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時代的碳中和程序

文|翟永平

2020年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中宣佈:中國將力爭於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努力爭取2060年實現碳中和。也就是說,中國從碳達峰到碳中和可能僅需30年。相比之下,西方大多數發達經濟體從碳達峰到碳中和需要50年-60年,時間更加漫長。
當時,我還在總部設在菲律賓馬尼拉的亞洲開發銀行(下稱“亞行”)擔任首席能源專家,主要工作就是透過綠色金融支援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實現可持續發展。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第二大經濟體,能夠提出具有雄心的“雙碳”目標,對於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大業是個巨大的推動,給其他發展中國家樹立了榜樣。雖然中國提出的“雙碳”目標是一個非常艱鉅的任務,但是,我在亞行的各國同事都說:“我們相信,中國一旦提出了目標,就一定會做到!”
他們舉例說,以前中國很多城市空氣汙染嚴重、PM2.5數值爆表,很多亞行國際員工擔心影響健康,不願意到北京工作和出差,但經過中國政府這些年的不懈努力和綜合治理,他們都看到國內城市的空氣質量大大改善,藍天白雲已成為常態。現在,北京已成為最受亞行員工喜歡的常駐地和出差地。
2021年7月,我告別馬尼拉和工作了21年的亞行,回到國內加入騰訊集團擔任碳中和高階顧問。幾年來的工作實踐中,我深深地體會到實現“雙碳”目標比治理空氣汙染更復雜、更具挑戰性,因為碳達峰、碳中和涉及的面更廣,從各級政府到各行各業,從教育部門到科研院所,從各類企業到我們每個人,全社會都需要動員起來共同努力。
在這個過程中,各類企業的作用至關重要。《奔向零碳:中國企業“雙碳”行動指南》的出版恰逢其時,其內容豐富翔實,涉及國內和國際,既有企業碳排放盤查、碳資產管理這樣的實用方法,也有汽車、消費、快遞、網際網路、能源、建築等領域的企業和專案實際案例,有思考有實踐,是一本名副其實的指南。
我們可以從書中讀到,雖然每一家企業都面臨著自身減排、實現碳中和的壓力,但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碳中和的程序也為各行各業帶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和業務場景。換句話說,努力實現雙碳目標是“難而正確的事情”,對企業來說必然有壓力,也一定是提質增效的動力,可以大顯身手。正如書中所寫:“氣候變化是危機,也是低碳經濟藍海。”
說到這裡,我特別想提一下近來異常火爆的人工智慧(AI)和相關的大語言模型。作為新質生產力,人工智慧無疑給社會和經濟發展帶來新的強大動能,但也有不少專家指出大語言模型的應用會導致電力需求急劇增長,為碳中和程序帶來新挑戰。
“從應對氣候變化的角度來看,儘管人工智慧和大語言模型在訓練和執行過程中能耗較大,但其廣泛應用有助於推動碳中和。AI和大型語言模型在最佳化能源使用、提高生產效率、預測極端氣候事件等方面具有巨大潛力,從而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然而,為實現碳中和目標,我們需要在發展AI技術的同時,關注其能耗問題,透過最佳化演算法、提高硬體能效等措施降低碳足跡。此外,還應加強對可再生能源技術的研發和應用,以減少資料中心對化石燃料的依賴。總之,人工智慧和大語言模型的廣泛應用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具有積極意義,但我們需要採取相應措施以確保其可持續發展。”
以上引號內的文字資訊是我用騰訊“混元助手”大語言模型得到的回答,提示詞是“人工智慧和大語言模型能耗很大,那麼其廣泛應用有助於推動碳中和嗎?請用五六句話概括一下”。
品味一下,我覺得大語言模型的回答可圈可點、言之有理。
(作者為亞洲開發銀行前首席能源專家、騰訊集團碳中和高階顧問,本文為《奔向零碳:中國企業“雙碳”行動指南》序;編輯:許瑤)

責編 | 張生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