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華府訊息》連續更新的第1773天
南卡羅來納州共和黨眾議員喬·威爾遜(Joe Wilson)提出一項引發爭議的法案,要求為美國設計併發行面額250美元的新鈔票,並印有特朗普的肖像。該法案名為《唐納德·特朗普250美元法案》,擬在2026年美國建國250週年紀念之際推出,同時廢除19世紀起禁止在世人物出現在貨幣上的相關法律條款,為曾任總統者提供特例。

圖片來源於網路
威爾遜在宣告中稱,拜登政府導致“拜登通脹”(Bidenflation)席捲全國,使美國家庭“不得不攜帶更多現金”,而特朗普“為抗擊通脹而努力不懈”,因此值得在貨幣上獲得“象徵性認可”。他將該構想稱為“最有價值的鈔票致敬最有價值的總統”。該提案已獲得多名共和黨議員聯署支援,包括田納西州的哈什巴格(Diana Harshbarger)、南卡的諾曼(Ralph Norman)和加州的伊薩(Darrell Issa)。

特朗普政府本週指示國稅局首席法律顧問審查並撤銷哈佛大學的免稅地位,這標誌著總統與常春藤盟校間長期爭執的重大升級。此舉源於白宮對哈佛在反猶太主義爭議及多元化政策上的不滿,並擴充套件至更廣泛針對帶有“覺醒文化”(woke)的非營利機構的行動。儘管專家指出目前沒有證據顯示哈佛違反相關稅法,財政部仍向國稅局提出正式要求。
白宮此前已威脅凍結超過20億美元聯邦資助,特朗普更在社交媒體上暗示哈佛“支援恐怖主義”,並公開呼籲取消其免稅資格。批評者警告此舉涉嫌政治報復,違背稅法獨立性原則,且可能引發對學術機構更廣泛的財政打擊。分析人士擔憂,這一行動或成為總統利用稅收系統打擊異見機構的新常態。

圖片來源於網路

特朗普突訪美日經貿談判,出人意料地在今天美方與日本談判代表會晤前宣佈他也會參與。財政部長貝森特與商務部長盧特尼克也參與了談判。儘管東京方面原本希望將議題限於貿易與投資,特朗普卻公開表示,“駐日美軍成本”也將納入談判範疇,令日方措手不及。總統親自介入顯示白宮對達成雙邊協議的高度重視與推進速度,當然特朗普也想透過親自施壓來換取更多的利益。

圖片來源於Truth Social

據知情人士稱,特朗普當前正在推進其下一步對華談判的策略,試圖透過加緊美國與其他亞洲國家達成一系列協議,在地緣經濟上孤立中國,以迫使中國重返談判桌。據報道,特朗普政府押注關稅壓力與美國製造業迴流投資潮,將最終迫使中方讓步。但即便是特朗普的盟友,也對這一策略是否奏效存疑。據悉,中國在同意重啟談判前設下多個前提條件,包括美方需明確派出首席談判代表、在政策上展現一致性、約束“缺乏尊重”的內閣成員言行,並將對臺政策及對華制裁納入討論範圍。

圖片來源於網路

義大利總理梅洛尼本週啟程赴美,與特朗普會面,試圖在美歐貿易緊張局勢下發揮橋樑作用。作為一位民族主義保守派領導人,梅洛尼與特朗普意識形態相近,此行被視為檢驗其能否借與特朗普的私人交情為義大利、甚至歐洲謀利的關鍵時刻。
儘管外界擔心她此行可能破壞歐盟內部團結,梅洛尼政府強調其目標是“協調而非分裂”,不會尋求義大利的特例豁免。隨著特朗普再度威脅加徵關稅、並對歐洲領導層保持冷淡態度,梅洛尼的平衡姿態將在白宮受考驗。她能否在堅持歐洲統一立場的同時,影響特朗普的政策走向,成為此次訪問的最大看點。

圖片來源於網路

加利福尼亞州今日率先對特朗普新一輪關稅發起訴訟,成為首個單獨挑戰總統關稅權力的州政府。州長紐森與州總檢察長羅布·邦塔(Rob Bonta)提交的起訴書,指控特朗普濫用《國際經濟緊急權力法》(IEEPA),未經國會授權非法徵稅,已對加州家庭和企業造成嚴重衝擊。

圖片來源於網路
此案標誌著紐森對特朗普政策的最直接法律反擊,亦令加州重回“反特朗普陣營”先鋒地位。白宮則批評紐森“轉移焦點”,稱特朗普正依法解決“長期貿易逆差這一國家緊急問題”。這場圍繞總統貿易權力邊界的法律戰,或將成為新一輪州-聯邦權力衝突的焦點。
但是,一項最新民調顯示,儘管加州選民並未背離其自由派政策立場,不過對於持續將加州塑造成“反特朗普堡壘”的政治策略,公眾已顯露疲態。相比政策圈“戰鬥派”對抗聯邦的熱情,普通選民更傾向於務實而非對抗性路線,部分關鍵議題上的支援率亦出現溫差。

圖片來源於網路
例如,加州標誌性的“庇護法案”(SB54《加州價值法》,California Values Act)仍獲六成選民支援,但政策專業人士的支援率高出20個百分點。對環境政策的態度也顯現分歧:僅45%選民支援州政府設定更嚴汽車排放標準,遠低於政策圈的82%。選民普遍支援多元化,但在合法移民數量、文化融合等問題上,表現出更強的保留態度。研究人員指出,這種“抗爭疲勞”反映了選民對政策實際影響的期待與現實之間的落差。

世界貿易組織(WTO)週三釋出最新報告,警告在特朗普政府新一輪關稅及貿易政策不確定性衝擊下,全球貿易前景“急劇惡化”。根據現行政策,2025年全球商品貿易量預計將下跌0.2%,北美出口更將重挫12.6%,為主要經濟區中最為嚴重的。
WTO指出,若美方實施已暫緩的“互徵關稅”並伴隨更廣泛政策不確定性擴散,全球貿易萎縮幅度可能擴大至1.5%,對依賴出口的發展中經濟體尤為不利。此前,2024年世界貿易仍表現強勁,增長2.9%,但特朗普4月突如其來的145%對華關稅及對逾180國的徵稅計劃,將持續引發市場劇震與連鎖反應。

圖片來源於網路
儘管特朗普隨後宣佈暫停大部分關稅90天以展開談判,但WTO最新預測顯示,貿易斷裂正引發結構性轉移:中國對北美以外出口將上升4%至9%,而美中貿易額將大幅收縮,空出的市場可能被其他國家填補。這一趨勢或為部分最不發達國家提供出口機會,卻將加劇全球供應鏈與貿易格局的重塑壓力。

一場圍繞馬斯克的機密簡報風波近日攪動白宮核心。多方訊息證實,此前特朗普曾親自叫停了一場原定由五角大樓對馬斯克所作的涉華高級別簡報,理由是擔憂其在中國的商業利益引發利益衝突。國防部長赫格塞思隨後暫停兩名高階官員的職務,並啟動調查簡報計劃外洩源頭。今天,第三名涉及洩密的國防部高官被停職。

圖片來源於網路
儘管馬斯克仍於3月21日前往五角大樓會談,但議程移除了與中國相關的內容。特朗普當日私下對馬斯克與中國的關係表達不滿,並在社交媒體上否認報道屬實,稱之為“徹頭徹尾的假新聞”。然而,《紐約時報》的最初披露在簡報被取消前已準確報導,引發外界質疑白宮透明度。該事件不僅凸顯特朗普對馬斯克“既愛又防”的微妙態度,也揭示其政府內部日益緊張的資訊控制與忠誠審查氣氛。

白宮昨天的“事實清單”上闡述當前美對中國產品關稅至高徵收245%的關稅,引發了關注。但據白宮官員解釋,這一數字並非是對此前已有關稅的又一次新的加徵,而是對現有政策的“總和呈現”,且主要適用於電動車與注射器等兩類商品,因為這些商品在特朗普此次開始加徵關稅前本來就已有高達100%的關稅,所以實際新增稅率仍為此前公佈的145%。

圖片來源於網路
具體而言,該數字是由特朗普第二任期新增的145%關稅疊加此前實施的關稅得出:特朗普在首任期內對中國電動車加徵25%關稅,拜登政府於2023年將其提升至100%,並對中國產注射器實施相同稅率。今年145%的新增關稅再度疊加,使得上述商品總稅率達到245%。白宮一名官員稱,只是“現在才決定將所有關稅加總”。這一表態雖無新政出臺,卻加劇了市場對中美貿易政策持續緊縮的預期與不確定性。
今天早些時候,我們在最新一期《鳳凰全球連線》上聊了聊特朗普關稅戰的深層動機及最新進展,感興趣的朋友們歡迎點選左下角“閱讀原文”檢視節目影片。

圖片來源於網路

幾位劍橋大學等機構的天文學家在一顆距地球120光年的系外行星K2-18b的大氣中,探測到一種在地球上僅由生命產生的分子:二甲基硫醚(DMS),這也是迄今為止地外生命存在的最強烈訊號。研究團隊推測,該行星或為氫氣海洋行星世界,其氣候條件可能適合生命存在。
儘管學界呼籲保持謹慎、不宜過早下結論,但多次韋布空間望遠鏡觀測均顯示DMS訊號強烈而穩定,令人無法忽視其可能的生物起源。對於一個越來越將戰略視野延伸至外層空間的世界來說,這類發現也正逐步進入公共與政策討論的視野。

圖片來源於網路
不過,研究前景正面臨不確定性。華盛頓大學天體生物學家喬舒亞·克里桑森-託頓(Joshua Krissansen-Totton)警告,若特朗普政府如傳言所稱將NASA科學預算削減一半,並取消未來太空望遠鏡與相關生命探測專案,“尋找地外生命的努力將基本停滯”。這項發表於《天體物理學快報》的研究或成為突破的開端,但其延續性,正受到政策資源的現實考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