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增長時代,如何讓企業深入人心?

以確定性的文化應對不確定性的未來。
作 者陳樂高
華商韜略出品ID:hstl8888
在商業史上,那些大舉贏得顧客的企業,往往離不開兩種路徑。
一種是行業快速增長,企業站在了需求的風口上,有如當年的地產與當下的新能源汽車;另一種,是企業取得了革命性的突破,成為引領行業的存在,如同2007年的蘋果。
而隨著低價內卷、創新瓶頸等時代命題出現,越來越多企業開始叩問,如何找到第三種方式?
這兩年,粗放、單一、低效的增長,既讓一批脫離時代的企業折戟沉沙,也讓一批企業深陷內卷。一些企業開始意識到,在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裡,依賴過往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文化,已經難以為繼。
在增量時代,大部分企業管理方式和文化,都因循西方,而西方管理方式和文化更多是一種效率工具,核心目的是盡最大可能攫取市場資源、抓住市場機會。
當市場進入存量階段,以效率驅動的管理方式和文化,就逐漸失靈了。企業亟需透過升級管理,以推動供給升級,實現高質量增長。
此時,企業最應該做的就是迴歸“第一性原理”——企業為何出發。
一個企業,對現狀的反思,對業務的取捨,對初心的堅守,對未來的展望,都深深根植於獨特的企業文化之中。文化驅動了選擇與堅持——業務決定什麼是正確的事,而文化決定如何正確地做事。
文化與業務水乳交融,好文化造就好業務,好業務反哺好文化。所以新增長方式重構,最大的機會或許是重塑文化。
位於寧波的廚電企業方太,從2008年開始探索至今,形成了“中學明道,西學優術,中西合璧,以道御術”的方太文化管理體系,並發展出“心性即文化,文化即業務”這套建設中國式現代企業管理最上乘的理念。
這種獨特的文化,也幫助方太拿到了結果——2024年,住宅銷售相比2021年接近腰斬、家電市場進入存量競爭時代,方太仍然透過創新實現高質量發展,獲得了高達3000萬用戶的認可,並在科技創新、管理模式、智慧製造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績。
方太集團「專利隧道」 
以創新科技為例,方太擁有近14000件授權專利,其中發明專利數量超3700件,在近期公佈的2024年度浙江省高新技術企業創新能力500強榜單上,方太再度與海康威視、新華三等一同進入榜單前10。
所有成就,其背後都難離四個字:
深入人心。
所謂的“深入人心”,既是向內發力,透過全員心性修煉,讓文化深入員工內心,也是向外發力,讓品牌深入顧客、夥伴、社會內心——將客戶、員工、投資者、合作伙伴、社群等視為“利益相關者”,善待所有的利益相關者,為他們創造財務、智慧、社會、文化、情感、精神、物質和生態方面的財富。
而“心性即文化,文化即業務”,則為如何讓企業深入人心指明瞭路徑和方法——企業增長的第一性原理,是修煉心性,找到利他的發心,以推動業務。
2025年1月16日,在方太年度文化活動“方太杯”上,方太集團董事長兼總裁茅忠群發表了“再談心性即文化 文化即業務”的新年致辭。
這與他多年以來強調的一個觀點一脈相承:文化即業務。或者說,文化與業務是一不是二。
因為,在茅忠群看來,文化與業務是“一體兩面,文化是做業務的發心和方式,業務是文化的呈現和結果。”
自2017年提出這一觀點後,經過7年完善,它已經發展成為一整套完整體系,用最簡單的方式總結這套體系,就是一個“發心-方式-呈現-結果”的因果迴圈。
人的發心,有利他之心,也有利己之心,怎樣的發心,決定了怎樣的方式和呈現,又決定了怎樣的結果。
在方太的文化理論中,心是道的源泉,道是德的根本,德是事的根源。心決定道,道決定德,德決定事。心決定道、德、事。反之,道、德、事也能影響心。心性決定發心和方式,發心和方式是心性的體現,所以說心性即文化。
方太的總髮心,被歸納為幫助顧客得安心,幫助員工得成長,幫助合作伙伴成功,幫助社會得正氣,幫助經營可持續。
但在業務實踐中,“發心”這樣一個帶有明顯中國古典哲學的概念,會如何影響業務,又如何幫助企業抓住人心?
答案就藏在方太的實踐中。
在洗碗機領域,因為發心要打造一款真正符合中國廚房使用習慣的產品,它不同於歐式洗碗機,也不是舶來品的變種,因此,方太借用汽車的渦輪增壓技術作為實現方式,讓洗碗機這個產品有了“水槽洗碗機”這個新呈現。這一產品收穫的結果,甚至引領了行業——帶動中國洗碗機實現了5年近10倍的增長。
再比如,當下中式廚房體驗的一個重要矛盾是,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希望輕鬆下廚,然而傳統廚房電器卻多而雜亂,難以使用。
這源於中國有全世界最複雜的飲食,造就了最複雜的廚房,燃氣灶已經不能滿足烹飪需求,越來越多廚房小家電的湧入,讓廚房的操作空間、動線、清理都更麻煩。為此,方太首創“整合烹飪中心”品類,矢志打造排煙烹飪的中國方案,讓方太整合烹飪中心成為新時代高階廚房標配。
從發心到方式、呈現,一切的目標,都指向最終的結果,但對於很早就把“義利合一”作為企業最高境界的方太而言,結果的定義,卻遠不止於業績、財務、業務這些衡量企業經營指標的成果。
它仍然指向了深入人心。
“顧客得安心、員工得成長、社會得正氣、經營可持續”這四條結果,與方太的總髮心一一對應,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迴圈,這樣的迴圈,幾乎呈現在每一款方太產品中。
在方太,每一款產品的研發,除了透過大量的市場調研,真正地去了解顧客的核心痛點外,還會本著為家人研發的初心,願意花五年、八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去研發一款產品,帶給顧客安心和幸福。
正如茅忠群所說:“方太要成為一家偉大的企業,有兩個核心。這兩個核心不是野心、功利心,而是創新和良心。”
例如,因為發心讓抽油煙機“不跑煙”,方太選擇了“炒掉1000斤辣椒”的方式,研發團隊歷時三年推出了近吸直排不跑煙的“風魔方”油煙機,奉獻出“炒辣椒都聞不到辣椒味”的呈現,其收穫的結果是——方太“風魔方”蟬聯7年全國銷冠。
從這些案例中不難看出,方太在市場上得以抓住人心的關鍵,就在於它完整地跑通了一個業務的全流程:
回到消費者需求的原點(發心),用新思維創造改變和進步的機會(方式),進而站在顧客視角共同見證非同凡響(呈現),最終收穫多方共贏的善果(結果)。
而對這個流程而言,顧客在意的痛點和幸福點,正是方太發心的源泉,也是引導方式、指引呈現、收穫結果的起點。
對此,茅忠群的表達是:“如果產品不能解決行業長期沒有解決的使用者痛點,並提供新的幸福點,寧可不上市。”
在一次訪談中,喬布斯曾經談到:很多事情人們之所以這樣做,只是因為昨天和前天他們也是這樣做的。
他因此強調,回到事情的原點和根本去重新審視可能性,是創新的關鍵。
儘管身處不同領域,但方太文化,卻與喬布斯的理念深相契合。方太也探究方法背後的目的與源泉,並且有自己的獨特法門“創新三論”——“創新的源泉是仁愛,創新的原則是有度,創新的目的是幸福”。
所以,方太能夠透過一系列創新科技,把廚電這個傳統產業做到充滿“新”意,重新定義並原創一系列新產品,並最終抓住顧客之心。
但做到這一切,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前提——讓員工認同自己的企業文化
如果無法實現對內凝聚共識、達成認同,發心就難以準確,共同把事情做好,把業務搞好的方式與呈現就難以成就,自然也談不到收穫“顧客安心”的結果。
用一句話表述就是:抓不住員工的心,就抓不住顧客的心。
脫胎於中華文化一元智慧的啟發,在方太,它生髮成為“心性即文化,文化即業務”的理論。有了好的心性,就會有好的文化,就會有好的業務。心性、文化、業務三無差別。
它的源頭,其實正是中國古典哲學中,“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演變。
但中國管理哲學的精髓是重定性而非定量,因此,在茅忠群的創造中,又引入了西方管理學中量化的工具。
在從發心到結果迴圈管理中,方太既透過中國傳統文化管理人心、創造好的發心,推動好的結果誕生,如讓員工踐行“五個一”等;同時,方太也透過西方管理效率工具與方式,監督結果的誕生,如KPI、PDCA、OKR等。
它的核心,來自於方太對於結合文化與業務中“因果迴圈”的自我檢查:
企業員工要找對策略(因),然後在因上下功夫(努力),正確高效做事,並定期以結果來驗證或反省策略和實施是否正確,以及時加以最佳化調整。
對總髮心的實現程度越高,意味著越好的結果。站在顧客的角度,結果的好壞,則意味著方太的產品在多大程度上被顧客接受,得到顧客的認可。
在方太的文化中,結果這一環節,還包括了“果上反省”的內容。“果上反省”的邏輯包含兩種,一種是結果好的時候,可以驗證整個“文化+業務”鏈條前面的環節哪些做對了,從而推而廣之。
另一種是結果不好的時候,則要回溯覆盤,分析在發心、方式、呈現各環節中哪一部分做得不好,調整修改後再去贏得顧客。
在因上努力,在緣上創造,在果上反省,由“發心-方式-呈現-結果”構成的“心性即文化 文化即業務”理論鏈條,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動態迴圈。在每一個環節上,它都立足於“抓住內外人心”的初衷。圍繞著“眼睛向外”的顧客思維,從而使得“文化即業務”成為一個生機勃勃的顧客服務體系,實現了對員工與顧客人心的完美管理。
當下,對於擁有全球最強供應鏈優勢,最大規模人口,最豐富多樣消費場景的中國市場而言,中國企業幾乎萬事俱備,而幫助它們再上臺階的關鍵,就在於它們能否贏得儘可能多的顧客。
從這個層面而言,將中華優秀文化與現代企業管理經驗相結合,方太創造出了一種既符合中國國情又具有世界視野的管理模式,並且拿到了高質量發展的結果,可以被視為中國式現代企業管理的範本。
並且,對於中國商業,方太文化還在發揮更大的作用。
自2018年起,方太便開始面向廣大企業家傳播方太文化,並立志“助力十萬企業家邁向偉大企業”,把方太在踐行中摸索形成的文化分享給更多的人,促進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如今,已影響超五萬餘位企業家,共同瞭解、學習方太文化。
對於中國商業而言,這是一個有益的開端。它意味著越來越多的企業家開始認識到,只有與業務緊密結合的文化,只有匯入中華文化的優秀智慧管理好人心、長在員工和顧客心底的業務,才是最穩、最長久的商業模式。
THE  END
尊敬的讀者朋友們,衷心感謝您訂閱《華商韜略》,為了便於您及時收到我們的最新推送,敬請星標華商韜略公眾號,感謝支援,期待長久伴您同行。
華商韜略出品
主編:畢亞軍  責編周怡
美編宋曉昱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部分圖片來自網路、圖蟲創意、東方IC,未能核實版權歸屬的,不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敬請作者與我們聯絡

‍‍

華商韜略旗下公眾號,歡迎關注

投稿、約稿、商務合作及建議
敬請聯絡:010-65580525
[email protected]  周總監
◆◆◆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特色成長計劃】
簽約賬號【華商韜略】原創內容
◆◆◆
點贊”是喜歡,“在看分享”是真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