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珺:更好發揮利率自律機制基礎作用

近日,《中國金融》雜誌刊發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成員、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主任委員、中國工商銀行行長劉珺文章。

文章指出,

當前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焦點已經從“放得開”轉向“形得成”“調得了”

,但由於金融機構自主定價能力不足和非理性競爭等因素,利率市場化改革任重道遠。

文章表示,過去一年利率自律機制工作發生了很多新變化,從過去以柔性協調、主要在幕後發揮作用、以日常自律管理為主,轉為更加註重規範秩序,成為人民銀行實施貨幣政策的有力助手;更多地走向前臺,多次公開發聲,協調市場一致行動,嚴肅性、權威性不斷增強;更加註重機制建設,出臺創新性制度措施。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2025年要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文章認為,這不僅意味著增加貨幣供應量,更為關鍵的是打通“寬貨幣”到“寬信用”的傳導渠道。堅守政策助手的職責定位,利率自律機制將靠前落實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持續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以改革創新精神深化自律工作,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高水平自律。
* 原文刊發於《中國金融》2025年第1期。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CF40及作者所在機構立場。
更好發揮利率自律機制基礎作用
文 | 劉珺

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以下簡稱利率自律機制)因改革而生、為改革而行,在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程序中承擔著重要使命,發揮了基礎作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總體部署,在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更好維護市場秩序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改革舉措,對利率自律機制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全會精神,深入踐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緊緊圍繞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全面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更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促進金融資源配置效率最最佳化和效益最大化,不斷提升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共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利率自律機制工作
展現新氣象、新作為

2024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利率自律機制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按照“防風險、強監管、促發展”金融工作主線,在人民銀行指導下,深入開展治理違規手工補息、批次調整存量房貸利率、明示企業貸款綜合融資成本、建立存款招投標利率備案機制等多項重點工作,促進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為實施好支援性的貨幣政策、加大逆週期調節力度、營造適宜的利率環境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援。

第一,持續加強存款自律管理。

利率自律機制在2024年4月釋出了禁止手工補息高息攬儲的倡議,引導成員單位治理資金空轉套利,擠出金融資料“水分”。整改後,商業銀行每年可節省利息支出超800億元,既有效降低了負債成本,也為提升可持續經營能力留出更多空間。

各省級利率自律機制高效履職,及時將自律要求傳達至各層級金融機構,在2024年7月建立並完善存款利率聯動調整機制和招投標利率報備機制,鼓勵和引導轄內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在主要銀行調降存款利率後,及時跟進下調,並從源頭上管住銀行對大企業、大機構存款的非理性定價,從機制上解決存款利率容易“冒頭”的問題,切實維護金融市場公平競爭。

第二,進一步暢通貨幣政策傳導。

中央銀行明確7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為主要政策利率後,緊跟貨幣政策調控新框架,修訂LPR報價指南,明確各報價行參考主要政策利率進行報價,理順政策利率向貸款利率、短期利率向長期利率傳導關係;研究出臺最佳化非銀同業存款自律倡議,明確同業活期存款利率參考主要政策利率定價,促進同業存款利率跟隨政策利率變動,打通貨幣政策傳導梗阻,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第三,統籌落實增量政策部署。

積極回應群眾關切,及時釋出批次調整存量房貸利率的倡議,引導商業銀行對符合條件的存量房貸利率開展一次批次調整,將存量房貸利率降至新發放貸款利率附近,平均降幅約0.5個百分點。倡議惠及5000萬戶家庭、1.5億居民,預計每年可為房貸客戶節省利息支出1500億元左右,推動商業銀行拿出真金白銀來提振社會預期、提振消費信心。

總的來看,過去一年利率自律機制工作發生了很多新變化、呈現眾多新氣象。比如,從過去以柔性協調為主,轉為更加註重規範秩序,成為人民銀行實施貨幣政策的有力助手。又如,從主要在幕後發揮作用,轉為更多地走向前臺,多次公開發聲,協調市場一致行動,嚴肅性、權威性不斷增強。再如,從以日常自律管理為主,轉為更加註重機制建設,出臺創新性制度措施,自律管理更實、更有效。

這些舉措和變化,既是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和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部署,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全面加強金融監管的務實行動,也是進一步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針對性解決當前貨幣政策傳導突出問題的深入探索,對於構建中國特色現代金融體系、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利率自律機制工作
面臨新形勢、新任務

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已經走過30多年的歷程,取得了顯著成效,存貸款利率全面放開,市場化的利率形成和傳導機制以及較為完整的市場化利率體系基本形成。

當前,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焦點已經從“放得開”轉向“形得成”“調得了”

。但由於金融機構自主定價能力不足和非理性競爭等因素,利率市場化改革任重道遠。

金融機構非理性競爭阻礙合理利率“形得成”。

金融機構仍普遍存在“規模情結”,並且以“內卷”和非理性競爭的方式實現規模擴張,削弱了利率政策的傳導效果,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貸款利率“下行快”,一些機構發放利率低於同期限國債收益率的貸款,明顯偏離LPR。2024年10月存量房貸利率調整後,部分地區新發放房貸利率下行過快,甚至遠低於保本利率水平。

另一方面,存款利率“降不動”,部分銀行以遠高於市場合理水平的利率投標存款,推升了付息率。2019年8月至2024年8月,7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累計下調了85個基點,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別累計下降90個基點和100個基點,而銀行貸款平均利率下降190個基點,遠高於LPR降幅;但是同一時期,大型商業銀行定期存款平均利率僅下降50個基點,遠小於政策利率和貸款利率下行幅度。

非市場因素制約利率“調得了”。

例如,市場不成熟造成的金融市場分割,導致不同市場利率比價關係出現一定的扭曲。此外,大客戶普遍與銀行簽訂長期限固定利率的存款服務協議,在協議期限內,新存款業務不受利率調整影響,導致部分客戶執行利率高於市場水平。這些機制上的非市場因素不僅加劇了銀行利率風險,還削弱了利率調整時效性。

持續推動利率自律機制高效履職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2025年要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這不僅意味著增加貨幣供應量,更為關鍵的是打通“寬貨幣”到“寬信用”的傳導渠道。

利率自律機制將繼續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按照人民銀行要求,堅守政策助手的職責定位,靠前落實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持續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以改革創新精神深化自律工作,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高水平自律。

聚焦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助力提升貨幣政策效能。

聚焦健全市場化利率形成、調控和傳導機制,繼續強化對商業銀行運用LPR定價的指導和評估,推動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加強存貸利率聯動,引導成員單位合理調整存款利率;推動商業銀行嚴格落實非銀同業存款自律倡議,促進同業活期存款利率和中央銀行政策利率聯動調整,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提升傳導效率。

聚焦加強利率自律管理,維護公平有序的市場秩序

。針對銀行業低水平“內卷”問題,進一步強化自律管理,特別是大型商業銀行要帶頭堅決不打“價格戰”。貸款端,在有效降低社會融資成本基礎上,堅持定價即經營,不發放稅後利率低於同期限國債收益率的貸款,合理確定貸款利率水平,防止資金淤積空轉。存款端,加強招投標利率自律管理,落實“利率調整兜底條款”自律倡議,持續規範利率定價行為。

聚焦強化金融機構定位,持續提升價值創造能力。

市場競爭過度的根源在於同質化服務過度、差異化不足。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關鍵還是要提升專業能力,以服務創造價值、靠競爭力“吃飯”。應以利率自律機制等平臺為依託,增進同業溝通交流,圍繞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加強金融服務新模式、新業態的探索及經驗分享,推動健全多層次金融服務體系,更好地滿足實體經濟和人民群眾多層次金融服務需求。

作為利率自律機制主任單位,中國工商銀行將與秘書處和各成員單位緊密協作,發揮領軍銀行作用,積極傳導落實宏觀政策要求,帶頭做好自律表率,嚴格落實各項自律倡議工作要求;站在市場參與者角度,協同主要成員單位研究確定存貸款及其他金融產品利率自律方案,暢通政策利率在不同市場的傳導機制,維護市場競爭秩序,以高質量自律全面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走深走實,為建設金融強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更大貢獻。

我們的原創研究產品序列“CF40研究"已在微信小程式端正式上線。訂閱“CF40研究”,您將暢享全年無間斷原創報告、視聽服務、精品圖書贈閱、會員專享主題活動等線上線下超值權益組合。加入我們,開啟這場新知之旅吧!

版面編輯:宥朗|責任編輯:宥朗
視覺:李盼 東子
監製:李俊虎 潘潘
來源:《中國金融》雜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