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中印邊境戰爭,打斷了印度工業化道路?

2025新年第一天,英國《金融時報》就給印度經濟潑了一大盆冷水。

文章很長,說“印度經濟已經失去動力”,論據是外資正在紛紛逃離印度……

股市上的“印度熱”正在迅速降溫,印度面臨著一大堆問題,如經濟活動混亂、高通脹、平民生活越來越困難、家庭儲蓄被耗盡……

文中還痛心疾首地提到:
過去幾年,一些美國企業視印度為替代中國的“新制造業中心”。印度政府和企業也想取代中國。但現實是,印度卻在貿易上日益依賴中國,並對美國貿易戰略構成挑戰……
說白了,印度製造業就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枉費了西方的一片苦心。
被稱為印度最強經濟學家的拉詹(前印度央行行長)在去年11月曾公開建議印度:放棄製造業幻想,發展服務業!

這話令印度人沮喪,但或許就是他們的心聲,只不過不想面對現實罷了。

印度製造業不振,是因為它沒有建立一個現代化工業體系。
印度國內對於工業化程序中斷,有很多討論,有的甚至歸結於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網上也一些類似的看法。
從主觀上來說,中國從來沒有打斷印度工業化道路的想法。再說中國也沒有時間去管印度的事,我們只專注於建設好自己的工業體系。
從客觀上來說,1962年的戰爭確實影響了印度的工業發展計劃。但戰爭只是誘因,真正問題在於印度的利益集團。

如果印度能將尼赫魯制定的“五年計劃”一個接一個接力下去,印度工業也不會是今天這個鬼樣子。

然而,歷史沒有如果。印度人工業化接力是不可能接力了,滿世界接力拉便便倒是有可能。

印度是怎麼把工業玩死的?
1962年,正是印度第三個“五年計劃”實施時期,重點是發展重工業,同時兼顧農業。
印度雖然不是一窮二白,但資金並不寬裕,第三個“五年計劃”總預算需要1025億盧比,其中農業投入佔比為16%,後經激烈爭論,提高到23%,剩下主要就是工業投入。

印度政府能籌集到的資金來源(盧比):

經常性收入結餘(不含增稅), 55億。

鐵路收入,10億。

國營企業盈利,45億。

國債淨值,80億。

小額儲蓄,60億。

職工儲蓄,26.5億。

鋼鐵平準基金,10.5億

非計劃撥款專案結餘,34億。

企業增稅,171億。

外國援助(貸款)220億。

財政赤字,55億。
總計為767億盧比,這跟所需的1025億盧比預算資金有不少差距。

印度政府不得不砍掉了一些工業專案,壓縮之後,仍然需要810億盧比。而電力、礦業、交通、化肥、軍工等專案是不能再砍的。

那麼,資金缺口如何彌補?

印度分成兩派:

一派主張向大地主、大企業、土邦王公、剎帝利家族徵稅;一派主張砍掉大量工業專案,增加國防預算,發展私營經濟。

徵稅是不可能的,如果得罪了這些人,國大黨還想不想要選票了?

砍掉工業專案,尼赫魯也接受不了,因為這意味五年計劃被破壞。
在矛盾重重的背景下,印度卻好死不死,去招惹中國。
印度媒體就跟打雞血一樣,瘋狂鼓吹“前進政策”,似乎印軍只要向前推進,就可以一個接一個的侵蝕中國邊防哨所。

尼赫魯默許了這種戰爭叫囂,這助於轉移內部矛盾。
中國自1959年邊境小規模衝突以來,一直對印度好言相勸。

但印度卻將中國的善意視為中國人懼怕戰爭,再加上美國和蘇聯對印度的袒護,印度政府出現了嚴重的戰略誤判:

中國軍隊不敢在邊境開戰。

由於印度的一意孤行,中國被迫發起了對印自衛反擊戰。
短短幾天,印軍便兵敗如山倒,一潰千里。

12月1日,中國宣佈撤兵,並陸續歸還了印度戰俘和武器。

印度利益集團卻利用這個機會,大肆炒作中國準備大規模“入侵”的謊言。
他們以備戰為由要求廢除“五年計劃”,反對發展國營工業。

尼赫魯沒有讓步,他強調:

五年計劃中的發展重工業計劃對印度國防發展至關重要,只有先發展了重工業,才有將來的國防力量提升。

但私營企業家全部站在了尼赫魯的對立面,他們在國大黨中尋找自己的“盟友”,想取代頑固的尼赫魯。

反對黨(人民聯盟、國民志願團、社民黨、印度人民黨、自由黨)也看到了打擊國大黨的機會,加入了反對“五年計劃”陣營。

1963年2月28日,財政部長莫拉爾吉.德賽向國會提交了預算報告,單單國防費用就高達86.7億盧比,比1962年整整翻了一倍。
再加上通貨膨脹,這些畸高的國防費用從哪裡來?
但印度官員和議員在臆想中的“入侵”威脅下,都不敢去反對提高國防費用。
誰反對採購外國軍火,誰就是“第五縱隊”,比如印度共產黨。
印度利益集團的邏輯是:
中國人要“入侵”印度,政府必須加強國防,但加強國防需要的資金,我是一毛也不拔。
國家安全很重要,但個人利益更重要。
企業界還要政府將資金、原材料、技術、人才等向它們傾斜。
尼赫魯相信自己的威望,拒絕放棄國有重工業計劃。
1963年春夏,印度舉行地方選舉。國大黨在最有把握的三個票倉:尼赫魯家鄉北方邦的阿姆羅哈和法魯卡巴德,還有古吉特拉邦的拉傑科特,全面潰敗。
這進一步損害了尼赫魯的威望,1963年8月,已經有人敢在人民院提出彈劾尼赫魯的議案。
心力交瘁的尼赫魯腎炎再度發作,他覺得自己的時間已經不多了,準備安排接班人。
按國大黨資歷和地位,議會黨團領袖、財政部長德賽是第一接班人。
但他追隨甘地思想,反對工業化。尼赫魯知道德賽如果上臺,他就會推翻印度工業化路線。因此,必須提前搞掉德賽。
1963年8月,尼赫魯與馬德拉斯邦首席部長卡馬拉季聯手,以對地方選舉慘敗負責為由,建議國大黨各領袖退出內閣,專心去搞黨務。
尼赫魯帶頭辭職(當然被大家勸留),德賽也不得不提出辭職,但他的辭職卻被大家接受。
德賽氣得要死,“不帶這樣玩的吧?”
內閣大換血後,1964年1月,國大黨在布巴斯瓦爾舉行代表大會,尼赫魯宣讀了大會決議:
一、在1976年之前,衣食住行、教育、衛生方面要滿足每個印度人的基本需求。
二、建立一個強大的工業體系。
三、保持經濟增長率。
四、限制私人財產,消除貧困。
全面建設一個人人平等的社會主義新印度。
但反對派和媒體又拿1962年被中國暴揍一事來嘲弄尼赫魯,你們國大黨開會怎麼不提國防了?

“發展重工業,才有國防。有了國防,才能更好地發展經濟”,這些道理尼赫魯說過很多次。

眼下的問題不就是沒錢嗎?

錢用在哪裡,到底是由尼赫魯決定還是媒體決定?

但他架不住媒體和反對派的胡攪蠻纏。

尼赫魯為什麼不願意向西方繼續借債?因為印度的外匯收入有15%要用來支付利息,你總不能拿盧比去償還外債。
提升外債規模對於印度這樣一個國家來說,無異於飲鴆止渴。

尼赫魯對工業化道路是執著的,臨終前,他想將女兒英迪拉.甘地扶上總理寶座。除了血緣關係之外,女兒也是他工業化路線的最忠誠執行者。
但印度是“民主國家”,所以需要一位過渡人物來遮掩一下。
尼赫魯選中了北方邦的小老鄉巴合杜爾.夏斯特里。

1952年,夏斯特就擔任過鐵道部長,但這人能力很差,導致鐵路事故不斷,不得不辭職。
1960年又被提為內政部長。他對尼赫魯有感恩之情,又沒有政治根基,肯定會主動讓權給英.甘地。
安排好接班問題後,1964年5月27日,尼赫魯因中風在新德里官邸去世,享年74歲。
周總理在第一時間親自趕到印度駐華大使館弔唁。

中國對印度友好的訊號如此明顯,但印度那幫利慾薰心的人,卻為了一己之私,瘋狂鼓吹“中國威脅論”。

尼赫魯一死,6月2日,夏斯特里全票當選國大黨新領袖。同時英.甘地進入內閣班子,出任新聞廣播部長,黨內排名第四。
而第三個“五年計劃”因為資金問題,一直沒有開展。

美國迅速派人到印度試探新政府的態度。

1965年夏天,世界銀行代表團來到新德里,說願意幫助印度獲得資金。

印度利益集團與它們內外勾結,忽悠夏斯特里。

一、放棄重工業計劃,將資金投入到私營經濟,改變經濟發展方向,刺激市場經濟。

二、盧比貶值,增加出口競爭力。

三、開放化工行業,吸引外國投資。

……
這一攬子計劃,完全背離了尼赫魯制定的工業發展基本原則。

1965年7月18日,印度財政部長克里希納馬查裡站出來堅決反對世界銀行專家的建議,他反對的理由:

一、盧比貶值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只會增加印度發展重工業的成本,因為有大量裝置需要進口。
二、印度出口的大宗商品,在海外市場沒有彈性,茶葉和黃麻的出口量與盧比匯率變化關係不大。
三、印度寧可不要西方的貸款援助,也不能形成依賴外援的習慣。
7月24日,克里希納馬查裡在班加羅爾舉行的國大黨代表大會上,提醒黨內幹部,不能放棄尼赫魯的工業化路線,決不能主動將盧比貶值。
1965年9月,第二次印巴戰爭爆發,“五年計劃”被凍結。
印度人思維很有意思,第三個“五年計劃”明明沒有落實,但戰爭結束後,他們卻開始安排第四個“五年計劃”了,這算跳躍式發展?
1966年新年,夏斯特里應蘇聯邀請與巴基斯坦總統阿尤布.汗在塔什干會談。1966年1月11日,夏斯特里因突發心臟病在蘇聯身亡。
英.甘地走上了歷史舞臺。
英.甘地剛上臺,印度塔塔集團、比爾拉集團等大企業,就擅自邀請美國標準石油公司、聯合化學公司、菲利普斯石油公司等西方企業到印度成為投資夥伴,開設化工廠。
塔塔集團還要政府出售蘇聯援建的波卡羅鋼鐵廠和其它幾家國營化肥廠給它,在政府資金極為困難的情況下,英.甘地滿足了塔塔集團一些要求。
1966年3月,美國邀請英.甘地訪美。

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給她送上大禮–1.8億美元的無息貸款。

英.甘地到了華盛頓與約翰遜總統會面,但她落入了美國的圈套。
IMF和世界銀行竟然聲稱她已同意將盧比貶值。

她剛剛上臺,對此事並不瞭解,在印度內閣討論時,她沒有表示反對,但卻被親美派說成是同意。

約翰遜總統答應,只要印度同意盧比貶值,美國將每年為印度提供15億美元的低息貸款。
當時盧比與美元匯率為4.75兌1美元,貶值後為7.50盧比兌1美元。

1966後6月6日,印度官方必須宣佈這一決定。

英.甘地訪美回國後,遭到了國大黨高層強烈批評,貶值不僅嚴重衝擊印度工業發展計劃,而且意味著印度屈服於西方勢力。
6月5日,英.甘地猶豫再三,決定讓秘書賈爾向印度駐美國大使B.尼赫魯發電報,命令他不得在美國宣佈印度盧比貶值。
但B.尼赫魯卻回電告訴英.甘地,印度不能失信於西方,我們已經答應了美國的條件。如果明天不宣佈貶值,那麼,印度將再也得不到西方的好感。
6月6日,印度財政部長喬杜裡和B.尼赫魯分別在新德里和華盛頓宣佈盧比貶值36.5%的決定。

美國立刻宣佈恢復自印巴戰爭以來中斷的對印援助。

塔塔集團的老闆J.塔塔公開要求廢除印度“經濟計劃委員會”。

比爾拉集團的老闆G.比爾拉公開指責內閣,印度經濟失敗就是因為社會主義的因素,現在不是1952年,世界已經不同了,一切與社會主義有關的概念都應當被清除。

盧比貶值帶來的災難在1967年迅速顯現,印度重工業所需要的進口裝置、材料成本大幅上漲不說,連進口糧食的成本都大大提高。

比哈爾邦、喀拉拉邦、西孟加拉邦都出現饑荒。

更要命的是,1967年11月,美國變卦了。白宮以沒有獲得國會批准為由,將承諾過的9億美元貸款取消,15億美元更是無從談起。

印度問能不能提供最低保障,3.9億美元,被美國拒絕。

在出口方面,貶值沒有給政府帶任何好處,反而是塔塔集團大發其財,而且塔塔等大企業家利用稅收新政策在1967-1969年內逃稅高達47億盧比。

英.甘地已無力迴天,她被迫只能在最限度內堅持她父親的工業化路線。
到了她的兒子拉.甘地執政時,已是80年代。重工業計劃早已被束之高閣,印度的核工業、鋼鐵業、化肥業還是尼赫留下的工業化遺產。

也就是說,印度獨立七十多年,工業化道路只走了三十年左右,而且是跌跌撞撞。

這一切根本不是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造成的,而是印度利益集團的私慾和西方的騙局共同造成的。
今天,中印的工業化程度,根本不可同日而語。

盎格魯-撒克遜媒體吹印度吹了十幾年,唯一的作用就是讓印度人活在幻覺裡。

印度人也不用想什麼工業化道路了,直接佔領北美,豈不更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