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顯龍:新加坡高度依賴新移民,堅決反對本土主義和排外情緒

▲ 新加坡眼,點選卡片關注,加星標,以防失聯
1月11日,新加坡印度社群為李顯龍資政舉辦晚宴,答謝他在擔任總理的20年裡對國家和印度社群的付出。李顯龍參加答謝晚宴並致辭,並表示新移民和外籍勞工的引進與融入須敏感謹慎。
以下內容為新加坡眼根據英文翻譯整理:
晚宴籌委會主席賴文能(R. Ravindran)先生,
前任和現任內閣同事,
印度社群領導人;
尊敬的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晚上好,祝大家萬安!
我非常感謝印度社群透過舉辦這次晚宴給予我的榮譽。我很高興今晚在這裡看到許多老朋友和熟悉的面孔,他們來自基層、商界、社群和宗教組織,其中一些人在 20 多年前印度社群為我舉行歡迎晚宴時也在場。我要感謝晚宴籌委會主席賴文能先生熱情洋溢的致辭。我還要感謝社群贈送給我的致敬影片和精美的大象雕塑。
我為你們的慷慨之情和熱情祝福而感動。
事實上,新加坡在我擔任總理期間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要歸功於私營部門、人民和公共部門許多其他人的支援、辛勤工作和貢獻,其中包括在座的各位和更多來自印度社群的人。
小社群,大影響
新加坡印度族群雖小,但你們對新加坡的影響和貢獻卻非同小可。印度社群在新加坡社會中充分發揮了作用,並與其他社群合作,在許多方面做出了貢獻。這表明我們的多種族模式取得了成功,為包括少數族群在內的所有人創造了充分平等的機會、和諧的社會和更美好的生活。
自現代新加坡建立之初,印度裔就是新加坡故事的一部分。來自印度次大陸許多地方的移民,包括泰米爾人、馬拉亞利人、泰盧固人、信德族人、旁遮普人、孟加拉人和僧伽羅人,來到這裡尋找更美好的未來。他們帶來了世界上的主要宗教,包括印度教、錫克教、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耆那教、拜火教等。這些不同的群體在這裡紮根,彼此建立了聯絡,在這萬花筒般的背景中,逐漸形成了獨特而自豪的新加坡印度人身份。
這些不同的傳統體現在我們豐富而深厚的新加坡印度文化中。屠妖節(Deepavali)、豐收節(Pongal) 和 大寶森節(Thaipusam) 等節日已深深地烙印在我們的文化結構中。在新加坡,您可以品嚐到來自印度各地的美食。傳統的印度舞蹈、藝術和音樂與現代變體一起蓬勃發展。正如我們今晚欣賞的各種表演所反映的那樣。首先是班格拉舞歡迎我們的到來,我相信今晚還會有更多的表演。
在社群組織的努力下,新加坡印度社群正在蓬勃發展。例如,新加坡印度發展協會(SINDA)最初是一個自助團體,旨在解決印度學生在英語、數學和科學方面成績相對較差的問題。它動員志願者輔導來自貧困家庭的印度學生。透過 SINDA 及其合作伙伴的努力,印度裔新加坡人縮小了與其他群體的成績差距,在某些情況下甚至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此後,SINDA 將其作用擴大到提供職業諮詢、經濟援助和家庭支援計劃等服務。另一個例子是印度族活動執行委員會協調理事會(Narpani Pearavai)。Narpani 在人民協會的保護下運作,將各種印度基層組織聚集在一起,讓社群參與進來。Narpani 積極促進印度社群和新加坡其他種族社會的融合和融入。我們都期待著 Narpani 一年一度的屠妖節(Deepavali)和豐收節(Pongal)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加強了新加坡不同印度群體的社群意識和團結。Narpani還透過文化交流、青年參與和教育計劃,與其他社群建立聯絡。在冠病大流行期間,Narpani參與支援全國抗擊冠病的戰鬥,向弱勢和低收入家庭分發口罩、護理包和補助金。
SINDA 和 Narpani Pearavai 之所以工作出彩,是因為得到了許多無私奉獻、熱心公益的個人的大力支援。我們非常感謝許多表現出色的個人—專業人士、老年人,甚至仍在上學的青少年—挺身而出,成為志願者。他們與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們一起閱讀,指導即將參加工作的年輕人,組織食品分發活動。他們在 “族群與宗教和諧圈 ”(IRCC)中擔任志願者,組織不同信仰間的接觸和活動,以促進跨越種族和宗教界限的友誼。印度組織和個人的這些活動反映了我們的核心價值觀承諾不落下任何一個人,建立一個多元文化和多元宗教的社會。
事實上,印度族志願者隊伍中有許多人是最近才搬來新加坡的。有些人已經成為永久居民或公民,並以新加坡為家。還有一些人仍在這裡紮根。還有一些人是臨時來此工作、學習或陪伴家人。無論如何,他們都認識到這是一項有意義的事業,並願意站出來做志願者,這一點值得稱讚。
與前幾代印度移民相比,這些新移民來自更廣泛的背景和地方。他們帶來了不同的經驗和專業知識,為我們的印度文化增添了生機和活力,從而為社會和新加坡做出了貢獻。
移民和外國工人在許多社會中都會引起政治敏感性。新加坡高度依賴移民來填補人口基數和人才庫。因此,我們必須以最大的敏感度和謹慎態度來管理新移民的流入和融入,以確保移民流動的平衡和可持續性,但我們也必須堅決反對本土主義和排外情緒,歡迎新移民融入成為我們大家庭的一員。我們應該幫助他們逐步適應新加坡的處事方式、社會規範和價值觀。這是一個持續的過程。但隨著歲月更迭和代際交替,新移民將逐漸融入本地社會。早期幾代移民就是這樣成為新加坡印度人的,這一代人移民也是這樣,其他群體的新移民也是如此。這就是我們如何維持和豐富我們共同的新加坡身份的方式,也是構建凝聚力、包容性強的社會的途徑:與世界相連,透過我們的多樣性得到加強而不是分裂。
印度社群在國內的力量使其能夠自信地走向世界其他地方。與印度的聯絡幫助新加坡與印度和其他次大陸國家建立了健康、充滿活力和廣泛的關係。新加坡與印度之間的《全面經濟合作協定》(CECA)促進了兩國之間廣泛的貿易、投資和旅遊聯絡。許多印度公司已在新加坡設立分支機構,為本地區提供服務,而許多印度本地企業也已成功打入印度市場。
新加坡印度商會(SICCI)發揮了關鍵作用。它幫助企業進行創新、轉型和海外擴張。它支援本地企業拓展印度市場並提供相關諮詢,加深了新加坡與印度之間的經濟聯絡。去年,新加坡印度商會慶祝了成立一百週年。雖然祝福有點晚,但我還是要祝賀新加坡印度商會的這一里程碑!支援印度企業和企業家在新加坡發展的100年!祝賀你們!
印度正在成長,也在前進。我們在印度市場看到了許多機遇,可以擴大我們在雙邊貿易、技能培訓和金融科技方面的合作,開拓醫療保健、數字經濟和綠色經濟等新領域。新加坡在印度擁有良好的品牌聲譽,我們與歷屆印度政府都保持著非常良好的關係。我們必須充分利用這些優勢,培育和發展與印度的關係。我深信,新加坡印度商界一定能做到這一點。
結束語
讓我再次對新加坡印度社群過去幾十年的支援和友誼深表謝意。多年來,印度社群與國家共同進步,在許多領域做出了巨大貢獻。隨著新加坡的不斷進步和發展,我相信你們也會與新加坡一起進步,並積極參與建設一個更強大、更團結的新加坡。
太感謝了(Mikka Nandri!泰米爾語)!非常非常感謝!
HQ丨編輯
Alex丨編審
新加坡國會丨來源
新加坡國會

圖源

免責宣告:

1.凡本公眾號註明文章型別為“原創”的所有作品,版權屬於看南洋和新加坡眼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註明:“文章來源:新加坡眼”。

2.凡本公眾號註明文章型別為“轉載”、“編譯”的所有作品,均轉載或編譯自其他媒體,目的在於傳遞更多有價值資訊,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相關閱讀
  • 來新加坡的小印度,體驗原汁原味的印度文化
影片直播
新加坡眼旗下影片號你關注了嗎?
點選下面影片,檢視更豐富的內容!
直播等你來看,點選下方預約起來!
想第一時間瞭解新加坡的熱點/突發新聞,可關注新加坡眼旗下“看南洋”微信公眾號,同步下載新加坡眼APP,不失聯。
點選文末閱讀原文Read more
新加坡眼官網搜尋更多關於新加坡的資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