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金融突圍:碳賬戶打造融資成本新窪地

日報
專欄
熱點
國際
活動
碳賬戶正在重塑全球資本流動的底層邏輯。在這場綠色金融革命中,中國企業唯有以碳賬戶為支點,打造降低融資成本新窪地,開創高質量發展的新局面。(首圖來自圖蟲創意)
文|五道口金融安全研究中心 · 周道許 <<<<
在“雙碳”目標的引領下,碳賬戶正從傳統的環境治理工具,逐漸轉變為金融定價的核心變數之一。
一、碳賬戶的金融屬性重構
1. 從環境成本到資產載體的正規化革命
過去,碳管理主要聚焦於排放合規,企業需繳納碳配額以滿足環保要求。然而,碳賬戶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局面。它透過量化碳資產的價值,將碳排放權轉化為可交易、可質押、可證券化的新型資本要素。根據《中國碳市場年報(2022年&2023年)》的資料,截至2023年底,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CEA)累計成交量達4.42億噸,累計成交額249.19億元。這一資料表明,碳資產正在成為企業資產負債表上的重要組成部分,並逐漸具備金融化特徵。例如,生態環境部發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22年度報告》指出,“浙江省衢州市率先探索數字控碳,已為234.2萬個企業和個人建立碳賬戶,創新開發碳賬戶金融產品。截至2022年6月,該市27家金融機構先後開展碳賬戶金融應用場景試點,累計發放碳賬戶貸款195億元。”
2. 三重定價機制耦合
碳資產的定價並非單一維度,而是由政策定價、市場定價和金融定價三者共同耦合而成。
政策定價:2024年中國人民銀行等八部門聯合釋出《關於進一步做好金融支援長江經濟帶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建立長江經濟帶重點行業企業和個人碳賬戶,利用資料平臺提高相關經營主體碳足跡採集、核算及評級效率,支援金融機構根據碳賬戶資料探索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構建激勵相容的碳減排金融支援機制”;同時指出,“支援金融機構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在信貸計劃、內部資金轉移定價、業務流程、金融產品和服務管理許可權等方面對綠色金融給予更多支援”。
市場定價:全國碳市場的配額分配形成了基準價格。以2023年12月的全國碳市場資料為例,碳配額的收盤價達到79.42元/噸,較2022年底上漲44.40%。根據《中國碳市場年報(2022年&2023年)》,2023年全國碳市場的活躍度顯著提升,CEA成交量較2022年增長了3倍。
金融定價:碳金融衍生品的發展為遠期價格發現提供了支援。雖然我國尚未正式推出全國統一的碳期貨市場,但地方碳市場已經開展了相關試點。例如,上海碳市場推出了碳配額回購交易業務,進一步增加了碳資產的流動性。
二、碳賬戶賦能融資降本的四大路徑
1. 精準識別綠色資產,提高融資可得性
碳賬戶的核心功能在於客觀記錄企業的碳排放情況,並透過標準化的資料體系,精準識別企業的綠色資產。這一機制有效彌補了傳統金融體系在綠色資產評估上的短板,降低了資訊不對稱帶來的融資壁壘,從而提高企業獲得綠色融資的可得性。傳統金融體系在識別綠色資產時,主要依賴企業主動披露的環境資訊。然而,由於資訊披露質量參差不齊,部分企業即便具有良好的綠色屬性,也難以有效獲得低成本融資支援。碳賬戶透過整合企業的碳排放資料、節能減排情況、低碳生產實踐等資訊,為金融機構提供精準的綠色資產評估工具,使其能夠更科學地衡量企業的綠色信用狀況。
2. 最佳化企業信用評級,降低融資利率
碳賬戶的建立,不僅能提高企業的融資可得性,還能最佳化企業的信用評級,使其在融資過程中享受更加優惠的貸款利率。當前,金融機構在確定貸款利率時,主要依據企業的財務狀況、信用記錄、經營穩定性等因素,而企業的綠色發展能力往往未被充分納入傳統信用評級體系。透過碳賬戶,企業的低碳發展能力得以量化,金融機構可以更直觀地評估企業的綠色經營水平,並據此調整授信政策。
3. 拓寬綠色金融工具,提升融資便利度
碳賬戶的廣泛應用,為綠色金融產品的創新提供了重要支撐,並進一步拓寬了企業的融資渠道。隨著綠色金融市場的不斷成熟,各類以碳資產為核心的金融工具相繼推出等。然而,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由於碳排放資料的缺乏和標準的不統一,部分企業難以順利進入綠色金融市場。隨著碳賬戶的推廣,市場上有望出現“碳賬戶+綠色信貸”“碳賬戶+綠色債券”“碳賬戶+綠色保險”等多元化金融工具,使得企業能夠更加靈活地利用自身的碳資產進行融資,提高融資便利度,並進一步降低綜合融資成本。
4. 推動環境權益交易,釋放融資增量空間
碳賬戶的建立,不僅提升了企業的綠色信用水平,還為環境權益交易提供了可信的資料支撐,使企業能夠透過碳排放權、排汙權、用能權等環境權益進行融資,進一步降低融資成本。在“雙碳”目標背景下,碳市場的建設逐步完善,碳排放權交易日益成為企業重要的融資工具。碳賬戶資料可以與碳市場交易平臺對接,使企業能夠更便捷地參與碳交易,實現碳資產的市場化變現。
三、碳賬戶金融化的技術攻堅
1. 提升碳資料質量,推動企業碳核算標準化
對於企業而言,碳賬戶的核心價值在於精準記錄碳排放情況,並透過量化資料最佳化生產管理、降低融資成本。然而,目前大多數企業的碳資料採集方式仍較為粗放,主要依賴估算或人工填報,導致資料精準度不高,影響金融機構對企業綠色信用的評估。
因此,企業需要加快構建智慧化碳資料管理體系,透過物聯網(IoT)、人工智慧(AI)和區塊鏈等技術,實現碳排放資料的自動採集、精準核算和可信存證。例如,企業可以在生產設施、能源消耗節點、物流運輸等環節部署IoT感測器,即時監測碳排放資料,並藉助AI演算法最佳化碳核算模型,提高資料的精準度和可靠性。同時,區塊鏈技術可用於碳資料的加密存證,確保資料不可篡改,提高企業碳資訊的透明度與公信力。
2. 構建企業碳信用體系,提升融資與市場競爭力
碳賬戶的金融化,使企業碳信用成為影響融資成本和市場競爭力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碳信用評級體系尚未完善,企業在不同金融機構或供應鏈體系中的碳信用評估標準不統一,影響了碳賬戶的廣泛應用。
因此,企業應主動構建自身的碳信用管理體系,並推動碳信用資料的標準化應用。例如,企業可依託大資料分析技術,將自身碳賬戶資料與財務資料、生產資料、供應鏈資料相結合,建立動態碳信用評分系統,並定期向銀行、投資機構、供應鏈合作方披露碳信用資訊,提高綠色信用的市場認可度。同時,企業可以與金融機構合作,共同制定碳信用評級標準,使其在貸款利率、授信額度、債券發行等方面獲得更有利的條件。
3. 盤活碳資產,拓展企業碳金融業務
碳賬戶的金融化,不僅可以幫助企業降低融資成本,還能使碳減排成果轉化為可交易的金融資產,為企業創造新的收益來源。然而,目前碳資產交易體系尚不完善,企業的碳排放權、碳信用額度等碳資產在金融市場中的流動性較低,難以實現市場化變現。
因此,企業應積極探索碳資產的金融化路徑,拓展碳金融業務。例如,企業可以利用碳賬戶資料,申請碳排放權抵押貸款,將碳減排量作為信用資產進行融資;開發碳信用證券化產品,透過綠色ABS(資產證券化)等方式,將未來的碳減排收益權轉化為可投資的金融產品;參與碳期貨、碳信用交易等市場,以對沖碳價格波動風險,提高碳資產的靈活性和收益性。
總體而言,碳賬戶正在重塑全球資本流動的底層邏輯。在這場綠色金融革命中,中國企業唯有以碳賬戶為支點,打造降低融資成本新窪地,開創高質量發展的新局面。
REVIEW
推薦閱讀

在看”點這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