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太太|我們全家都不刷短影片

這是一篇舊文重寫。原文可見《我們全家都不看短影片》。
  1. 寫本文的初衷,是常常有人問我,有五個娃,還工作,家裡也沒有老人保姆鐘點工——我們的時間是從哪裡來?這篇文章是對這個問題的回應。
  2. 因此本文的主旨,並不是在批判“刷短影片”這個活動,而是分享我們家對於“愛惜光陰”的實踐
  3. 本文會提到我個人不喜歡刷短影片的原因,是因為我看到的大部分短影片製作並不精良——這是大部分短影片的製作時間和製作成本決定的,也是它區別於一般長製作的影視作品的顯著特徵。
  4. 我認為大部分短影片製作不精良,甚至粗製濫造,但這不表示我對所有短影片都抱有負面態度——很多短影片做得非常好,有的我還會看好幾遍。
  5. 當我提到,大部分短影片製作不精良,這是一個“事實判斷”,但這並不表示我認為“愛看短影片的人就品味低下”——這兩者沒有任何邏輯關係。好比我說“榴蓮是臭的”,並不表示我就認為“愛吃榴蓮的人就不講衛生”——我自己也很愛吃榴蓮,臭我也喜歡。
  6. 有人把刷短影片作為一種個人業餘時間的娛樂,我完全不反對。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娛樂也沒什麼高低之分。但不要因為別人不喜歡,就覺得別人冒犯了自己——這就完全沒必要。
  7. 有人會對“孩子愛刷短影片”這件事困擾,文章也分享了我們家的實踐,但這不表示我們家的實踐就是唯一正確,或者是優於其他解的——如果你認為孩子刷短影片利大於弊,完全可以不理會這篇文章——每個人的孩子自己養,我沒有任何否定的意思。
  8. 我對自己的定位,就是百寶書裡那個打水的婦人在約4書中,祂一句話就點穿了她:她已經有五個丈夫,現在有的這個還不是她的丈夫——我和她一樣,就是這樣一個爛人,所以千萬不要把我當成什麼“意見領袖”,“超人媽媽”,“婦女榜樣”,也不要對我有不切實際的要求和期待。
  9. 但我深願自己好像那個婦人一樣,眾人聽見了她的分享,就願意出城,往祂那裡去。

既然是舊文重寫,首先我改了原來標題的一個字。
原來的文章是“我們全家都不短影片”,這篇改成了“我們全家都不短影片”。
一些非常高質量的短影片,我們也會看。但選來看看的,時間還可控。然而刷刷刷,時間就這樣過去了。
我看過很多文章,都是在說刷短影片有多麼多麼不好,電子鴉片,甚至還有的說會傷害大腦啊注意力啊啥的……但是楊先生和我不刷短影片,單純就是因為:
不喜歡。
我手機裡這麼多年,沒有抖某,沒有某手,沒有某紅書。
這些APP中的資訊爆炸,很容易就讓人刷刷刷——或者在這個過程裡,也能找到一些優質的內容,但比起這個“刷刷刷”中所耗費的時間,我會覺得有一些不值得。
我尋找資訊,喜歡一手的資訊:比如想知道如何辦簽證,我會看官網資訊;想要學習某知識,我會買本系統的書學習。

最早有抖某app忽然就熱起來的時候,我下載了一下,然後在刷短影片的過程中,被裡面那些短影片的配得莫名其妙的背景音樂搞的頭疼,這是個啥,我就解除安裝了。
後來和我的律師助理聊起這件事,他強烈推薦我一定要再嘗試一下。他說這個軟體有演算法,如果我不喜歡的短影片就刷掉,半小時後軟體就會知道我喜歡什麼,然後推送的內容就是我喜歡的——他讓我一定要給它機會,再多堅持久一點。
在他的勸說之下,我又重新下載了一下。這次我學聰明瞭,我把背景音樂都關掉了,又堅持刷了10分鐘……然後我就實在是不行了。
我當時的感受就是四個字:
粗製濫造。
希望這個評價不要傷害到那些小影片製作者和看短影片的愛好者……因為我當時的個人客觀感受就是這樣。
這很可能是因為我刷的時間不夠長,當時也確實也沒刷到什麼好的——但如果你覺得“粗製濫造”這四個字得罪了你,請拉到文首,看一下本文文首宣告的3-6點。

我和楊先生時間本來就不多,所以更願意把娛樂時間放在一些製作精良的影視作品上。
我們不看短劇。
我看過唯一的一部短劇是一部現象級熱播劇,一個董事長隱藏身份,閃婚了一個賣快餐的阿姨之類的。哈哈哈。看那個劇的想法大概就是體驗一下短劇到底是個啥,看完以後也完全沒有想要看其他短劇的想法。
原因也和上面的不看短影片的理由差不多,我嫌短劇的製作不夠精良,編劇就更扯得沒邊了。明明是愛情片,愣是拍出了搞笑劇的感覺。
我們不看直播。
也沒什麼為什麼,可能就是不喜歡。也沒有覺得不看有什麼損失。有需要買的一般就是直接買一下,買好就完事兒了。如果為了買一樣東西,要蹲守一個小時……我很難想象……
我也不刷微博。
微博已經十幾年沒玩了,類似的國內外的微部落格網站也都沒有玩。究其原因,大概是遇見一些評論忍不住回覆,但是和陌生人交流的成本又太高了。
我和楊先生有個朋友一起發笑話的“好笑群”,這大概是我獲得資訊的最大來源了(哈哈哈,所以還是喜歡看笑話)。
我也幾乎不看綜藝。
之前看綜藝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好聲音、好歌曲,後來也看過最強大腦,再後來好像就幾乎沒看過什麼綜藝了。最近《再見愛人》特別火,於是也看了一下。因為節奏太慢,我幾乎是全程2倍速播放看完。
看了以後也沒有很深的感受。究其原因,是因為這些年裡我們上過兩輪系統性的婚姻輔導課程。相比之下,這個綜藝討論婚姻並沒有很深刻,所以我既沒有從這個綜藝中獲得很多思考,看人家夫妻吵架的娛樂性也很有限。
所以很多人問我,我們有五個孩子,還要工作,還要自己料理家務,我們的時間從哪裡來——
其實不看上面這些,就已經省了很多時間了。

再說說我們的孩子們。
我家老大老二小時候,愛玩iPad裡面一些flash小遊戲。我那時候看了一眼,也是同樣的感受,天吶這些都是啥。
於是我們開始介紹他倆玩一些我們認為好玩的遊戲。老大後來喜歡玩一個類似塞爾達的網路遊戲(又見《凌晨3:40,我發現12歲的女兒在打遊戲》一文),雖然我對這個遊戲的智慧財產權問題一直存疑,但是製作還是精良的。老二則喜歡玩《塞爾達傳說》、《動物森友會》。
我們家孩子平時是不用手機,也不能玩電子遊戲的,只有禮拜六晚上“電玩之夜”或者是一些長假的晚上才能玩,所以遇見那些時候,老大老二都會抓緊時間好好玩一下,也不會浪費時間在刷短影片上。
寫上一篇的時候,有人不理解,怎麼“電子遊戲”就比“短影片”要高階了呢,你是不是看不起我——唉……我又要強調了,娛樂本身帶來的快樂,沒有高階低階之分,自己喜歡什麼就玩什麼
但是像《塞爾達傳說》這樣的遊戲,確實是花了大代價製作的,這是一個當年出來時N個遊戲雜誌評價的滿分遊戲,我從頭到底刷了兩遍,玩的時候常常會覺得自己在和遊戲製作者對話
我甚至覺得,玩塞爾達對“戒遊戲癮”都很有好處——很多人因為在現實生活中的孤寂去玩電子遊戲,但是塞爾達世界裡的那種孤寂感,甚至超過了現實生活。

家裡之前唯一看短影片的是老三,她現在7歲了。她因為年紀小,還玩不了那麼複雜的遊戲,所以她在“電玩之夜”的時候會喜歡刷短影片。哥哥姐姐會笑她看的是“昂三影片”(“昂三”是上海話,意思就是“傻傻的”、“不靈的”),但她似乎也沒有更好的電子娛樂方式。
我之前倒沒有很在意,但後來我發現這些app裡的短影片完全不分級,她刷的短影片裡時不時也會有一些粗俗的語言,後來我就幫她解除安裝了短影片app,給她下了一個迪士尼的app,她現在在“電玩之夜”的晚上也會追一些迪士尼的動畫片。
她完全沒有和我提起過想要把短影片app再裝回來——顯然迪士尼的動畫片比她之前看的短影片還是好看多了。
對了,大家之前都在問我,這個“迪士尼”的app哪裡下載,我覺得可能是因為版權原因,中國區是沒有下載的。但是我想分享的不是這個app本身,而是想說,當我們給孩子多一些高質量內容的選擇,孩子自己也是能分辨的。

在沒有電玩之夜的時候,孩子們平時最大的娛樂大概就是看書了。
我知道很多爸媽,就很希望孩子會喜歡看一些高大上的經典書籍,我完全沒有這樣要求孩子——主要我自己也沒有很喜歡,哈哈哈(在《聊聊寒暑假作業》一文裡也有提及)。
我有介紹我們老大看衛斯理科幻小說,因為那是我小時候自己喜歡看的。老大最近有介紹老二看一套她早幾年喜歡看的某某某得獎小說系列,老二這幾天看得津津有味。老二則介紹老三看了一套他小學低年級喜歡看的小說,老三這幾天也看了幾本。
因為這些小說都是一整個系列,我總是會和他們說,挑本你覺得最精彩的給弟弟/妹妹,看看弟弟妹妹喜歡不喜歡。絕大部分時候,弟弟妹妹都很喜歡。有時候感慨,好像皮皮魯和魯西西系列,我小時候也喜歡看——好看的書就是好看。所以孩子們現在也喜歡,我就覺得挺好。
旅遊的時候,我們也會帶孩子們去逛逛博物館和美術館。有人覺得孩子看不懂這些。其實別說孩子,很多時候連我們也會看不懂,特別是一些現代藝術,到底畫了個啥,真的只有天知道,哈哈哈。但我覺得這是很正常的。
看多了以後,總是就會被一些藝術品吸引,很多藝術品是會引起思考的。孩子也是這樣,他們可能每次能看懂的也只有幾件,然後他們會駐足,揣摩,我們會討論。
我記得十幾年前第一次和楊先生去烏菲茲美術館,那時候我們還沒有孩子。楊先生和我當時都被那些展品的美好給震驚到,覺得實在是太美了。楊先生說,他第一次看到《維納斯的誕生》的時候,被那個巨幅的畫給美到,感覺和美術書上完全不同。
——看多了好東西,口味就自然變刁了。

最後,之前一篇文章下面,有很多人對這篇文章冷嘲熱諷,我開始完全不能理解。
後來有一個姐妹告訴我,這些留言者的邏輯是,他們認為自己出生不好,教育水平有限,所以除了短影片以外,根本沒有機會有其他的娛樂活動,而且短影片也讓大家和世界接軌了——而我對他們唯一喜歡的東西不認可,讓他們認為我是對他們這個群體沒有憐憫。
唉……雖然我對這其中的邏輯還是感覺不理解,但我也仍然願意為上篇文章對大家造成感受上的傷害而抱歉。
有一個很殘酷的現實是:作為一個從小出生長大在上海,生活經驗有限,社交圈也十分狹窄的我來說,我對廣大生活在農村地區的弟兄姐妹的感受就是很難體會。
我常常驚訝於我無心簡單的分享竟然也會讓人家覺得我在曬優越感——我已經非常盡力,但也仍然不知道如何消除這樣的傷害;而她們的論斷的留言,對我或多或少也會造成困擾。
我感到自己能力真的有限,如果看得不舒服,歡迎安靜取關


但是也有另外一群讀者告訴我,上篇文章對他們非常有幫助,這也是我想重寫這篇文章的原因。
我自己也在這個重新思考的過程中,想到自己有時候刷朋友圈每天也要耗費1-2小時——想想一天只有24小時,一刷2小時,這實在是太奢侈了。
百寶書說,要愛惜光陰,因為現今的世代邪惡。這句話的英文很有意思:Redeeming the time, because the days are evil。這裡的redeem,是贖回,救回的意思——就是好像時間都被這個邪惡的時代給綁架了,我們是要很努力地把它給救回來。
與各位共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