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張圖,讀懂全球供應鏈之變|峰瑞研究所

作為將五洲四海的供給與需求都聯絡起來的巨大網路全球供應鏈的動態變化,一直是各界矚目的焦點話題。它關係到不同經濟體的競爭與起落,也深刻地影響出海企業的戰略佈局與發展前景。
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中國在全球製造業領域遙遙領先。不過,中美競爭區域性衝突等多種因素交織,也給全球供應鏈的穩定帶來很多波動。
我們很好奇,全球供應鏈正在發生哪些變化?這些變化將對中國產生什麼影響?對於那些“生於中國,面向全球”的企業來說,如何尋找機遇,又如何面對挑戰
基於此,我們研讀了與全球供應鏈相關的資料與報告,希望能梳理出大概的脈絡。主要觀點如下:
  • 全球供應鏈正在重構——並非完全脫鉤,而是變得更加複雜、多元化,需要更多國家的協同與配合
  • 全球供應鏈重塑的底層邏輯,並非完全基於經濟學的原理,而是基於中美競爭態勢下的大國博弈
  • 供應鏈的多元化佈局,正從曾經的“All-in中國”轉變為“中國+N”。
  • 近岸外包”與“友岸外包”,正在推動東歐和墨西哥等國家與區域的貿易增長。在亞太地區,外國直接投資呈多元化趨勢,新的熱點區域不斷湧現。
  • 即便中美之間在供應鏈上的直接聯絡有所減少,但中國與美國主要貿易伙伴之間的供應鏈聯絡卻在增加。可以理解為,中國正在更多地透過第三國與美國產生貿易往來。
  • 供應鏈重構正在增加全球貿易的成本,這種成本的上升不僅會轉化為消費端的通脹,也可能轉化為企業端的虧損。
  • 出海企業而言,擁抱出海與全球化,並不意味著丟掉中國市場
如果你對出海與全球化方向感興趣或者正在相關創業,歡迎聯絡本文作者峰瑞資本副總裁沈穎[email protected])聯絡。
此外,這篇裡的主要觀點和我們在播客節目《高能量》裡所探討的內容相互呼應,歡迎移步歡迎移步小宇宙APP / Apple Podcasts(蘋果播客) / 喜馬拉雅APP,搜尋並訂閱「高能量」收聽。
互動福利
你如何看待全球供應鏈的變化?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我們將隨機挑選5位讀者,分別送出馬克·萊文森的《全球化簡史》一書。

/ 01 / 
全球製造業的競爭格局長什麼樣?
經濟學家Richard Baldwin的一項研究顯示,在全球製造業總產值中,中國佔據絕對的領先地位(35%),份額大致為美國的三倍,日本的六倍,德國的九倍。在產值佔全球3%以上的六個國家中,老牌工業國家有三個,即美國、日本、德國,其餘三個,中國、印度、韓國均為新興工業化國家。
與此同時,在全球製造業附加值的排名中,中國佔全球的29%,約為美國的1.5倍,日本的四倍,德國的六倍。不論是從絕對產值還是附加值來看,中國的製造業還是遙遙領先的
/ 02 / 
“全球製造業之王”的更迭
Richard Baldwin教授的研究追溯到了1995年。當時,中國與加拿大、英國、法國和義大利的製造實力相當。1998年,中國超越了德國,2005年中國超越了日本,2008年中國超越了美國。此後,中國製造業在全球的份額增加了兩倍,而美國的份額則下降了約3%。
上一次“全球製造業第一大國”易主,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美國花了將近一個世紀,才取代英國成為全球製造業第一大國。然而,中國超越美國則只用了短短15-20年的時間。
/ 03 / 
中國製造業增速趨緩,美國推動供應鏈與中國脫鉤
2020年,中國的製造業份額超過了其他全球前十名主要製造國的總和。不過,中國製造業的增速已經放緩,目前,中國製造業佔全球的比例在1/3上下浮動。
值得一提的一個大背景是,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增加以來,美國推動供應鏈與中國脫鉤,全球進入了供應鏈重塑的時代。
/ 04 / 
不斷加碼的關稅徵收
為了加強對國內產業的保護,減少對中國製造業的依賴,美國採取了多重措施。其中最主要的是,對來自中國的商品徵收高額關稅。尤其是對於電動車、半導體、電子產品和機械裝置等產品,稅率為7.5%到25%不等。
最新的情況是,2024年9月27日,美國政府宣佈將落實對中國部分出口商品實施懲罰性關稅,其中對電動車加徵100%關稅(漲幅75%),對半導體和太陽能電池加徵50%關稅(漲幅25%),對部分醫療器械加徵50%關稅(漲幅50%)。
/ 05 / 
供應鏈的多元化佈局,從曾經的“All-in中國”,到“中國+N”
受地緣政治等多種因素影響,近年來,眾多美國企業開始尋求供應鏈的多元化佈局——在不同國家和地區設立生產基地,特別是印度、東南亞、中東歐地區,來分散風險,提高供應鏈的穩定性。
蘋果公司為例。一直以來,蘋果在中國擁有龐大的供應鏈和銷售網路,蘋果公司執行長庫克2023年在接受採訪時還表示,“約蘋果 95% 的產品仍然在中國生產、製造組裝。”
變化正在發生。
依據澎湃新聞的報道,印度2023 年組裝了約 14% 的 iPhone。JP Morgan分析師,以及印度商務和工業部長 Piyush Goyal 都曾提到,蘋果公司的目標是2025年在印度生產 25% 的 iPhone
正如蘋果公司在印度等地加大布局,當供應鏈開始部分從中國遷出,東南亞是主要受益的地區之一。目前,越南是企業“中國+N”戰略下的首選遷徙地;馬來西亞成為東盟地區半導體行業的新興重鎮;大量智慧手機和藥品供應鏈,則向印度轉移。
/ 06 / 
亞太地區,外國直接投資(FDI)分散化,印證“中國+N”趨勢
金融時報的資料顯示,自全球金融危機結束以來,中國在製造業領域獲得的綠地FDI實際上一直在下降
與此同時,在亞太地區,外國直接投資呈多元化趨勢,新的熱點區域不斷湧現。依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的資料,2010-2014年,投向亞太地區的外商直接投資——綠地投資中,27.7%都投向了中國,彼時的中國是亞太供應鏈的絕對中心。但到2022年,這一比例下降到了4.9%。反觀越南、印尼、印度等國家,它們吸收的綠地投資從原來的33.7%躍升到了56.7%,其中漲幅最大的是印度,從10%升至21%。這些投資將有機會轉化成製造能力和貿易能力。
/ 07 / 
近岸外包,正在推動東歐和墨西哥的貿易增長
援引《經濟學人》雜誌於2024年9月21日釋出的文章《近岸外包“正在將東歐變成新的中國”》,美國和歐盟正限制從中國的進口,歐美公司紛紛開始轉變策略,將生產鏈轉移至“近岸”和“友岸”。近岸外包能夠縮短供應鏈長度,提高物流效率,降低運輸成本,減少地緣政治風險。
比如,美國將墨西哥作為重要的近岸外包基地。美國商務部的資料顯示,2023年墨西哥開始取代中國,成為美國的最大貿易物件。與此同時,中東歐正在成為歐洲國家重要的近岸外包基地,未來預計能吸引更多的投資和產業轉移。
/ 08 / 
美國力推的“製造業迴流”,成效如何?
奧巴馬時代起,美國曆屆政府都把製造業迴歸作為其經濟政策的關鍵部分。從奧巴馬政府推行的再工業化和製造業復,到特朗普政府的製造業迴歸,再到拜登政府的一系列製造業復興政策,都服務於美國製造業迴流的目標。
然而,多種跡象表明,美國力推的"製造業迴流",可能並沒有達到預期
先看就業。美國勞工統計局的資料顯示:2002年以來,美國製造業領域的崗位僱傭一直呈下降趨勢;2008年之後,美國開始重視製造業的迴歸,製造業就業實現小幅回升2022年一系列新法案推出後,製造業就業也有一定程度的回升。但是與2002年相比,美國在過去20多年裡,流失了二三百萬個製造業崗位
再看投資。與就業情況類似,每一次新的法案出臺之後,都會帶動一波投資的增長。不過,當這些法案的效應慢慢減弱之後,相關投資又會回落。以2022年8月9日透過的《晶片與科學法案》為例。法案通過後,催生了計算機、電子和電氣裝置行業的建築分項投資的高速增長,增速一度超過200%。不過,2024年之後,相關投資開始放緩
依據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SIA)公佈的資料,截至2024年4月,全美各地宣佈了超過80個半導體相關的新專案,吸引了共計4470億美元的投資,投資計劃主要用於新晶片製造廠和封裝設施的建設,以及現有製造廠和封裝設施的擴建。
不過,這些投資的進展和結果還有待觀望。因為過往有些投資遇到了進度滯後無限期停擺的挑戰。以臺積電為例。公開報道顯示,自2020年5月首次宣佈赴美設廠以來,臺積電累計宣佈投資額達650億美元(約為臺積電三年的淨利潤)。這是美國曆史上最大的外方直接投資專案。4年過去了,直到2024年9月上旬,臺積電亞利桑那廠才開始小批次試生產
/ 09 / 
中美之間的供應鏈聯絡在減弱,但中國是可以被繞開的嗎?
牛津經濟研究所於2024年1月釋出的份報告,統計了中國佔世界主要經濟體中間產品進口的比例。我們可以看到,美國從中國進口中間產品所佔的比例,從2018年18.5%下降到了2022年14.1%2023年上半年,這個比例進一步下降到了11.4%。除美國外,日本從中國進口所佔的比例也呈小幅下降趨勢。
然而,其他主要經濟體所進口的中間產品中,來自中國的比例都在上升。在發達經濟體中,德國英國澳大利亞最為明顯。在新興經濟體中,中國佔巴西中間產品進口的比例,從22.2%上升到26.4%。一定程度上,這說明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得到了維持
/ 10 / 
中國的供應鏈,正在透過第三國和美國相聯絡
中國以外,美國最主要的進口來源國是墨西哥加拿大日本德國越南。在這五個國家中,除日本外,中國在其進口市場中的份額都在增加,而且是其第一或第二大進口夥伴。
這說明,美國只是降低了對中國的直接依賴,中美之間正以一種新的方式在保持連線——許多中國企業透過向其他地區的轉口貿易,或者在這些地區再組裝後,把產品銷往美國市場。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企業正在增加對越南、墨西哥等國家的直接投資,把部分生產能力轉移到這些國家。這樣將有助於中國維持在美國乃至全球市場的最終份額。
以被譽為“世界工廠”潛在繼承者的印度為例,印度的經濟發展對中國的依賴程度較。依據智庫全球貿易研究計劃(GTRI)釋出的資料,2024財年,印度從中國的進口額突破1000億美元,時隔兩年,中國再次超越美國成為印度最大的貿易伙伴
印度從中國進口的產品種類豐富多樣。或許出人意料的是,作為全球知名的仿製藥生產大國,印度從中國進口了大量化學品和藥品。同樣來自GTRI的資料顯示,僅在 2022 年,印度的化學品和藥品進口總額為 769.4 億美元,其中中國佔了26.8%。這個比例是相當高的,或許這能解釋為什麼有種說法是,全球藥品供應鏈的真正上游,不是印度,而是中國
從這個角度看,全球供應鏈只是變得更為複雜了,中間節點增加了,而非大幅脫鉤
/ 11 / 
中國供應鏈出海進行時
中國對外投資已經連續11年位於全球前三,其中20222023年全球第二。經過多年積累,中國企業在全球的供應鏈投資可謂遍地開花,其中主要的製造業投資目的地包括印尼哥倫比亞匈牙利德國馬來西亞
美國曾經是中國對外投資的重要目的地之一,但現在美國已經跌出了中國對外投資的前十。根據美國經濟研究公司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2023年9月的報告,自2017年以來,中國對美國的FDI持續放緩,具體而言,中國對美國的年度投資額從2016年460億美元銳減至2022年不足50億美元
/ 12 / 
中國對外投資新趨勢:綠地投資
根據中國商務部資料,中國企業宣佈的海外投資總額正在增加2022年已經高達1631億美元
中國公司正在將目光從美國轉向東南亞歐洲非洲等市場。
這一趨勢在中國的優勢行業中尤為明顯,如電動汽車製造業。透過在國外設立工廠,以自己的品牌或子公司進行運營,中國企業能夠更好地掌控生產鏈,並確保技術和質量標準與國內市場保持一致。
小結與思考
1. 當前,全球供應鏈重塑的底層邏輯,並非完全基於經濟學的原理,而是基於中美競爭態勢下的大國博弈
2. 由於地緣政治等原因,全球供應鏈正在重構——並非完全脫鉤,而是變得更加複雜多元化,需要更多國家的協同與配合
3. 全球化仍是大勢所趨。未來的全球化,不僅是市場的全球化,更加是供應鏈的全球化。
4. 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仍然難以撼動,即便中國與美國的供應鏈直接聯絡在減少,但是與美國的主要貿易伙伴們的供應鏈聯絡在增加。中美供應鏈正更多透過第三國互相關聯。中美脫鉤在供應鏈領域是不大可能實現的。
5. 生於中國的出海企業而言,全球供應鏈的重塑意味著:
  • 之前企業也許只要在長珠三角周圍管理供應鏈就可以,現在供應鏈的複雜度提高,對企業的運營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供應鏈重構正在增加全球的貿易成本,最終的成本不僅會轉化為消費端的通脹,也可能轉化為企業端的虧損
  • 僅有供應鏈能力是不夠的,需要將供應鏈能力轉化為品牌價值,變成在全球的競爭力。
  • 積極考察海外供應鏈,但需要慎重決策,尤其需要對政策敏感。
  • 擁抱出海,並不意味著丟掉中國市場,因為強供應鏈基礎+新科技+大市場,往往意味著最高的產品迭代效率。
就像在開頭提到的,這篇裡的主要觀點和我們在播客節目《高能量》裡所探討的內容相互呼應,歡迎移步歡迎移步小宇宙APP / Apple Podcasts(蘋果播客) / 喜馬拉雅APP,搜尋並訂閱「高能量」收聽。

互動福利
你如何看待全球供應鏈的變化?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我們將隨機挑選5位讀者,分別送出馬克·萊文森的《全球化簡史》一書。

▲ 具身智慧 vs. 運動科技:一個讓機器像人,一個把人變成機器?| 峰瑞報告

▲ 對話清華教授陳文光:如果大模型不再拼“大”?

▲ 連Siri都熬了14年,語音智慧難在哪,AI硬體為什麼突然火了?| 對話聲智科技陳孝良

星標峰瑞資本微信公眾號
一手商業思考及時送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