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市場概況
截至2025年3月末,歐盟碳市場(EU ETS)碳價66.66歐元/噸,較上月末下降了4.17%。中國全國碳市場方面,3月CEA總成交量317.6453萬噸,總成交額為26091.5741萬元,分別環比上漲了59.50%和43.10%。3月最後一個交易日綜合收盤價為86.13元/噸,環比下跌3.83%。中國地方碳市場方面,3月地方碳市場整體成交量合計為73.0226萬噸,成交額合計0.4236億元,環比分別下跌了85.63%和66.47%。交易量上,3月上海碳市場是成交量最大的市場,其次為天津碳市場;重慶和福建兩個地方碳市場3月成交量均未超過1萬噸。成交價方面,3月成交均價最高的是北京碳市場,為90.03元/噸;最低成交均價出現在福建碳市場,為29.13元/噸。
二、政策跟蹤
(一)國際動態方面
歐盟批准德國50億歐元工業脫碳補貼。歐盟委員會近日批准一項總額50億歐元的德國國家資助計劃,以支援德國在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內的企業實現生產過程脫碳。
英國政府確認將航運業納入排放交易體系(UK ETS)。英國近日公佈的《海運脫碳戰略》要求所有在英國水域航行並停靠在英國港口的船舶在未來均實現零碳排放,因此將把航運業納入英國碳排放交易體系。
(二)國家政策方面
生態環境部發布《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工作方案》。《工作方案》的釋出標誌著全國碳市場正式將鋼鐵、水泥、鋁冶煉三個行業納入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管理。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需要在2025年完成2024年度履約工作。
生態環境部等4部門聯合釋出《關於促進企業溫室氣體資訊自願披露的意見》。該檔案提出:構建企業溫室氣體資訊披露的配套技術規範體系構建企業溫室氣體資訊披露的配套技術規範體系;豐富和拓展企業溫室氣體資訊披露形式和渠道;豐富企業溫室氣體資訊披露的應用場景。
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首批核證自願減排量完成登記和交易。3月6日,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首批核證自願減排量(CCER)完成登記,共有9個減排專案的CCER獲得登記簽發。3月7日,首批簽發的CCER達成首次交易,成交均價80.45元/噸。
(三)地方政策方面
上海市釋出《上海市碳排放管理辦法》,明確上海市地方碳排放配額管理、溫室氣體自願減排和相關交易活動及其監督管理。
廣東省生態環境廳釋出《廣東省2024 年度碳排放配額分配方案》,確定2024年度配額總量為9400萬噸,並實行部分免費發放和部分有償發的分配方式。
三、碳金融實踐
全國首筆“溼地生物多樣性保護碳匯貸”在江蘇東臺落地;上海民營企業首次參與三明跨區域開展林業碳票交易;海南省瓊海市完成首單碳匯交易;中化能源旗下中化石油完成首單歐盟碳配額交割;亞馬遜(Amazon)宣佈推出碳信用交易服務。
四、碳足跡
(一)國家動態
在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標準上,生態環境部發布《關於公開徵求<溫室氣體 產品碳足跡量化方法與要求 平板玻璃(徵求意見稿)>等5項國家生態環境標準意見的通知》,公開了平板玻璃、通用矽酸鹽水泥、光伏元件、輕型電動汽車和動力電池共5項產品類別的產品碳足跡量化方法要求標準草案及編制說明,並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截至4月30日)。標準中還公佈了我國運輸過程碳足跡因子和關鍵原材料碳足跡因子預設值,是繼電力碳足跡因子後,國家層面首次公佈的基礎碳足跡因子。
在產品碳足跡標識認證制度上,國家認監委正式釋出了《產品碳足跡標識認證通用實施規則(試行)》,明確了產品碳足跡標識認證實施的通用要求。對產品碳足跡標識認證涉及的認證機構要求、認證人員要求、認證模式、認證程式、獲證後監督等認證的關鍵環節作出了明確的規定,對於規範開展產品碳足跡標識認證活動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也是我國首次將產品碳足跡標識認證納入標準化認證模式。
此外,隨著促進綠色新型消費成為近期政府工作的重點任務,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印發通知,要求金融機構發展消費金融,助力提振消費,針對數字、綠色等新型消費場景,量身定製金融產品,推動綠色消費的碳足跡追蹤、碳標籤設計、碳市場建設。產品碳足跡與綠色消費金融產品的結合有望成為新的趨勢。
(二)在地方層面
北京朝陽和通州區、深圳市、江蘇鎮江等地方政府先後出臺了支援本地企業開展產品碳足跡評價、認證及促進綠色低碳產品消費的優惠政策。北京市通州區計劃對開展產品碳足跡認證的製造業企業予以最高15萬元的支援;北京市朝陽區則對支援綠色低碳產品的消費和供給提出了建立銷售專區、提供折扣和積分等具體措施。
請登入興業研究APP檢視完整研報
獲取更多許可權,聯絡文末銷售人員。
★
點選圖片購買 “興業研究系列叢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