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一半的地球”是痴人說夢嗎?

《我愛我家》裡面,爺爺拿孫女圓圓的蘋果做抓老鼠的誘餌,和平女士(圓圓媽)說了一句“蘋果一切兩半兒,圓圓一半,耗子一半。”
曾經也有人提出用這種“一切兩半”的辦法對待地球。著名的生物多樣性專家愛德華·威爾遜曾提議,因為生物多樣性對人類的生存極其重要,我們應該保留一半的地球“給”人類以外的生物——也就是說,用管理自然保護區的辦法來管理一半的地球,以此保護生物多樣性。
華北豹路過六盤山自然保護區和國家公益林區的界碑
但是,把一半的地球當成保護區,連小孩都能看出其困難性。2019年,有15.3%的陸地和7.5%的海洋被劃為保護區。這個比例是隨時間而緩慢增長的,但一邊輸血一邊掉血,2006到2018年間,全球平均每年有11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和海洋被取消保護區資格。保護區的成立和經營,往往要面對種種經濟、政治、民生上的困難。
譬如,生物多樣性高的地方几乎都有人居住,而且人的生計高度依賴自然資源,如果要把一半的地球設定為保護區,數以億計的人要背井離鄉。而且如果真把一半的地球劃為保護區,為了生計,人類會加劇在“開發區”的開發。而因此造成的環境破壞,如氣候變化、農藥汙染、土壤退化等,都會波及到“保護區”。最後很可能是誰也保護不好。
1
保護區是唯一的解決辦法嗎?
“保護一半的地球”只是痴人說夢嗎?不如換種思路,也許,很多人不能接受“一半的地球劃為保護區”,但可以接受“我們想想辦法,讓一半的生態系統更健康”?
這時,另一個保護工具,“其他有效的區域保護措施(Other Effective Area-Based Conservation Measures)” ,簡稱OECMs應運而生,提供了新的解法。
首先告訴大家一個好訊息,今年10月21日,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六次締約方大會(COP16)上,“探索非國家主體在推進OECMs中的自願承諾:來自中國的本土洞見和全球視角”主題邊會向全世界分享了“中國潛力OECMs典型案例”和“中國潛力OECMs入圍案例”,貓盟的“螞蟻森林和順保護地”中選了“中國潛力OECMs典型案例”!鼓掌!
貓盟入圍“中國潛力OECMs”的證書與OECMs中國潛力案例研討會現場
好吧,我知道大家還是沒整明白,OECMs到底是個啥?
2018年由《生物多樣性公約》給出的OECMs定義是:
自然保護地以外的地理定義區域,對其的治理和管理可實現生物多樣性就地保護的積極、持續的長期成果,並取得相關的生態系統功能和服務,以及在適用的情況下實現文化、精神社會經濟價值和其他本地相關價值。
簡而言之,OECMs就是在保護區之外的地方進行管理,保護這裡的生物多樣性,並實現生態價值和其他價值。
這塊地方不需要是“原始”未經開發的,跟我們一起入圍的OECMs典型案例,不僅有珍稀野生動物的棲息地,也有校園、公園、農田、漁場等各種土地利用形式。管理這塊保護地的人,也不一定是政府工作人員(世界上絕大多數的保護區都是由政府管理),例如,可以是民間團體,也可以是當地老鄉
南京紅山動物園在豹鄉田樹起的野生動物科普立牌 ©周夢爽
來到豹鄉田的豹貓 ©王爍
OECMs不禁止居民在這塊地()上的生產活動,而且允許當地居民自治管理,所以這是一種比保護區更靈活的管理方法,更加容易被當地居民所接受,經濟上也更加現實可行。但接受OECMs,意味著我們對“保護”的理解要發生很多改變。
2
OECMs的保護效果如何呢?
2019~2023年間,只有9個國家及地區的OECMs上報給世界OECMs資料庫(World Database on OECMs)。目前2024年的大量新增資料尚未公開,我們還只能看過去這些地方的OECMs對保護的效果。
這些OECMs位於保護區外的面積約195萬平方千米,另外還有10萬平方千米跟保護區重合。截止到2023年,地球所有陸地上保護區的覆蓋率是15.80%,加上陸地OECMs,達到了16.98%。所以OECM比起保護區,還是很小的。
提交了OECMs的九個國家及地區的保護區和OECMs的佔比,淺綠是陸地保護區,深綠是陸地OECMs,藍色是海洋保護區,紫色是海洋OECMs,可見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的OECMs甚至遠多於保護區,圖片來源:UNEP-WCMC and IUCN, 2023
但具體到有的國家和地區,OECMs的佔比還是很可觀的,比如,阿爾及利亞上報的5個OECMs,在他們全國受保護的土地裡,佔了超過九成,比保護區大得多。菲律賓全部受保護的海洋裡,OECMs的面積佔了一半以上。
OECMs不僅提高了保護的範圍,還增加了受保護的生態環境種類。這也有助於我們保護更多生活在不同環境下的生物。比如在摩洛哥,原本只有1.4%的地中海森林、疏林和灌叢(Mediterranean Forests, Woodlands and Scrub)生態群系被劃為保護區,而地中海乾旱林地和草原(Mediterranean Dry Woodlands and Steppe)更是隻有0.03%。但加上OECMs,這兩個生態群系被保護的比例分別提高到了27.1%和66.1%。
另外,OECMs還可以增加棲息地的連通性。使用生態廊道讓碎片化的棲息地聯絡起來,對保護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貓盟被評為“中國潛力OECMs典型案例”的“螞蟻森林和順保護地”,在選址的時候,就特別挑了一塊不在保護區內的土地。因為我們知道,這塊地方是重要的華北豹遷徙廊道節點,不能因為它不是保護區,而把它隨意用於修路等開發活動,從而使棲息地破碎化。
淺色的是“受保護而且被保護區聯絡在一起”的地塊的比例,深色的是在保護區的基礎上,加上被OECMs聯絡的地塊的比例,可見OECMs明顯增加了一些國家和地區的保護區連通性
趙瑩在OECMs中國潛力案例研討會會議現場介紹我們在和順的工作,特別強調了棲息地碎片化,需要“保護地外的保護”這一問題
3
如何讓保護到民眾中去?
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目前上報的OECMs有40.9%採用共同治理保護區只有2.5%)的方式,1.3%由本地人管理保護區只有0.4%,也就是說,相比保護區,OECMs由本地社群參與治理的比例更高。
當地人與當地生態環境關係是最緊密的,當地的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首當其衝受害的是當地人,同時他們也是對當地生態和地理最為熟知的,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可以運用到保護工作中去。
老鄉是最熟悉當地環境的人,他們對當地生物的態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地的生物多樣性儲存狀況 ©肖詩白
實際上,一些保護地由當地社群進行管理,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例如,在秘魯亞馬遜地區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原住民管理的領土(Indigenous Territories)和民間社團、私人具有保護權(Civil Society and Private Conservation Concessions)的土地,能比國家管理的保護區,更加有效地保護森林,減少森林砍伐和森林退化。
保護生態環境不是隱居深山,不問世事,而是與當地社群達成合作,讓當地的利益相關者參與到保護工作中去,共同尋找解法。之前豹鄉田專案官宣的時候,有朋友說“貓盟終於開始做社群保護了”。實際上,為當地老鄉提供豹子吃小牛的生態補償,買青儲機探索防野豬的方法,還有我們在和順當地的夥伴“老豹子隊”,這些都是貓盟(與當地老鄉一起)從事的社群工作。
老豹子隊員李二哥在檢查相機 ©王爍
而豹鄉田有更大的“野心”,我們要透過鄉村振興活動,讓當地村民自發地接受保護,產生主動保護生態、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識。老子說過,“太上,不知有之”(最高等級的統治,是感受不到其存在的)。貓盟希望把保護內化為每一個人的事,我們來了,這裡有了保護事業,我們走了,保護事業還能自主運轉下去。
老鄉穿上了豹鄉田管家制服,跟我們一起參與豹鄉田的管理,我們不僅要推動鄉村振興,也要讓保護生態的概念深入人心 ©周夢爽
當然,要OECMs發揮有效的保護作用,社群工作的任務也是十分艱鉅的,要接受多種多樣的土地管理方法,與很多人進行協商,決定如何使用土地,還要給予當地人更多的自我管理權。前方路還很長,全世界都還處在探索期。
IUCN《透過生態網路和生態廊道保護連通性的指南》中提到:“僅有保護地和OECM是不夠的,除非它們保留了所有必要的生態系統過程。”換言之,保護活動應該保障生態系統的完整性,而不是把“保護”和“開發”的區域像切蘋果那樣一切兩半兒,這往往會造成棲息地的破碎化和生態功能的損害。
人類與生態環境的關係,並不是一刀兩斷,而是相互交融,相互依存。也許我們永遠不能分一半的土地和海洋給其他的生物,但我們可以分“全部”的地球給它們——讓保護生態環境、與生物多樣性共存的觀念,滲透到全部人類的生產生活中去,從而達成互利的共存。
華北豹:謝謝你們呀!
-End-

成為貓盟月捐人,共守中國荒野
………關於棲息地保護,你還可以讀………

長按二維碼關注貓盟,記得給我們標🌟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