靛藍千年,經緯江南——探索南通藍印花布的文化密碼

本文系中國國家歷史原創文章,轉載請後臺留言,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全文共2791字 | 閱讀需7分鐘

本文系中國國家歷史原創文章 

江南的雨總是來得突然。行走在南通古城的青石板路上,忽而一陣細雨飄落,行人紛紛撐開傘,剎那間,街道上綻放出無數藍白相間的花朵——那是南通人至今仍愛用的藍印花布傘。傘面下,靛藍與留白構成的古樸圖案在雨中若隱若現,彷彿時光倒流,將現代人帶回那個"染就江南春水色"的遙遠年代。2006年,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南通乃至中國的一張文化名片。南通藍印花布,這門始於元明、盛於清代的民間工藝,恰如一把開啟時光之門的鑰匙,讓我們得以窺見中國傳統染色技藝的精妙與深邃
1南通藍印花布傘
藍印花布的誕生,與中國悠久的靛藍染色傳統密不可分。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已有"刈藍倒豎於坑中,下水,以木石鎮壓令沒。熱時一宿,冷時再宿"的制靛記載,道出了古人從藍草中提取靛藍的智慧。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更是詳盡記載了靛藍染色的全過程:凡藍五種,皆可為靛…其莖長者如蓼,短者如蒿南通濱江臨海,土壤肥沃,自古適宜蓼藍種植,為藍印花布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原料基礎。在《南通紡織史》一書中,作者李夏明寫道:每當夏秋之交,南通郊野藍草豐茂,農人刈藍制靛,空氣中瀰漫著特有的草木清香,這是藍印花布最初的呼吸。
南通藍印花布的製作工藝,是一場自然與人文的完美共舞。匠人需先將設計好的圖案刻在桐油浸過的紙板上製成花版,刻板是製作的關鍵環節,匠人用特製的刻刀在油紙上雕出花紋,既要保證線條流暢,又要考慮防染效果。
2藍印花布製作流程之一:刻板
將花版覆於白布上,刮上一層以黃豆粉和石灰調製的防染漿。待防染漿乾透,將布浸入靛藍染缸,未塗防染漿的部分便吸附靛藍,而後颳去防染層,經過多次的浸染、氧化,白色的防染部分逐漸顯現,形成藍底白花的經典效果。
3藍印花布製作流程之一:刮漿
最後,染好的布匹需要經過反覆漂洗,去除防染漿,再晾曬於陽光下,南通人稱之為曬藍。陽光下,靛藍與純白交相輝映,宛如一幅流動的水墨畫。這一過程看似簡單,實則暗藏玄機。染料調配的濃度、浸染的時間長短、晾曬的溫溼度,無不影響著成品的色澤與質感。在《中國藍印花布》一書中,工藝美術學者張道一特別指出:南通匠人對'藍'的理解已臻化境,他們能染出'鴉青'、'天青'、'海青'等十餘種深淺不一的藍色,每一種藍都對應著自然界的一種真實存在,這是長期觀察與經驗積累的結晶。"
4 藍印花布製作流程之一:晾曬
藍印花布之美,首先在於其色彩的純粹與對比的鮮明。靛藍,這種從植物中提取的古老染料,呈現出一種深邃而溫和的藍色,既不像化學染料的刺目,也不會隨歲月流逝而褪去光彩,反而因氧化作用愈久愈顯沉靜。與留白部分形成的對比,恰似中國傳統繪畫中的"計白當黑",以無勝有。在《藍白之間:南通藍印花布藝術研究》中,美術史家王受之如此描述:南通藍印花布的藍,不是西方油畫中那種張揚的普魯士藍,而是一種含蓄的、有深度的藍,像是把江南的雨霧、長江的水汽都吸納了進去;而那留白,也不是簡單的空白,而是一種呼吸,一種節奏,使整塊布匹彷彿有了生命。
圖案是藍印花布的靈魂。南通藍印花布的紋樣題材豐富多樣,既有"鳳穿牡丹"、"喜鵲登梅"等吉祥圖案,也有"漁樵耕讀"、"二十四孝"等生活場景,還有"八仙過海"、"哪吒鬧海"等神話故事。這些圖案並非簡單的複製,而是經過民間藝人世代提煉的視覺符號。民俗學家鍾敬文在《民間美術概論》中分析道:"南通藍印花布圖案具有強烈的符號性與象徵性,每一朵花、每一隻鳥都不僅僅是裝飾,而是承載著祈福納祥、驅邪避災的文化密碼。"尤為珍貴的是,這些圖案在程式化中又不失生動,線條流暢自然,毫無呆板之感,展現出民間藝術特有的生命力與創造力。
5 藍印花布的一些圖案
南通藍印花布與當地人的生活曾經水乳交融。新生兒用藍印花布包裹,寓意"青出於藍";姑娘出嫁,藍印花布被面是必備嫁妝;老人壽衣也用藍印花布製作,象徵迴歸自然。在《南通民俗志》中記載了一個動人細節:舊時南通女子出嫁前,都要親手染制一批藍印花布,技藝高低直接影響其在婆家的地位。這些布匹不僅用於自家穿戴,也是走親訪友的體面禮物。作家汪曾祺在《故鄉的食物》中雖未直接提及藍印花布,但他筆下那種對江南民間生活的深情回望,恰可作為理解藍印花布文化意蘊的註腳那些平凡物事中,藏著最真實的生活滋味”   
6 藍印花布被面:麒麟送子
隨著工業化程序的加速,傳統藍印花布曾一度面臨消亡危機。化學染料、機器印花以其低廉的成本和高效的產出,迅速佔領市場。上世紀八十年代,南通僅有少數老藝人仍在堅持這門手藝。轉折出現在本世紀初,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的覺醒,藍印花布重新進入公眾視野。在《傳統工藝的現代轉型》一書中,文化學者呂品田詳細記錄了南通藍印花布的復興之路:"從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到建立專門的傳承基地,再到與現代設計結合開發新產品,南通藍印花布完成了一次華麗的轉身。"如今,走進南通藍印花布博物館,不僅能看到傳統工藝的展示,還能欣賞到藍印花布元素的手袋、服飾、家居用品等創新產品,傳統與現代在此和諧共生。
7 南通藍印花布博物館館口
藍印花布的當代意義,或許正在於它提供了一種"慢生活"的正規化。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人們越來越渴望迴歸自然、迴歸手工、迴歸那種"從前慢"的生活美學。藍印花布從種植藍草到成品問世,往往需要數月時間,每一道工序都依賴匠人的手感與經驗,無法被機器完全替代。這種"時間密集型"的創作過程,本身就是對工業化生產方式的反思。法國思想家福柯曾提出"異託邦"概念,指那些在主流社會空間中存在的另類文化空間。南通藍印花布或許正是這樣一種"異託邦",它儲存著另一種時間觀念和生活方式的可能性。在《手藝與沉思》一書中,哲學家徐賁寫道:"手工藝術的價值不僅在於其物質形態,更在於創作過程中那種專注、耐心與虔誠的精神狀態,這正是現代社會所稀缺的心靈資源。"
漫步在南通藍印花布博物館,看著那些跨越時空的藍白圖案,不禁想起德國哲學家本雅明對"靈光"的論述——那種傳統藝術品所具有的獨一無二的在場感。每一塊手工染制的藍印花布都是不可複製的,染匠的手勢、天氣的變化、染缸的狀態都會在布匹上留下微妙痕跡,這些"不完美"恰恰構成了其獨特魅力。日本民藝理論家柳宗悅在《工藝之道》中強調:"民藝之美在於其無名性、實用性與健康性。"南通藍印花布正是如此,它不追求炫目的技巧,而是以樸素的姿態融入日常生活,在平凡中見出永恆。
最後一縷陽光透過窗欞,落在展櫃中的一塊清代藍印花布上。歷經百年光陰,那靛藍依然鮮亮如初,彷彿在訴說著一個關於堅守與傳承的故事。走出博物館,雨已停歇,街邊小店裡,幾位年輕設計師正在藍印花布上繪製新圖案。傳統與現代,在此刻達成了某種默契。南通藍印花布,這門穿越時光的技藝,正如長江之水,在堅守本真的同時不斷向前流淌,將靛藍之夢延續向未來。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謝謝!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新中國援外第一戰:越法邊界戰役,陳賡建議圍城打援
穿越近兩千年的“說唱明星”——東漢擊鼓說唱俑
史上最強逆襲:鐵木真是怎樣崛起的?
流動中的民族主義研究——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陳曉律教授訪談
工業革命的寶貴經驗——工業化仍然是強國之本

歡迎轉發朋友圈
公號轉載須經授權,不得用於微信外平臺
商務合作、訂購微訊號:zggjls01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郵發代號:28-474
QQ群:460382533
電話:1337201224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