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起,湖南人在全國大學都沒有對手了

一到年底,就迎來了全國各地文旅卷宣傳、拼特產、整花活的時候。
然而一片混戰中,難免有人只能無奈攤手,比如湖南新化——
其他地方人宣傳自己的特產:美食,美景,文創;新化人宣傳自己的特產:影印機,印表機,影印店,列印店……
不信?走進身邊的文印店,等待紙張出來時,可請老闆來一個小挑戰,請他說:辣椒炒肉拌麵。
你可能就會發現,老闆的口音包是“湖南塑普”的。
圖源:南方都市報
據統計,新華文印在整個行業中已佔據超70%市場份額在高校文印市場的佔有率更高達95%。
“把店鋪開遍全國的不止蘭州拉麵和沙縣小吃,還有新化人的文印店。
也就是說,離你最近的十家文印店,可能至少就有七家是新化老闆開的。
放眼全國,不論是遍佈大街小巷的文印店,還是各大高校文印市場:
南新化人,顯然都已經沒有對手了。
凡他們所到之處,哪怕再不起眼的小店,也往往內有乾坤,敢接大單,問就是“放心好了,可以找我老鄉一起做”……
從小小的影印、列印開始, 拼殺出一條文印產業的傳奇之路,湖南新化人,憑什麼?
圖源:中國青年網
新化文印人引起人們關注這件事,大概可以追溯到近二十年前。
2007年,在一門名為“城市社會學”的選修課上,北大博士研究生馮軍旗提交了一篇《新化影印產業的生命史》結課論文。
透過抽樣的方法,馮軍旗對北京市八所高校校內和周邊的影印店,進行了詳細調查。
結果顯示,在所有的85家影印店中,新化人開的,就有55家,市場佔有率高達65%。
經過後續調查,他還發現,影印市場越大,新化人市場佔有率越高。
比如在市場較大的北京大學,新化人所開的文印店,佔比高達77%。
圖源:馮軍旗.新化影印產業的生命史[J].中國市場,2010,(13).
“躍上龍頭,永爭先鋒”,他將影印店被新化人“佔領”的現象,統稱為“新化現象”。
如今多年過去,新化現象的勢頭,仍有增無減。
2021年時,就有超20萬新化人從事文印產業,他們分佈在全國600餘城市,開設超6萬家文印店。
許多在讀大學生為了驗證這一現象的真實性,在諸多影片評論區內,都留下自己學校的名字。
就結果來看,還沒有哪所高校內的列印店,沒有新化人參與
這也得到了新化人的親身認證。/圖源:中國青年網
而隨著時間的流傳,“列印店的盡頭是湖南人”這句話的含金量,還在不斷提升中。
到2023年,新化文印從業人員已經超過30萬,在全國660多個城市,開出了15萬家圖文快印店。
圖源:抖音
短短兩年,從業人數增加10萬,拓展城市增加60+,新增9萬餘家門店……
此外,還有3000多家影印機再製造與經銷企業,2000多家耗材經營企業,年產值達到1200億。
從研發、生產、銷售、維修、回收再造,到圖文店、數碼快印、廣告製作等終端服務產業鏈……
新化人,幾乎承包了文印產業的上下游環節。
“誰發明的新化人?他們簡直是掌管圖文印刷的神!”/圖源:小紅書
因為湖南人含量太高,不少在外的湖南伢子,都曾聽到過家長叮囑一句話:
以後在外面遇到事情了,就往列印店跑,那都是老鄉,好照應。
圖源:抖音評論區,下同
“每進一個新列印店,就能認識一個新老鄉”把思路開啟,這也成了不少湖南人緩解鄉愁的手段。
不過,為什麼是文印,為什麼又是新化?
一切或許還要從一個新化小鎮,從一個又一個新化人的創業故事說起。
“影印5分、列印一角、量大從優。”
攤開中國地圖,你很難找到洋溪鎮這個小地方,它隸屬湖南新化,地方不大,總人口不過9萬人。
但也是這個小鎮,多年前就曾有記者前來探訪——
期間隨機選中3人,便發現其年收入都在40萬以上,一個村裡就有200多棟別墅,不可謂不驚人。
圖源:南方網
但在成為“全國文印之鄉”以前,新化人過得可遠不是這樣的日子。
恰如那篇《新化影印產業的生命史》一開始,馮軍旗就點明瞭的當地情況:
境內山脈縱橫,環境惡劣。
洋溪鎮地處新化縣西南部,當時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一畝,沒有多少家庭能夠吃飽飯。
人多地少,山脈縱橫,梯田成為當地的特色 / 圖源:新化縣人民政府
上世紀六十年代,為了緩解經濟壓力,大批新化人出走他鄉,打工求生“跑江湖”。
“跑江湖”隊伍中的易代育、易代興兄弟,便是後來故事的主人公。
雖然新化的文印傳奇由他們開始,但起初,兩人並非專門的印表機維修工,而是修鋼板的。
畢竟彼時“印表機”這種東西,在全國都頗為罕見,相對常用一點的,還是機械打字機。
圖源:南方都市報
後來一次偶然的機會,兩人給涪陵人民銀行修好了打字機,並得到了45塊錢的報酬
要知道,按照當時的物價水平,1塊錢就能買足足8斤大米,45塊錢已是相當一筆“鉅款”。
雖然沒系統研究過打字機結構,但修起來似乎也沒那麼難,敏銳的兩兄弟深覺應該把握住機會。
接下來,兩人邊修邊學,還進一步發展收起了徒弟,後來也走出了一個至關重要的人物,鄒聯經。
鄒聯經起初靠修鋼筆“討生活”,學會修理打字機的技術後,率先建了村裡第一棟兩層樓房。
關於新化修打字機到底誰是第一個師傅,眾說紛紜,但洋溪誰是第一個師傅無可爭議,是鄒聯經。/ 圖源:微博@五環短影片
不滿足於“流浪”式的維修生活,他想到維修打字機可以“產業化”
可惜由於當時社會結構的原因,出門在外需要開介紹信,不允許因私隨意流動。
就像這樣 / 圖源:公眾號“芒果新化”
那幾年,鄒聯經就到上海打字機廠、上海速印機廠以及上海謄影機廠做學徒工, 磨鍊維修技術。
改革開放後,鄉鎮、私營企業風潮興起,以鄒聯經為首的新化人終於等來了機會。
1979年,新化縣洋溪打字機維修廠成立,掌握一手好技術的鄒聯經被聘任為業務廠長。
轉年維修廠改名為新化縣打字機維修廠,新化也由此走上了打字機維修的產業發展道路。
老式油印影印機 / 圖源:南方都市報
不少人都還記得,那幾年,各地忽然湧現出了一批頭腦活泛的年輕人。
這些人大多是農民出身,穿著便宜的西裝,說一口“塑普”,以維修機械打字機為生。
他們不斷把掙來的錢寄回家裡,改善生活,同時對於想要學習的同鄉,他們也會傾囊相授。
師徒傳承、同鄉介紹、親友互助,新化的文印產業在“傳幫帶”中壯大起來。
“南下廣州,西赴拉薩,東進上海,北上京城……有文印的地方,就有新化人。”
而從艱苦年代闖出來的他們,並不滿足於現狀。
圖源:小紅書評論區
上世紀80年代中期,機械打字機市場式微,更先進的影印機湧入國門,誕生了新的商機。
1989年,從廣州當兵退伍的洋溪鎮蒼溪人曾旗東,開始在廣州經營全新影印機和電腦生意。
當時修好一臺影印機,就能賺1000塊錢,而賣一臺影印機可以賺2倍,甚至5倍。
期間,曾旗東等人找到一批進口舊影印機貨源,機器並不算舊,只是電壓與國內同類影印機不符,因此無人問津。
曾旗東便斥巨資買回新機器,拆解、研究、改裝,如此兩年後終於成了。
經過改裝的“二手貨”,質量更好、成本更低、功能更全,大受歡迎。
那幾年的廣州,沒有哪個文印人不知道赫赫有名的“洋溪街”。
圖源:AI財經社
幾番升級之後,電腦興起,影印、列印需求更大了,“流浪”多年的新化人逐漸在各地安營紮寨。
要是有同鄉向來學習,他們往往會不收學費,手把手教學,連裝置也不吝於打折提供。
簡言之,新化人會將資源分配給同縣,統一調配,統一處理,以便共同應對市場,也加強對行業的控制力。
這也形成了一種現象,凡是新化人所到之處,影印、列印的價格都是周邊最低。
“你每列印一次,新化人就賺1毛錢。”
從1毛錢到千億市值,這些文印人在半個多世紀時間裡,大大縮短了中國文印產業更新迭代時間。
他們不成功,誰成功?
“世界文印看中國,中國文印看新化”,能發展到如今的規模,文印湘軍團並非沒有過走彎路。
早年產業不規範,夫妻店、小店為主,難免經過盜版氾濫的時期。
同時因散佈全國各地,許多門店單位太小,在品牌化和產業化路上也是困難重重。
到後來,由於文印入門門檻不高,加上網際網路導致的紙媒衰落和網際網路列印崛起。
深切感覺到了行業衝擊的新化文印人,又一次決定突圍。
深知看似簡單的文印市場,產品和裝置更新迭代速度都奇快,稍不注意就會被淘汰。
靠著“傳幫帶”走出去的他們,也開始迴歸擁抱他們的起點。
文印融入文創、製造便攜口袋印表機,主打與時俱進;建設中國文印小鎮打造億級產業叢集……
如今低調的新化人,已經摩拳擦掌,準備“抓住下一個風口”。
同時“圖文快印之鄉”的技術也在持續升級改造中/圖源:介面新聞
而你也可以對新化有更多信心,畢竟不止新化,放眼整個湖南,類似的傳奇故事從未缺席。
“這群伢子們,曾經創造了多少產業的奇蹟啊!”
新化文印之外,湖南瀏陽,這裡有四分之一人口做煙花生意,這裡產出的煙花無人不知。
僅僅“東信煙花”一家企業,就承擔2016里約奧運機會85%的煙花生產。
巴黎奧運會開幕式上的瀏陽煙花/圖源:潮新聞
中國工程機械四巨頭,也均來自湖南:三一重工,中聯重科,鐵建重工,山河智慧。
誰還沒在街上看到過碩大的建築機械,上面標註著“SANY(三一集團)”呢?
至於餐飲業更不必說,湘菜館子遍佈天下,茶顏悅色開創了中式奶茶賽道,文和友直接打造了一種新式餐飲模式。
圖源:圖蟲創意
只能說“有這種極為向上的精神狀態,湖南人無論做什麼,做什麼都會成功的。”
不沿邊、不靠海,怎麼發展?善拼敢闖,勇於擔當盡責是他們的選擇;
逢困難,遇挫折,怎麼解決?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敢想敢幹是他們的態度。
“不怕死,耐得煩,吃得苦,霸得蠻。”
這是新化文印人成功的根本秘訣,也是湖南人在再艱苦的環境下,都能生根開花的根本原因。
[1]馮軍旗.新化影印產業的生命史[J].中國市場,2010,(13):5-8.
[2]馮軍旗.“新化現象”的形成[J].北京社會科學,2010,(02):47-53.DOI:10.13262/j.bjsshkxy.bjshkx.2010.02.011.
[3]譚同學.有限差序的社會結合及其現代性轉化——基於新化數碼快印“同鄉同業”的思考[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0(05):18-28.DOI:10.19714/j.cnki.1671-7465.2020.0072.
[4]劉曉莉,陳淑蘭,唐藝窈.新化文印產業發展中“故鄉”與“他鄉”的變化、功能與聯絡[J].世界地理研究,2015,24(04):131-141+151.
[5]楊放蘭.影印產業農民工職業發展困境及對策研究[D].江西科技師範大學,2022.DOI:10.27751/d.cnki.gjxkj.2022.00018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