以交易自由保證樓市體魄健康

2025.04.02
本文字數:1691,閱讀時長大約3分鐘

導讀:南京全面取消商品住房轉讓限制,將為全國樓市健康發展提供一個新的發展思路,有助於推動政策從樓市供給側適當分出一些精力,進而讓樓市需求側和住房後市場等獲得多一些政策關注。
作者 | 一財評論員
3月31日,南京召開新聞釋出會釋出穩定房地產市場的“房七條”,著力構建多維互促的住房消費體系。其中全面取消商品住房轉讓限制,明確商品住房在取得不動產權登記證書即可上市交易,備受市場關注。
目前尚不清楚,這是否意味著不論是新房還是二手房,自3月31日後都將清除掉所有妨礙市場交易的各項政策和制度;若全面取消商品住房轉讓限制,是全面清除所有妨礙商品房限售的政策,那麼這將是新一線城市中第一個宣佈商品房完全可自由交易的城市。這將為全國樓市健康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發展思路,有助於推動政策從樓市供給側適當分出一些精力,進而讓樓市需求側和住房後市場等獲得多一些政策關注。
當前對房地產全面祛魅是一場必然之役,祛魅工作進行得越早越好。從各地針對樓市的舉措看,這個轉型是痛苦的,以南京“房七條”為例,致力於房產促銷的舉措發力依然是主流,除了第四條“全面取消商品住房轉讓限制”外,其他六條都可概括為房產促銷舉措。同日,天津發布關於調整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有關政策的通知,明確公積金購買第二套住房最低首付比例調整為20%等,也是房產促銷舉措。
這不難理解,地方土地財政和土地金融功能,雖已不復從前,但在心理和生理上存在依賴,要真正戒斷其相互依賴關係,需先立後破地進行各項積極準備。為此,促銷性房地產舉措在各地具有普遍性,是可以理解的。
無論如何,南京全面取消商品房限售,政府在房地產領域的“放得開”已成為一個重要的政策選項,是政策與時俱進的表現,市場和各界應給予足夠耐心和信心,相信各地在樓市營造交易自由環境的質量和成色上會越來越好。
這是因為樓市業已進入買方市場格局,住房已由稀缺變為充裕,這種市場競爭格局需各地在思想觀念、施政綱要等方面做出適應性調整。
當前市場期待南京的“全面取消商品房限售”能得到全國各地在推動交易自由方面的更多嘗試,讓樓市的個體需求得到更有效的釋放,即唯有讓市場交易的供需主體能基於各自偏好進行正常博弈,真正讓消費者偏好指引樓市航向,才能真正用消費者的真實顯示偏好築牢樓市的基座,穩樓市才能獲得堅實基礎。
而要真正讓消費者偏好指引樓市偏好,築牢樓市基座,就需要以消費者偏好為指歸,消費者認為好的才是好的。
3月31日住建部發布了國家標準《住宅專案規範》,要求住宅專案建設應以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為目標,這些標準主要是基於市場一般性共識,是市場認定好房子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市場認定的好房子,還需滿足市場主體的個性化確權認定,也即在明確好房子的硬性通識標準下,市場主體是釋義“好房子”市場標準的最終解釋方。
而且這種對好房子的評判,還具有時間上的延展性。
長期以來人們衡量房地產行業是否健康,主要基於售賣環節,認為交易量和價格企穩了,就是市場企穩了。這其實存在誤區。樓市作為耐用消費品,是一種典型的跨期交易,任何跨期交易都需一個發達的交易後市場體系建設,如投資有投後市場,汽車也有汽車後市場,住房本質上揹負的是人的居住權需求,同樣也不可或缺住房後市場。
對於折舊期遠高於汽車的住房,保養維護是主要消費場景。畢竟,住房是搬不走的物理空間,其居住的舒適度和安全感,不是一次性購買就可滿足的,而是需當地公共治安綜合水平、住房保質維護等各種公私服務的加持。
因此,以交易自由護航下的樓市,將放活住房後市場的健康發展,這對住房自住率較高的中國而言,意味著住房後市場將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使各界擴充樓市健康發展的眼界。即穩樓市不僅是穩售賣市場,更應將重點放在住房後市場。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進入週期右側的房地產市場,在建造和交易環節會面臨病去如抽絲的症狀,減輕其症狀的良藥不是交易刺激,而是釋放交易自由度,並積極開發住房後市場體系建設,真正基於住房的跨期交易特徵,推動房地產的全生命週期治理。
微信編輯 | 七三
推薦閱讀

審判醫院院長!組織221名紀檢、醫療系統代表“零距離”目睹全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