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密度最大的豹種群,就在人口最多的城市旁邊

在印度,豹是人的鄰居。
印度超過65%的保護區之內或者周邊有居民區,農田和野生動物棲息地之間常常沒有界限,人口密度又高,野生動物和人相遇不可避免。隨著人類開發活動的日益加速,棲息地被侵佔,野生動物為了尋找生存資源,更加頻繁地遊蕩,也更加頻繁地進入人口密集的區域,與人發生衝突。
印度闖入居民區的豹,被野生動物救助組織Wildlife SOS抓住並送回野外 圖片來源:Wildlife SOS / inaturalist
與此同時,“保護野生動物,維護生態環境”和“消滅野生動物,為民除害”兩種不同意見之間的矛盾也日益政治化、極端化。而豹作為這種日益激烈的矛盾的集中代表,時時被放到風口浪尖上。
與豹共舞  
在印度,豹在人類改造高度改造的環境裡,表現出了令人咋舌的適應力。譬如在朱納爾森林區Junnar Forest Division),大部分土地已被改造成農田,調查甚至沒有發現豹的主要食物來源——野生有蹄動物。但這裡生活著豹,它們在農田裡活動,捕食狗和家畜,儼然成了一種老鼠、麻雀一樣的伴人動物。
桑賈伊-甘地國家公園Sanjay Grandhi National Park)坐落於孟買附近,周圍人口高達2萬人每平方千米,而這裡的豹密度竟達到26.34±4.96只每100平方千米,是印度已知密度最高的豹種群之一。
桑賈伊•甘地國家公園是世界上最大的位於市區範圍內的國家公園 圖片來源:Rudolph.A.furtado / Wikimedia
這要歸功於多方面的原因,比如沒有虎與之競爭、威脅少、公園管理得力,以及最重要的,人類垃圾吸引的大量流浪狗和野化家豬,為豹提供了豐富的食物。桑賈伊-甘地國家公園的狗密度達到17.26±0.69只每平方千米。對比一下,2013年在我國東北虎棲息地,用傳統樣帶法測得的狍子密度是2.81±0.72只每平方千米,野豬是0.99±0.16只每平方千米,也就是說,流浪狗的密度比自然分佈的食草動物還高
但隨之必然出現的問題是人獸衝突頻繁。1999~2005年間,僅馬哈施特拉邦就有902人因豹襲擊而受傷,201人死亡。與此同時,出於報復心理或經濟利益的盜獵也頻頻發生,據印度野生動物保護協會估計,1994~2017年印度約4410只豹遭偷獵,而且這可能只是一部分。
這兩隻豹出現在了孟買和桑賈伊-甘地國家公園之間,Aarey的一家發電廠 圖片來源:empowerfoundation / inaturalist
“武松打豹”能解決問題嗎?  
如果豹子攻擊了人,有關部門應當儘快採取行動,否則不僅會威脅到人身安全,也會引發民怨,給盜獵分子可乘之機。這時,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是“打死,以保障人的安全”。
1925年,獵人Jim Corbett在印度的Rudraprayag打死了一隻攻擊人的豹
但問題是我們要找到肇事豹,不能瞎胡挑一個豹打死。印度的法律對獵殺受保護物種的管制很嚴格,要獵殺豹或虎,野生動物管理部門必須提交書面檔案,提供明確的證據“這個個體習慣於襲擊人”,才能獲准射殺。
這並不僅僅是為了避免“冤假錯案”,而是根據野生動物行為特徵做出的決定。對尼泊爾老虎的調查說明,即使都是食肉猛獸,不同的個體,“惹事”的傾向也是不一樣的。例如沒有領地,或者有病的老虎比較容易引發衝突,因為它們頻繁在棲息地邊緣遊蕩,或者無法捕到正常的獵物,攻擊人和家畜的風險異常高。所以不認定攻擊人的豹,而是胡亂打死一隻來交差,不僅是濫殺無辜,也無益於解決問題。
這隻豹被困在了井裡,野生動物救助組織Wildlife SOS把它撈了上來 圖片來源:Wildlife SOS / inaturalist
熟悉貓盟的朋友都知道,個體識別需要大量的收集和分析資料工作。這就讓確定“罪犯”變得十分艱難。另外,豹子是出了名的行蹤隱秘,如果豹打傷之後跑掉了,會變得更危險。
那麼,把它關起來怎樣?
“抓起來”聽上去比“打死”要溫和一些。但面臨著差不多的問題。
把一隻豹拿掉,只會暫時起效,因為會有新的豹遷移過來,補上這個位子。特別是在棲息地日益減小、碎片化的現代,空出一塊棲息地就像一個崗位,很快會被填滿。大多數情況下豹是傾向於躲避人的,但新來的個體可能“豹生地不熟”,更加頻繁地與人相遇。另外拿走一隻豹,還可能引發棲息地原本的社會關係的混亂,產生更多人獸衝突。
孟買的野生動物管理員Savitri Chaudhari,講述了一個更有戲劇性的故事:管理部門曾經抓過一隻母豹,人們沒想到它有幼崽。半大的小豹餓得沒有辦法,攻擊了人。
野生動物救助組織Wildlife SOS救助的小豹,後來它回到了媽媽身邊 圖片來源:Wildlife SOS / inaturalist
另外,印度野生動物管理的預算往往有限,沒有多少資金能用來養“關禁閉”的豹子。
遷移,多做多錯?
2001年2月到2003年12月,朱納爾森林區曾經嘗試過把引發人獸衝突的豹子抓起來,釋放到森林裡。這個辦法聽著很完美,豹子不會死,花錢不多,也可以平撫民心。但實際上它的政治價值遠大於生態價值。
朱納爾森林區其實已經沒有多少森林了。工作人員釋放豹子的地點,主要是區內的一大片森林(約130平方千米)和朱納爾森林區與隔壁區共享的一小片森林(約30平方千米)。單2001年,就有朱納爾森林區的29只豹和附近區的11只豹被放進這兩片森林裡。這個數量已經很離譜了,而且森林裡本來就有豹種群,根本承載不了這麼多的豹子。
Wildlife SOS在民居捕獲的豹 圖片來源:Wildlife SOS / inaturalist
這一方案實行以後,豹襲擊人的次數從遷移前一年4起暴漲到一年17起,死亡率也翻倍達到36%。由於攻擊人的上漲幅度遠高於攻擊牲畜(豹極少把人當成獵物,卻經常把牲畜當成獵物)。這不是單純的豹子密度增加可以解釋的。
被人類強迫“搬家”的豹,可能想要回到自己的領地,長距離奔波,進入了人口密集區域。抓捕、關押、釋放到陌生區域的整個過程,也可能使豹子應激,更有攻擊性。長期的關押還可能使豹過於熟悉人,失去躲避人的習慣。此外,在陌生的環境下豹更容易撞見人,也可能捕不到食物而開始襲擊人畜。
去年五月,吉林琿春一隻東北豹進村咬死一隻狗
而且這種辦法多少有點“踢皮球”的意思。朱納爾區的豹子有一些被轉移到了亞瓦爾(Yawal wildlife sanctuary)和拉德哈那加里(Radnanagari wildlife sanctuary)兩個保護區,並安裝了晶片以便個體識別。在搬家之前,這兩個保護區雖然有豹,但沒有攻擊過人,但“新來的”豹都攻擊了人。結合我們前面說過的,陌生環境裡豹攻擊人的風險會增加,以後誰還會願意接手這些豹呢?
將“問題動物”遷走以緩和人獸衝突,這個辦法不是不能用,但要保證遷得足夠遠,動物回不來,以及遷移的環境足夠維持它的生存。
事情也不全是壞的……
不過,印度的人豹衝突也不全是壞訊息。好訊息是,我們可以利用野生動物的天性,來減少衝突發生的機率。豹大多數時候都寧願躲著人,在居民區附近的豹子會改變作息,從晨昏活動改為夜深人靜時活動,免得碰上人。
2010年左右,桑賈伊-甘地國家公園的管理部門聯合居民、科研人員等多方面力量,發起了一個名為“Mumbaikars(孟買居民) for SGNP(桑賈伊-甘地國家公園簡稱)”的專案。旨在用一套新方法解決人豹衝突問題,重點在於保護人們的生命安全,而不是僅僅關注“怎麼處理豹子”。  
Mumbaikars for SGNP專案的徽標
林業和野生動物管理人員,向當地居民科普了應對豹子的各種安全知識。例如:
防止狗跑進森林,免得吸引豹。
晚上和清晨不要讓小孩在戶外活動。
光照和音樂都可以嚇住豹。
及時處理垃圾,垃圾會吸引流浪狗,狗再引來豹。  
這隻豹出現在Ukai的居民區附近,距離約60千米的地方是保護區Purna wildlife sanctuary 圖片來源:neelxd / inaturalist
他們還安裝了紅外相機以瞭解豹的活動範圍,並向媒體科普如何報道人豹衝突訊息,避免散播妖魔化野生動物的資訊,造成公眾不必要的恐慌。公安人員也和林業部門加強了合作。發現豹之後,由警察及時介入,避免群眾圍觀使豹受驚,增加傷人風險。
這一系列舉措取得了不錯的成就,成功減少了豹攻擊人的頻次。但是豹攻擊人現象並沒有“斬草除根”,而且隨著孟買開發活動的推進,豹子的棲息地逐漸縮小,也對人獸矛盾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在不斷變化的大環境之下,想要同時保護居民安全和生態環境,恐怕也沒有什麼手段是可以簡單地一蹴而就的。
印度的人豹衝突,似乎又一次告訴我們,在與自然打交道時,順應自然規律的重要性。順應自然並不是當甩手掌櫃,而是像瞭解水流的人可以自在暢遊一樣,在瞭解自然規律的基礎上,找到更有效的解法
參考文獻

[1] Athreya V, Odden M, Linnell J D C, et al. Translocation as a tool for mitigating conflict with leopards in human‐dominated landscapes of India[J]. Conservation biology, 2011, 25(1): 133-141.
[2] Vikas M, Athreya V, Limaye S. Changing a leopard's spots or how people spot leopards? Managing human–leopard interactions in urban India[J]. World Development Perspectives, 2022, 26: 100431.
[3] Surve N S, Sathyakumar S, Sankar K, et al. Leopards in the city: the tale of sanjay Gandhi national park and tungareshwar wildlife sanctuary, two protected areas in and adjacent to Mumbai, India[J]. Frontiers in Conservation Science, 2022, 3: 787031.
-End-

成為貓盟月捐人,共守中國荒野
………關於國外保護問題,你還可以讀………

長按二維碼關注貓盟,記得給我們標🌟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