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金融丨零碳園區標準、政策與實踐

零碳園區,政策
202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明確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園區”,隨後多部委積極響應,將其納入重點工作,明確零碳園區建設在國家雙碳目標中的重要地位。
零碳園區標準方面,我國零碳園區標準建設處於不斷探索階段,國家層面暫未出臺統一的官方標準,但內蒙古自治區、福建省、雄安新區、鹽城市等四地已釋出地方標準。內蒙古自治區《零碳產業園區建設規範》是我國首個零碳園區地方標準,配套制定綠電評價、碳足跡等標準,在國內具有開創性意義。福建省《工業園區低零碳建立評估準則》面向工業零碳園區,聚焦能源和資源利用指標,引導園區消納核電。雄安新區《雄安新區零碳園區評價標準》針對辦公商業類園區,內容側重於城市規劃建設。鹽城市《沿海(近)零碳產業園區建設規範》聚焦各類沿海園區,強調海上風電、港口岸電等海洋產業特點。此外,部分團體標準也定義了零碳園區的內涵,核心目標和實現路徑基本一致。
零碳園區國家政策方面,雙碳目標提出前,我國園區建設主要圍繞生態工業示範園和低碳園區展開。雙碳目標提出後,園區建設規劃聚焦碳減排,推進碳達峰試點工作,零碳園區發展進入新階段。
零碳園區地方政策與實踐方面,全國近10個省份明確要建成一批零碳/近零碳園區試點。廣東省率先開展近零碳排放試點,2017年印發《廣東省近零碳排放區示範工程實施方案》,並於2021年完成驗收;深圳市近零碳園區重點考察園區碳排放下降幅度、分散式能源利用、以及碳排放管理和碳披露,已形成四個批次19家近零碳園區試點。四川省目標2025年建成20個近零碳園區,指標體系採用梯度化計分,已有17家園區開展試點工作,園區主導產業覆蓋面廣泛。山東省作為能源消費和碳排放大省,零碳園區指標多為定性指標,要求相對寬鬆,已有20個近零碳園區開展試點,試點園區以經濟開發區為主。江蘇省強調分階段推動降碳工作,將評價指標分為(近)零碳園區和零碳園區。安徽省制定詳細的零碳產業園區建設方案,優先支援“新三樣”園區開展零碳試點,首批納入10個零碳產業園區試點,“新三樣”園區佔比高。福建省多地積極開展零碳試點,寧德市東僑經濟技術開發區印發零碳園區實施方案;莆田市湄洲島打造零碳島嶼,入選多項優秀專案案例和標準試點;漳州開發區致力於打造福建省首個零碳園區;廈門象嶼綜合保稅區打造全國首個零碳綜合保稅區。此外,還有多地將零碳園區建設納入政府工作報告。
零碳園區建設的重要可選環節綠電直供實踐方面,江蘇省率先在5家動力電池企業開展綠電直供試點,鹽城市大豐港零碳產業園已打造國內首個實現綠電可溯源的園區,內蒙古採用增量配電網實現園區綠色供電。然而,目前綠電直供仍處在起步階段,存在各方利益分配規則不清晰,離網電源技術複雜且成本高昂,社會認知度不高等挑戰,有待政府各部門通力協調,體系化加強政策支援力度。
整體來看,我國零碳園區建設呈現標準化和規模化的發展趨勢,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的指引下,預計2025年將迎來加速發展階段,為實現雙碳目標提供有力支撐。
請登入興業研究APP檢視完整研報
獲取更多許可權,聯絡文末銷售人員。
點選圖片購買 “興業研究系列叢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