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太太|我們全家都不看短影片

(十歲的老二今天在給我做夜宵)
我看過很多文章,都是在說看短影片有多麼多麼不好,電子鴉片,甚至還有的說會傷害大腦啊注意力啊啥的……但是楊先生和我不看短影片,單純就是因為:
不喜歡。
我手機裡這麼多年,沒有抖某,沒有某手,沒有某紅書。
最早有抖某app忽然就熱起來的時候,我下載了一下,然後被裡面那些短影片的配得莫名其妙的背景音樂搞的頭疼,這是個啥,我就解除安裝了。
後來和我的律師助理聊起這件事,他強烈推薦我一定要再嘗試一下。他說這個軟體有演算法,如果我不喜歡的短影片就刷掉,半小時後軟體就會知道我喜歡什麼,然後推送的內容就是我喜歡的——他讓我一定要給它機會,再多堅持久一點。
在他的勸說之下,我又重新下載了一下。這次我學聰明瞭,我把背景音樂都關掉了,又堅持了10分鐘……然後我就實在是不行了。
我的總體感受就是四個字:
粗製濫造。
希望這個評價不要傷害到那些小影片製作者……因為我的個人的客觀感受就是這樣。我和楊先生都是對這些影片作品要求挺高的人,我的時間本來就不多,我會把我的娛樂時間放在一些我覺得製作精良的影視作品上。

我不看短劇。
我看過唯一的一部短劇是一部現象級熱播劇,一個董事長隱藏身份,閃婚了一個賣快餐的阿姨之類的。哈哈哈。看那個劇的想法大概就是體驗一下短劇到底是個啥,看完以後也完全沒有想要看其他短劇的想法。
原因也和上面的不看短影片的理由差不多,我嫌短劇的製作不夠精良,編劇就更扯得沒邊了。明明是愛情片,愣是拍出了搞笑劇的感覺。
但是如果要看搞笑的,我就情願看脫口秀——但可惜的是,我對脫口秀的要求也頗高,喜歡的脫口秀演員沒幾個,看完那幾分鐘的段子也就沒了。
我不看直播。
也沒什麼為什麼,可能就是不喜歡。也沒有覺得不看有什麼損失。有需要買的一般就是直接買一下,買好就完事兒了。如果為了買一樣東西,要蹲守一個小時……我很難想象……
我不刷微博。
微博已經十幾年沒玩了,類似的國內外的微部落格網站也都沒有玩。究其原因,大概是遇見一些評論忍不住回覆,但是和陌生人交流的成本又太高了。
我和楊先生有個朋友一起發笑話的“好笑群”,這大概是我獲得資訊的最大來源了(哈哈哈,所以還是喜歡看笑話)。
我也幾乎不看綜藝。
之前看綜藝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好聲音、好歌曲,後來也看過最強大腦,再後來好像就幾乎沒看過什麼綜藝了。最近《再見愛人》特別火,於是也看了一下。因為節奏太慢,我幾乎是全程2倍速播放看完。
看了以後也沒有很深的感受。究其原因,是因為這些年裡我們上過兩輪系統性的婚姻輔導課程。相比之下,這個綜藝討論婚姻並沒有很深刻,所以我既沒有從這個綜藝中獲得很多思考,看人家夫妻吵架的娛樂性也很有限。
很多人問我,我們有五個孩子,還要工作,還要自己料理家務,我們的時間從哪裡來。
其實不看上面這些,就已經省了很多時間了。

再說說孩子們。
我家老大老二小時候,愛玩iPad裡面一些flash小遊戲。我那時候看了一眼,也是同樣的感受,天吶這些都是啥。
於是我們開始介紹他倆玩一些我們認為好玩的遊戲。老大後來喜歡玩一個類似塞爾達的網路遊戲(又見《凌晨3:40,我發現12歲的女兒在打遊戲》一文),雖然我對這個遊戲的智慧財產權問題一直存疑,但是製作還是精良的。老二則喜歡玩《塞爾達傳說》、《動物森友會》。
我們家孩子平時是不用手機,也不能玩電子遊戲的,只有禮拜六晚上“電玩之夜”或者是一些長假的晚上才能玩,所以遇見那些時候,老大老二都會抓緊時間好好玩一下,也不會浪費時間在短影片上。
家裡之前唯一看短影片的是老三,她現在7歲了。她因為年紀小,還玩不了那麼複雜的遊戲,所以她在“電玩之夜”的時候會喜歡看短影片。哥哥姐姐一直笑她看“昂三影片”(“昂三”是上海話,意思就是“傻傻的”、“不靈的”),但她似乎也沒有更好的電子娛樂方式。
我之前倒沒有很在意,但後來我發現這些app裡的短影片完全不分級,她看的短影片裡時不時也會有一些粗俗的語言,後來我就幫她解除安裝了短影片app,給她下了一個迪士尼的app,她現在在“電玩之夜”的晚上也會追一些迪士尼的動畫片。
她完全沒有和我提起過想要把短影片app再裝回來——顯然迪士尼的動畫片比短影片還是好看多了。

在沒有電玩之夜的時候,孩子們平時最大的娛樂大概就是看書了。
我知道很多爸媽,就很希望孩子會喜歡看一些高大上的經典書籍,我完全沒有這樣要求孩子——主要我自己也沒有很喜歡,哈哈哈(在《聊聊寒暑假作業》一文裡也有提及)。
我有介紹我們老大看衛斯理科幻小說,因為那是我小時候自己喜歡看的。老大最近有介紹老二看一套她早幾年喜歡看的某某某得獎小說系列,老二這幾天看得津津有味。老二則介紹老三看了一套他小學低年級喜歡看的小說,老三這幾天也看了幾本。
因為這些小說都是一整個系列,我總是會和他們說,挑本你覺得最精彩的給弟弟/妹妹,看看弟弟妹妹喜歡不喜歡。絕大部分時候,弟弟妹妹都很喜歡。有時候感慨,好像皮皮魯和魯西西系列,我小時候也喜歡看——好看的書就是好看。所以孩子們現在也喜歡,我就覺得挺好。
旅遊的時候,我們也會帶孩子們去逛逛博物館和美術館。有人覺得孩子看不懂這些。其實別說孩子,很多時候連我們也會看不懂,特別是一些現代藝術,到底畫了個啥,真的只有天知道,哈哈哈。但我覺得這是很正常的。
看多了以後,總是就會被一些藝術品吸引,很多藝術品是會引起思考的。孩子也是這樣,他們可能每次能看懂的也只有幾件,然後他們會駐足,揣摩,我們會討論。
我記得十幾年前第一次和楊先生去烏菲茲美術館,那時候我們還沒有孩子。楊先生和我當時都被那些展品的美好給震驚到,覺得實在是太美了。
看多了好東西,口味就自然變刁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