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十年寫了多篇文章指出,中國古代(隋唐以前)所說的印度是指現在的巴基斯坦印度河流域, 而不是恆河以南的南亞印度。(參看何新世界史新論以及印度偽史考)
我指出,南亞印度的本名是婆羅多。而所謂“印度”這個名稱本來是印度河的河流之名。這條河流發源於青藏高原,主體部分在巴基斯坦。
印度這個名稱是英國人套給南亞次大陸地區的,不是這個地區的固有名稱。現在的印度被稱為印度是張冠李戴。
在學術界, 我的這種說法是空谷足音,唯一無二,外交部也不表示認同。
但是有意思的是,我的說法現在好像得到了莫迪老頭和印度人的認同。所以他們現在考慮要給印度改國名兒了。多麼有意思!哈哈!
【有關新聞綜述】
印度政府正在考慮將國家的英文名稱從“India”更改為“Bharat”,這在印地語中意為“婆羅多”。這一提議得到了印度總理莫迪及其領導的印度人民黨的支援。
婆羅多這個名字稱來自印度教經典《摩訶婆羅多》。而“India”這個名字則被印度人認為是在英國殖民統治期間流行起來的,因此,更改國名被視為推動去殖民化和印度教化主張的一部分。
其實印度憲法的第一條就有說法,印度的正式名稱是“印度即婆羅多”。這表明婆羅多和印度曾經都是被官方認可的國名,都可以指代這個國家。兩個名稱可互換。
但印度人現在提出更改國名,表明他們不再認同這個來自英國人賦予的名稱。以此表示對本土印度教文化和歷史的重視,以及擺脫英國殖民歷史的努力。
據報道,印度政府將會在議會特別會議上正式提出更改國名的提議並進行審議。
目前,這一改名提議在印度國內引起了廣泛的討論,有支持者認為這是擺脫殖民歷史的象徵,而反對者則擔憂這可能加劇國內的民族和宗教矛盾。
此外,改名的成本也是一個必須考慮的因素,據估計,印度改國名的成本可能高達二百億美元以上。
儘管存在爭議,但印度政府似乎仍然決心推動這一變化,以此凸顯印度的本土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