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超實用的二條
每篇解決一個育兒小問題,當好媽媽,更當好自己~
先問問大家,孩子沒按照我們期望的方式生活學習,需要干涉嗎?
我猜大部分朋友和我當時的反應一樣,當然不需要。
那麼下面這些情況呢?
孩子閱讀偏科,只看某幾類繪本,其他的不看;孩子出門見到長輩不打招呼;孩子自己的事情的確自己做,但常常拖拉,不肯立馬做;不聽家長介紹的學習方法;(大家自行代入任何類似的例子)
比如:

你的答案是什麼呢?會不會就不如前面那麼爽快了
01
我和先生的故事
先來和你們八卦一個我和先生的故事。
我和他最大的衝突點之一就是他的散漫,他真的基本上沒有急的時候。
還沒小D的時候,我們最常吵架的梗就是,吃完晚飯,大家都會隨手把自己的碗筷放到廚房。
我會直接放進洗碗機,而他總是習慣放在水槽裡。我每次都要說他,一樣做了,為啥不一步到位呢?
而他每次都會回,反正我最後會負責按洗碗機的,你管我放哪裡啊?但他不會馬上就收拾,每次都要我催啊催,催好久才極不情願地去收拾。
我有時看不下去了,就會自己動手。當然,你們懂得,做完了肯定不爽,然後就埋下了吵架導火線。

記得當年吵得不可開交時,我們兩個人提出做一個人生實驗,就是我不管先生的散漫,隨便先生怎麼樣,看看一週後會發生什麼。
一週後,的確我生存下來了,還過的蠻舒心。先生襪子是會亂扔,水池裡會堆滿髒杯子,但真的每隔三四天他就會統一打掃一遍。
家裡也沒髒到我覺得是“末日”的感覺,而且我驚訝地發現,那一週我的氣順了很多,自己也沒再有那種喋喋不休的狀態了。
後來我們就一直在互相磨合,真的應了我奶奶那句,“婚姻容易被忽略的關鍵是看兩個人的生活細節是否匹配。婚前睜大雙眼,真的選擇了,婚後閉上一隻眼睛”。
今天說孩子問題,為什麼開頭扯了一個八卦?
就是因為,在任何親密關係中,我們都容易混淆,把自己的期望變成別人的需要;把“分享/提供”變成了“說教/強加”。

02
人生實驗方法
那說回孩子,試試看用我上面分享的人生實驗的方法來看待孩子目前的問題。
如果我們隨意讓孩子讀他們想看的書,不嘮叨不制止,想看多久看多久,會怎樣?如果我們看到孩子沒打招呼,就不說教不強求,平淡過去,該幹嘛就幹嘛,會怎樣?如果我們和孩子約定好了他會自己做,那就不碎碎念,哪怕他很晚以後才做,又會怎樣?
我用這樣的方式試驗過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和小D爸爸。
非常有意思的是,每次我剛提出來這個假設時,每個人都是排斥的,這怎麼可以?這是浪費時間,這是沒禮貌,這是拖拉,這些父母當然要管。
有一些朋友直接就拒絕嘗試了;有一些朋友會將信將疑地試試看;然後半途放棄的;也有真的實踐下去的。

那說兩個真實故事吧。
1.提供但不強求
朋友A家的孩子特別愛看漫畫書,而且只愛看漫畫書。A自己愛讀書,家裡給孩子買的繪本也很多。之前母子倆總為了讀什麼書,而弄的不歡而散,一度導致孩子都排斥看書了。
後來A也是接納了這個她號稱“不是辦法的辦法”,就放手讓孩子隨意看。不僅如此,還不斷給他買,有時候把握不住篩選標準,還會和孩子討論。
9個月後,她發現A自己在書架上找其他的書看了。從那以後,這個孩子仍然讀漫畫,但也會讀其他了。
當時我和A覆盤時就提到,讀書就和吃飯一樣,我們的身體知道自己的需求,特別想吃某個食物和特別愛看某類書,一定是有我們看不見的,但是身體知道的“營養缺乏”。
這時候我們不提供,還要制止,就是剝奪,其實很殘忍的。但我們要做的就是,控制他們看的書的質量(哪怕漫畫書,也是分高低的)。然後就是持續在家裡提供多樣化的書籍。
這裡的概念就是,我們負責“提供”,但我們不要求孩子非要“接受”,區別的核心就在這。

2.自己先舒服
小D就是那個不愛打招呼的,我當時就實踐了。一開始是真的難受,因為她每一次不打招呼,我都覺得對方看我的眼神彷彿都在說,看看,孩子養得那麼沒禮貌。
後來我咬牙堅持了下來,慢慢地(真的不只是皮厚),我發現大家的眼神也沒這麼表達呀,其實沒人那麼在意我家孩子的,我真的想多了。
之後,我每次見到朋友就該幹嘛就幹嘛,之前總是繃緊的神經也放鬆了,不再想著說教小D,反而騰出精力和朋友打招呼交流一下。
再之後,因為我真的享受其中,我也沒那麼在意小D有沒有打招呼了。就彷彿忘記了這件事一樣,有一天,我突然發現,小D竟然主動打招呼。而且不僅如此,她還能和別人聊上幾句呢(和她媽媽一樣)。

這件事後,我頓悟了,我們永遠無法改變別人的,不妨先做自己足夠舒服。
因為只有自己舒服了,孩子才會放鬆,才願意觀察模仿我們,而不是總處於“不安全”的自我保護狀態。
我不想誇大因為不干預而產生的效果,畢竟家長和孩子的不同,結果肯定也會有差異。
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的,而且100%有效的就是,當我們真的願意去實踐,受益的肯定是我們自己,情緒更好了,關係更好了。
而親子關係的起點,就是父母的狀態。
狀態好了,把父母的位置坐穩了,這時再來看孩子的問題,肯定就有了不一樣的想法和行為了。
這才是關鍵所在。
03
認知和需要
當然,別誤會,今天說的這些“不干預”,對於會傷害/影響別人或者自己的事情不適用。
養育孩子(包括其他親密關係),我們一定要學會區分兩個概念,自己的認知和孩子的需要。
家庭關係中,我們都不缺“愛”,但往往是“錯愛”。我們總把“我認為這是你要的”,當成“這就是你要的”。
大家注意讀這兩個短句,這是有千差萬別的。我們總是把自己最需要的東西分享給愛的人,卻從未想過那到底是不是他想要的。

而當孩子拒絕接受我們這樣的“愛”時,我們還陷入自己的應激模式,而不去想一想,為什麼孩子不要呢?
孩子一生,我們目光所及可以看到的也就十幾年。
而每個人與生俱來就有成就自我和征服困難的本能,回憶小寶寶拼命想抬頭,永不放棄地想要攀爬出搖籃,你就能明白。
之所以有些孩子越長大越沒了那股“勁兒”,就是因為父母不瞭解這一點。
而不斷把自己的世界觀套用在孩子的身上,結果不但沒有幫到孩子, 反而用武斷的愛折斷了孩子的翅膀。
養育孩子,問題本身並不是問題,因為恐慌而沒有機會解決的問題,才永遠成為問題。
話題索引
點選閱讀原文
搜尋歷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