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美學子】第3520期
12年國際視角精選
仰望星空·腳踏實地
【陳屹視線】教育·人文·名家文摘



【陳屹視線】導語
2025年3月15日,北美中文作家協會與美國洛杉磯華文作家協會聯合舉辦了長篇小說《紅黑時代》的線上分享與推薦會。這場文學盛宴匯聚了北美文壇的眾多名家,堪稱一次成功的文化盛事。

由於Zoom會議室僅能容納100人,來自舊金山、洛杉磯、北京、紐約、加拿大等地的文學愛好者第一時間已經擠滿會議室。
在兩個半小時的分享會上,為與會者帶來了一場精彩紛呈的文學對話。
先有作者分享新書,兩位主持人別開生面用對話的形式與作者之光進行交流;後有三位著名作家點評、然後近20位嘉賓暢所欲言,亮點頻現;再有多位文友上線互動;線上聽眾也有提問;中間穿插了三段書中文字的精彩朗誦; 最後還有有獎提問環節,兩位答對的朋友各獲得作者的簽名書一本。


作者之光的《紅黑時代》,從反右運動開篇,隨後進入席捲全國的文化大革命,以兩位同年同月同日同城出生的女性朋友:培敏和爾娟為主線,講述了她們從童年、青春到中年的成長曆程。
故事中穿插了幾個家庭和數十位人物之間錯綜複雜的情感紐帶,描繪了親情、友情、社會關係等多個層面。作品如同推土機般,將讀者捲入一個個百轉千回、痛徹心扉的小事件中,從中窺見國家大事件背後的人性裂變。
《紅黑時代》之所以獨具匠心,超越了其他文革作品單一或碎片化的敘述,它以一條清晰的線索串聯起文革期間的始末及每一個重大事件和關鍵節點,如同一幅畫卷緩緩展開,讓讀者得以全面洞察文革十年交錯的歷史全貌。
這部作品的獨特之處,不在於展現文革期間那些眾所周知的政治鬥爭和權力博弈,而在於描繪一群普通人在動盪的環境中,如何尋求自我、追求生存並重新定位身份。
在那個充滿謊言與背叛的十年裡,作者透過文字定格了一個個鮮活的場景,使讀者深刻體會到那個時代的無情與變遷。


強強聯手的兩位主持人

東西海岸兩位主持人強強聯手,為大家帶來一場令人難忘的高水準的分享會。

女主持人曉霜,美麗端莊,運籌帷幄。畢業於北京大學與美國杜克大學法學院。

男主持人應帆,沉穩睿智,幽默風趣。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美國康奈爾大學。
兩位學霸型主持人以深厚的學識和敏銳的洞察力掌控全場。如北美作家北奧所言:“曉霜點亮紅霞醉,️應帆高揚黑夜飛。風雨共渡時光啟,霜帆破浪代新輝”。
他們從容排程,逐一介紹嘉賓與文友,使近20位點評人的分享流暢銜接,清晰勾勒出整場活動的脈絡。
憑藉機智的提問和精準的點評,他們將討論推向深入,使分享會精彩紛呈、高潮迭起。兩位主持人的默契配合,為觀眾呈現了一場思想的交鋒與智慧的盛宴。

海外華人文壇影響力相當大的劉荒田、盧新華、沙石三位作家妙語點評;陳謙、周仰之、申美英、陸蔚青四位女作家錦上添花。耶魯大學蘇煒老師結語點評把作品推薦會推入新的高度。

圖右下為 陳公仲教授
91歲自動請纓的南昌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中國小說學會名譽副會長,江西當代文學學會名譽會長,美國洛杉磯華文作家協會顧問陳公仲結束點評,他認為優秀的文學作品應該具有“歷史的厚度、思想的深度、藝術的精度”。

對話《紅黑時代》
作者·之光 vs. 【留美學子】

【留美學子】問:三月十五日我參加了你的新書釋出會,一百人的zoom很快滿員,一些人因容量有限而無法進入。參加者會後好評如潮,有人甚至說,這次釋出會是天花板級別的,我深以為然。
不知您怎麼看?

【紅黑時代】作者答:
這場釋出會如此成功,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新書釋出會是主持人的作品,就象電影是導演的作品一樣。兩位主持人曉霜和應帆,很多天前就開始籌備,他們全力以赴,甚至半夜想起有什麼需要改進的地方,立即互相溝通。我在夏威夷,因為時差的關係都能看到,很是感動。因此我也一遍遍地斟酌我主講的文稿。
當然也離不開發佈會的主辦方之一,洛杉磯華文作家協會的大力支援,他們前後三任會長都參與了籌備工作,並在會上講話。
西部的文化氛圍之濃烈,出乎我的意料。過去我一直認為紐約是文化中心,但這次西部參加人員之眾多,會場之熱烈讓我深受感動。
常聽人說,現在寫書的人比看書的人多。寫手可以不計名利,但寫岀來的書無人看確實是讓人洩氣的事。
不過這次西部的新書釋出會確實大大地鼓舞了我。非常感謝每一位與會者與籌辦者。
問:我知道你和蘇煒老師是很好的朋友,他發言後,主持人笑問他,你是來踢場子的嗎?你對他有關“經典”的提法如何看?
答:
《紅黑時代》夠不夠經典我沒考慮過,我寫作只有一個出發點:“不要忘卻”!我想我寫《紅黑時代》就算是為了忘卻的紀念吧!
但會上有不同的意見我覺得是極好的,可以拓展大家的思維廣度。會後有人對經典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人在微信中說:“經典作品是需要時間沉澱並以能否影響後人來決定的,在新書釋出會上下此結論未免早了些。”
而我覺得蘇煒作為朋友,他是希望我寫出經典作品來,這是我過去從未奢望過的。現在我正在寫下一部小說,看來要對自己的作品有更高的標準了,感謝朋友蘇煒的殷殷期望。
問:會上很多人對“虛構”這個問題很感興趣,你也回答了《紅黑時代》中哪些故事情節是真實的,哪些情節是虛構的,有個讀者問到寫作應該虛構還是應該寫實,主持人因題目太大,時間不夠而沒有讓你回答,你可以在這裡回答麼?
答:
我認為作為一位想反映時代的寫手,一定會選擇虛構,因為虛構更能展示內在的、深層次上的真實。《紅黑時代》裡的爾娟,被小學本班同學,一位沒有考上中學的現役軍人追求,兩人根本不在一個層面上,但爾娟為了能歸化到紅五類中去,還是願意嫁給他,但男方的媽媽卻以自殺相逼兒子,不允許兒子娶黑五類的女兒。
爾娟痛苦之極,來找培敏吐苦水,在正常的情況下,兩人會一起遣責男方的媽媽,但我覺得他媽媽也是受害者。
於是我虛構瞭如下的情節:
看到知青點的燈亮了,培敏怕爾娟愈追問愈痛苦,轉移了話題問道:
「你們下河泡也通上電了吧?」
爾娟點頭:「我不喜歡通電!」什麼意思?怎麼又開始胡言亂語了?電線通到農村,晚上可以有電燈照明,大家都高興極了。她怎麼還不喜歡?
爾娟蔫蔫地,似乎渾身上下沒點氣力,懶洋洋地說:
「有電了,農民就會買收音機聽廣播,現在農民喜歡你就是喜歡你,我跟大娘說我爸爸被打成了右派,她照舊喜歡我。可有了收音機以後,大家的想法就會跟報紙社論說的一樣了,知道我是地富反壞右的子女,就會恨我、煩我、歧視我。」
這段虛擬,就是文化大革命深層次上的真實,即媒體為每個人洗腦。

問:聽說你在寫下一部小說,也是反映大時代的?何時能完成?
答:
是的,我喜歡大的主題。我覺得文革後的改開,是非常具有中國特色的。這段歷史也是人類史上絕無僅有的。
我是1996年海歸的,一個理想主義者、一個想作百年企業的經營者,面臨的考驗數不勝數,有太多的衝突可寫。
我準備用五年的時間完成第二部小說,畢竟我是寫作上的新手,我要給自已留出成長的空間。
期待作者之光先生的新作問世!


會長王偉:
在大陸成長的作者之光,受過儒家思想的薰陶,人到中年,遠渡重洋訪學,研究西方民主制度,追求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後來海歸經商,經歷饑荒、文化革命、改革開放、商海沉浮、人世間冷酷無情的爾虞我詐,可喜的是,作者始終帶著豪傑心態、正義良知、俠骨柔情,書寫人間至愛和悲歡離合。

監事長黃宗之:
狂熱追求財富和地位,盲目崇拜“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不否認這是政治掛帥的時代產物,也是動盪不安和海晏河清的社會現象,人們對獨裁專制與民主進步充滿新奇,對信仰困惑不已,怎樣才能滿足好奇並釋疑解惑?這正是讀者衝破迷霧、走向光明、迎接成功的願望。

美國北京聯誼會會長北奧:
這部長篇小說講述了與新中國同齡的一代人,在波濤洶湧的政治運動中顛沛流離的故事。兩位姐妹在人生的苦旅中掙扎,承受著難以言說的磨礪。那個時代的人們,擁有相似的經歷、體驗、見證與歷史。
會上,北奧還朗誦了小說片斷並即興題寫了一首藏頭詩:
《紅黑時代世紀之光》
紅梅傲雪映山崗,
黑土生金育萬方。
時代風雲留畫卷,
代筆替天寫悲蒼。
世間薔薇兩蒼茫,
紀辰勿忘九迴腸。
之心不負凌雲志,
光影流轉映華章。



直面文革的血淚史
很久沒有看到這麼真實地直面悲壯而慘烈,瘋狂而血腥,愚昧而顢頇的文革的文字了。文革曾經被徹底否定過,並在官方的檔案和決議中被定性為“浩劫”,然而,自從它被否定的那天起,就一直有一隻巨大的看不見的手在百般為它掩飾,消解,並試圖從人們的記憶中將它一點點抹去。因此,“文革”這兩個字,漸漸地也就成了一個抽象得不能再抽象的符號,一個似乎可以隨時從歷史中省略掉的可有可無的章節。
就這點而言,我們這個民族常常是很容易遺忘甚或是健忘的。
所以,我很感激本書作者之光先生在一個越來越浮躁、虛榮和矯飾的時代,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本精彩的可以說是“字字血,聲聲淚“的全方位反映文革給所有中國人帶來的那種精神、心靈和肉體的傷痛的力作。
寫文革的作品很多,但多是擷取其中的一些片段,我還是第一次看到有像《紅黑時代》這樣的作品,幾乎展現和反映了文化大革命十年的全過程,從批判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到揪鬥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從紅衛兵造反到被遣送到農村去“上山下鄉”,再到“四人幫”被粉碎,文革結束後的“城頭變幻大王旗”……在這一動盪不安,且讓人看得眼花繚亂的時代裡,我們的主人公餘爾娟和陳培敏——這兩個在書中被作者所著力描寫的人物,隨處可見的身影,是具有著相當突出的典型意義的。

這兩個女子,年齡相同,是最親密的閨蜜,卻都被時代的濁流裹挾著,處處身不由己,時時憂心忡忡。
餘爾娟家境優裕,備受父親寵愛,但在反右運動中,因為擔任總工程師的父親被劃為右派,不堪凌辱,上吊身亡,自此,天生麗質,勤奮好學的她,生活中處處碰壁,倍受人們的歧視,所有人生的追求,最後都因父親是右派的緣故而一次次落空,以至於她對未來越來越陷於絕望,稱自己是“不該出生的人”。
更加荒誕的是,文革後期,她的繼父因曾積極參與造反,遭到清算,罪名卻是搞女人,甚至還瘋傳爾娟也是受害者……這令她百口難辨。後來,培敏和爾娟都下鄉當了知青,但兩人對插隊生活的感受卻很不一樣,當培敏因對生存條件惡劣,前途迷茫而倍感沮喪時,爾娟恰恰相反,她竟在艱辛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插隊生活中,品嚐到一種久違的被從精神的牢籠中釋放出來的快樂——因為在閉塞的鄉下,無人知道她的“黑背景”和“黑根底”,她可以和其他人一樣享受“知青”這個稱呼所帶來得暫時的政治上的“平等”……
陳培敏和爾娟不一樣,是個聰明,爽直,對未來一直充滿嚮往的女孩,即便家庭出身也不好,同樣被人歧視,她對生活和愛情的熱烈追求卻從未放棄過。她曾狂熱地愛戀過外貌很像電影《南征北戰》中的高營長”的同事趙長春,但在得知趙即將被組織部門列入“第三梯隊”,前途無量時,她卻因擔心自己“黑五類的出身會給他帶來不利的影響,竟毅然決然地斬斷情絲了……

所以,讀《紅黑時代》,你常常會覺得在讀幾個年輕女子的命運的同時,也在讀一個苦難民族的心靈史。
作者的敘述和描寫是如此地細緻和真實,可以說是“滿紙吐真言,一把辛酸淚。”以至於你都要將它作為一部非虛構的作品來看待了。這也體現了真話,真情,真相的力量。
書名《紅黑時代》起得也很好,讀完全篇,掩卷長思:非紅即黑,非黑即紅,喜歡走極端,崇尚鬥爭,沒有仇恨也要千方百計地透過憶苦思甜等手段激發起階級仇,民族恨……這樣一個荒誕而扭曲的時代,其結果只能從精神和物質兩個方面給民族帶來深重的災難。
這也很容易讓人聯想起,即便是在今天,這種有我無你,非善即惡,處處以階級劃線,“不鬥爭就不能進步”的極端思維,仍活躍在我們的社會生活尤其政治生活中。神州大地,有那麼多人喜歡唱紅歌,喜歡“唱紅打黑”,喜愛走“紅軍長征路”,網路和微信群裡又有那麼多的“小粉紅”……
又想到本書開篇,作者寫到爾娟在跟隨去美國留學的丈夫當陪讀時,曾給尚在國內的最好的閨蜜陳培敏寫了封“絕交信”,宣告過去“那個爾娟已死”,她現在“唯一想做的就是把過去的一切永遠關在門外”,連同半生同甘共苦的友情。為什麼要絕交?看到書的結尾,我們才明白,所以要“絕交”,主要是因為她再不願聽到和接觸到那些曾經像命運的魔咒一樣一直困擾著她的流言——“她曾被她的繼父誘姦過”。當然,也許她還感覺到了“文革”的陰魂不散,且暗流洶湧,正以另一種方式“回潮”……

我相信,作者以此開頭,又以此終篇的深意即在此。
可是,我很懷疑,爾娟真能做到和培敏,和歷史,和故土徹底“絕交”嗎?
當年鄉下通電後,會有喇叭 會有收音機,會將爾娟的“黑背景,黑家底”洩露出來,今天的網路時代難道就不能透過微信等手段對那個“流言”加以更廣泛傳播和和散佈嗎?
這真是一種悲哀。
一個人悲哀。
一個民族的悲哀……


很榮幸能參加這次線上分享會。這份榮幸源於三個方面。
首先,之光姐是一位令人敬佩的人物,她做事專注投入,成就斐然,且為人正直寬容,充滿大愛,在作家圈中備受好評與愛戴。
其次,《紅黑時代》是一部出色的小說,透過一個悽美的故事,揭示了人世間的冷暖與一個黑暗時代的真相。最後,能與眾多文友,特別是劉荒田、盧新華這樣我所敬仰的作家交流寫作心得,實屬一大幸事。
我第一次聽說《紅黑時代》大約是去年9、10月。在此之前,我對這本書和之光的名字一無所知。因此,我後來為它寫的評論完全發自內心,沒有任何人情或情面的摻雜。當時,好友劉荒田向我推薦了這本精彩的小說,並將電子版發給我。我看書很慢,通常只看開頭,若無吸引之處便不再繼續。但《紅黑時代》不同,它一開篇就抓住了我,讓我欲罷不能。我幾乎放下所有工作,日夜閱讀。
這部小說最先吸引我的是它的語言。語言是小說的基石,決定著作品的風格、氛圍和閱讀體驗。好的小說語言要有張力,能抓住讀者。《紅黑時代》的語言簡潔乾淨,注重日常對話,不矯揉造作,避免堆砌華麗詞藻、成語或過多形容詞。
這種風格讓文字充滿吸引力,堪稱“page-turner”。例如書中一段描寫:“一天傍晚,夕陽中,培敏正在姨家門前畫跳房子的格子。突然,一道金光射入她的眼睛,她抬頭一看,一家人推著嬰兒車走進院子。”這平凡場景透過成熟的語言,帶給讀者生動畫面。
其次,小說引人入勝的還有其情節。《紅黑時代》圍繞兩位女主人公陳培敏和餘爾娟展開,講述她們從少年到成年的閨蜜情誼,時間跨度約25年。若僅止於此,它或淪為平庸的言情小說。但這部作品透過對人情世態的描寫再現了歷史,情節承載著厚重感,喚起讀者共鳴。故事始於1957年的反右運動,終於1991年,涵蓋文革十年,真實再現了批鬥大會、大字報、紅衛兵、抄家等場景。


這些細節,從人物服飾到街景、家居擺設,將讀者帶回那個時代,尤其是對經歷過的人而言,歷史畫面歷歷在目。小說揭示了文革背景下“紅五類”與“黑五類”的階級對立,前者高高在上,後者飽受歧視,成為社會底層。這種真實的歷史再現是其感人之處。

最重要的是,《紅黑時代》超越了單純講故事的層面。美國作家納博科夫曾說,偉大的小說家是教師、魔術師與說故事者,而平庸的小說家僅是說故事者。偉大作品需在語言、思想和情感深度上突破。《紅黑時代》不僅講了一個好故事,更揭示了歷史與人性的善惡。
故事以培敏和爾娟的成長為主線,折射她們的愛憎與精神歷程。爾娟出身優渥,卻因父親在反右中被劃為右派自殺,從此淪為“黑五類”後代,飽受歧視。培敏則勇敢堅韌,面對同樣出身,不屈服、不氣餒,敢於反抗。
二人的不同性格展現了在惡劣環境中對抗專制的不同方式。
正如之光所言,這部小說寫的是“兩個女孩與專制體制的抗爭”,這種抗爭雖處於絕對劣勢,卻成為主旋律,點明“紅”與“黑”的主題。小說透過文字探索人性複雜性,超越了敘事本身。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描繪了黑暗時代,之光並未讓世界徹底崩塌。培敏與爾娟的閨蜜情誼真誠純潔,代表著美好與善良。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這束光依然存在。她們的故事不僅是情節主線,更帶來正能量,證明善良與正義始終是人類社會的核心。這一點使《紅黑時代》成為一部既有文學性又有思想性的作品。
總的來說,《紅黑時代》以其語言的張力、情節的厚重和思想的深度深深打動了我。它不僅是一部好故事,更是一部超越故事的傑作,值得細細品讀。


作家·劉荒田
與青春重逢,對歷史叩問
長篇小說《紅黑時代》與我有著非同尋常的緣分。
三年前的春天,新冠疫情肆虐,我幽居舊金山,從微信朋友圈得知美國龍出版社2020年1月出版了《紅黑時代的青春》。作者之光對我而言是個陌生名字,簡介顯示她是女性,寫的正是我同代人的青春歲月。
作為北美作家協會成員,我與她互加微信,表達濃厚興趣。她提議寄書,我已迫不及待在亞馬遜下單。等待書到的日子,那份急切堪比三十年前自己詩集出版時的心情。
我對這本書的關注源於一個心結。十年前,我加入高中同學微信群,原本以為“老三屆”八年的集體記憶會讓我們晚年惺惺相惜。然而,同學們的思維多停留在少年,價值觀與我這個“老金山”針鋒相對,比文革時的派系鬥爭還激烈。我失望之餘,渴望同代人中出現一位直面荒誕青春的反思者。之光便是我盼來的那個人。

她與我同齡,生於新中國成立前後,成長於東北大城,就讀高一遭遇文革,下鄉後回城,經歷與我相仿。她後來進修大學,成為國家級刊物總編,90年代初留學美國,定居紐約。雖未謀面,我已在書中與她同氣相求。細讀《紅黑時代》,感慨萬千。
詩人辛波絲卡寫道:“我為桌子的四隻腳,向被砍下的樹木致歉。”我們這代人歷經荒謬狂暴的青春,是否也該追溯靈魂傷痕的禍根,反思歷史?這本書正是清理與批判“紅黑時代”的力作。
緣分更深一層,我與之光成為摯友。她曾拜訪文學大師王鼎鈞,接受其修改建議,耗兩年將《紅黑時代的青春》改成《紅黑時代》。新版更豐滿,反思更深,感染力更強。2023年春,我讀到全稿,七十多歲的我淚腺本已乾涸,卻多次泫然淚下,這是晚年讀書的唯一例外。

為何如此動容?有三點理由。首先,書中反芻了我的人生。之光比我小一歲,半自傳式敘述讓我重返青春。反右、政審、大字報、紅衛兵、插隊等關鍵詞,串起血腥與苦難的歷史場景。她精準的筆觸還原了荒唐歲月,讓我觸控早已消失的脈搏,面對不忍直視的過往。

相比80後、90後的紅利年代,我們的青春是物質匱乏與精神囚禁,她挖出苦難根源,融入異國自由文化的沉澱,令人震撼。
其次,兩位女主角餘爾娟和陳培敏個性鮮明又具代表性。爾娟家境優渥,卻因父親在反右中自殺淪為“黑五類”,受盡歧視,絕望自稱“不該出生”。文革後期,繼父被清算,她被謠言纏身。下鄉時,她因無人知其背景而短暫享受“平等”。
一次對話令人難忘,她對培敏說:“我不喜歡通電,農民有了收音機就會知道我爸是右派,又會歧視我。”這畸形心態令人唏噓。改革開放後,她考入復旦,與意中人結婚,卻最終隨夫赴美,寫下“絕交信”與過去切割。培敏則堅韌樂觀,深愛同事趙長春,卻因出身自卑斷情。她們折射出無數同代人的命運。
最後,敘事親切從容。全書以“絕交信”開篇,我逐漸被樸素綿密的筆觸吸引,忘記追問“為何絕交”。之光跳出時代侷限,以中西文化視角審視悲劇根源,主題深刻而有說服力。

她讓我重溫青春,反思歷史,避免後人重蹈覆轍。這不僅是交代,更是靈魂的修煉。
《紅黑時代》是我與青春的重逢,也是對歷史的叩問。
延伸閱讀


《紅黑時代》給我印象深刻的是以下三點:
1. 大時代中的小人物。
人物命運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而發展的。環境改變著人物命運。我比較喜歡爾娟這個人物,她的複雜和豐富。比如買布這段,爾娟的精明是她性格的變異。在那個物質貧乏的時代,只有這樣她才能活下來。
爾娟在戀愛時表現出的嬌媚,培敏說她裝,她說這才是我。這是人性的異化。爾娟在農村下鄉,不願意農村通電,因為通了電,人們就知道她是黑五類,就會對她另眼相看,寫出了人類複雜的情感。而給培敏的絕交信,是深重的歷史在她心靈深處的巨大陰影。

2. 細節的描寫。
當爾娟被勒令吃落在地上的飯時,她沒有申辯,而是把飯撿起來,洗乾淨,然後吃下去。洗乾淨,是生命的尊嚴,吃下去,是對生的渴望。
3. 看到了一種力量。
作者懷著一腔悲憫來還原歷史。在那樣一個荒唐的時代,艱苦的生活中,培敏和爾娟憑藉旺盛的生命力,對知識的渴望,形成堅定獨立的個性。她們沒有被環境改變。曾經絕望過,萎靡過,不甘過,卻從來沒有屈服過。當災難過去,烏雲消散,
她們呈現出的美麗是如此耀眼,就像爾娟的容貌的改變。好舒展。培敏看著爾娟說。
非常非常奇特。在看錄取通知書時,我眼前突然一亮,亮得嚇人,我向四周望去,哇整個天空透亮透亮的,從未見過這麼亮的天,瞬間眼淚就出來了。

感謝之光勇敢真誠的寫作,不僅展示了特定歷史時期的真相,還表現出文學的真正力量,而真正的寫作,是為了記憶,為了抵抗遺忘。不僅要抵抗一個人或幾個人的遺忘,更是抵抗一個時代的遺忘,一個民族的遺忘。
延伸閱讀


作家·美英(美國)
作品的藝術性
大家講了很多關於這本書的社會性,那我就想講講關於她的藝術性。
我想在這裡的作家,尤其是有志於寫小說的作家都應該認真地看看這本書,我相信他會給你有所啟發。
我記得好像是荒田老師說到過她的樸素的寫作方法。我覺得樸素二字用的非常好,尤其是她寫的不是一般的生活情景,她寫的是一個漫長的波瀾壯闊的,腥風血雨的時代。
寫這樣的時代,人們通常想到的是大手筆。我一開始也曾建議之光姐找一些大時代描寫的範例。可以找一找靈感啊。

看過她這本書,對我本身來說,我是驚訝的。因為她不需要去模仿別人,她完全寫出了自己。
她沒有用所謂的大手筆,但是所有的大時代都在她的筆下。她用小人的表達,用一個個故事和細節把時代連成一體,她描寫時代不是在描寫場景,她的時代不是一個場景,而是一個背景,在這個背景之下,她只關注於身邊的小人物,小故事。這些故事不必刻意,時代就已經顯現了。
所以她這本書讀起來,她既有那種心靈的撞擊感,能讓你心跳,讓你心血澎湃,同時也有小人物的唏噓。讀這本書,你是如何一步步地被她引導不忍釋卷的,我相信看過這本書的人都會找到自己的答案。
延伸閱讀

首先祝賀之光姐完成長篇處女作《紅黑時代》。作為時代見證者,她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記錄,值得驕傲。
我作為“六零後”,雖未親歷文革,但對其氛圍和影響有所體會。我的閨蜜因父親在文革中自殺,家庭和人生蒙上陰影,這些我感同身受。然而,之光姐作為親歷者筆下的時代細節,仍讓我耳目一新,宛如現場證詞。
文革40週年時,我去重慶參觀紅衛兵墓地,作為旁觀者深受震撼,隨後創作了《特蕾莎的流氓犯》,試圖反思文革。


一位著名文學刊物主編曾說,文革之於中國,如二戰之於歐洲,是尚未挖掘盡的富礦。我認為,挖掘後需反思與療愈,方能避免悲劇重演。之光姐的新書正是為此做出的努力與貢獻。完成長篇小說是體力、精神與心理的巨大挑戰,再次祝賀她。
另外,小說細節可圈可點。之光姐文風豪放,帶有北國特色,同時注重細節。例如,她寫到鄉村通電後,村民透過廣播接收官方資訊,培敏提到,這讓村民可能疏遠她這樣的“地富反壞右”子女,這一細節堪稱神來之筆。又如處女血的描寫,爾娟在文革磨難中為自證清白留下處女血,令人震撼。
這些細節體現了好小說的技術追求,之光姐完成得極為出色。

作家·周仰之(美國)
我是2019年認識之光姐的,記得她馬上就寄了初版《紅黑時代》給我,我很快讀完,覺得寫得非常好,就給之光姐打電話談感想。
雖然我的年紀比之光姐小一些,文革開始的時候才六歲,但是我寫的《夢思故國靜聽蕭》一書四十章中有二十六章寫文革,光是看大字報就花了半年時間,所以和之光姐交流起來很有共同語言。後來更是越談越投機,話題很快超出了文學超出了文革恣意蔓延開去,海闊天空無所不聊。不但電話裡聊,有機會見面更是長聊。我們的電話聊天起碼是一個小時以上,而見面聊天則是四個小時起跳,非常投緣。
之光姐是俠女,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事情她是做得出來的,當然她手裡拿的不是刀而是板磚。這麼有俠氣的之光姐卻並不魯莽,她同時是一個很有洞察力的人,看人敏銳做事果斷,所以她在商場上才能那麼成功。她不但見多識廣,而且有激情有講故事的能力,所以每次見面我都會談到希望她繼續寫,很期待她會寫出更多精彩的篇章。
當然啦,寫作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做為朋友的我在熱切地期待讀到之光姐新作的同時也希望她不要太勞累,把寫作當成不吐不快的一件幸事來做會更快樂!
有關《紅黑時代》的寫作特點我記得當時一口氣讀下來對之光姐的環境描寫和地域特徵印象深刻,我非常喜歡這些描寫,這是超越了故事的文學描寫,深深地帶著作者本人的印記。


在線上發言中,蘇煒表示《紅黑時代》得到很多應得的讚美,但他想從“經典化”角度提出一些建設性的“批評”:比如這本書和俄羅斯托爾斯泰等文豪的經典作品相比差在哪裡,甚至和《活著》相比又差在哪裡,能不能作為一部反映文革的經典作品。

托爾斯泰
他認為從文學角度來說,《紅黑時代》從經典化高度來說還是不夠的。
這個小說的一個弱點是太拘泥於人物原型的影響,在“貼著”場景、心理、人物對話的文學氣氛來寫方面,都“缺了那麼一點”,顯得有些拘謹,沒有“掄起來寫”,跟歷史上最好的文革作品相比,拿最高的文學標準來衡量的話,似乎還有些不夠。

作家 元山裡子(日本)
《紅黑時代》的文學價值與深遠意義
一、中國的費蘭特
讀完《紅黑時代》,我情不自禁地驚呼:之光女士堪稱“中國的費蘭特”。
艾琳娜·費蘭特(Elena Ferrante)的那不勒斯四部曲以莉拉和萊儂兩位女性的成長經歷為主線,深刻描繪女性在社會變遷中的掙扎與成長。

而《紅黑時代》同樣展現了女主人公爾娟在時代洪流中的痛苦與抗爭,二者在敘事結構和主題表達上有異曲同工之妙。
小說以爾娟的成長曆程為主線,分為四個階段:童年時期的純真與夢想,身份轉變中的苦難與掙扎,知青歲月的迷茫與現實衝擊,最終因謠言而選擇“自我消失”,象徵著個體在社會壓迫下的無奈抗爭。
這種層層遞進的敘述,使小說兼具文學價值和深刻的社會意義。
之光與費蘭特雖分屬東西方文化背景,卻都以女性獨特的觀察力和細膩筆觸,深入刻畫女性角色在社會變遷中的命運。這種共通性,讓人看到了東西方文學的對話可能。

二、“窺視窗死角”的藝術性
小說開篇即以爾娟的絕交信為引子,採用“伏線張力”(Inverted Detective Story)式的反敘事手法,即先揭示結局,再引導讀者透過情節推演理解故事發展。這種敘述方式不僅增強了小說的戲劇性,也強化了主題的深刻性。
開篇即展現爾娟因被誣陷而自我放逐,使讀者充滿疑問和期待。這種設計類似推理小說的懸念構建,使整部作品始終保持強烈的張力,讓讀者在回溯中一步步感受到爾娟的無助、掙扎與痛苦。
小說還以爾娟與培敏的友情為線索,展現了時代洪流下個體的掙扎與抗爭,賦予小說極高的藝術價值。這種敘事手法突破傳統線性結構,使小說更加耐人尋味。

三、文學中的現代反思與古老哲學命題
真正能流傳於世的小說,往往不僅僅是講述故事,而是透過細節展現深刻的思想。之光在《紅黑時代》中,以極具現實感的細節批判社會現象,並引發對人類發展的哲學思考。
例如,在第37章“越不過去的高牆”中,爾娟對通電後的農村環境感到不安,因為廣播與社論會塑造人們的意識形態,使她從“被喜愛”變成“被歧視”。這表明,當技術成為意識形態傳播工具,可能會影響社會公平,甚至讓社會倒退。
小說透過這個細節,探討了現代社會資訊傳播與個體身份之間的關係,提出了一個古老而現實的問題:技術的進步是否一定意味著社會的進步?在資訊被操控的社會中,個體如何保持真實與獨立?這一層面的哲學思考,使《紅黑時代》超越了一般的歷史敘述,具有更廣泛的現代意義。
四、歷史並非遙遠
小說透過細節展現文革時期社會信任的崩塌,例如第30章“插隊落戶”中的情節:培敏的母親因向好友訴說父親的善行,結果在批判會上被舉報。這一情節不僅還原了文革時期個人自由的脆弱,也讓人反思歷史的延續性。
這一點對我個人而言尤為震撼。2024年,我在一個海外文學團體中,也遭遇了類似的舉報事件,影響了我的事業。這使我深刻感受到,文革的幽靈並未遠去,而是依然潛伏在人們的意識形態和行為模式中。
小說不僅是對過去的回顧,更是一面鏡子,讓我們看到歷史如何影響當下,提醒我們警惕社會中依然存在的“文革遺毒”。這使《紅黑時代》不僅具有歷史價值,也具有現實意義。
五、音樂般的節奏
優秀的小說應當如音樂般流暢,有起承轉合,並在情感上達到高潮。《紅黑時代》正是如此,它在悲劇的沉痛與希望的光芒之間取得了微妙的平衡。
爾娟從童年的驕傲、少女時期的掙扎,到成年後的無奈與逃避,其情感軌跡起伏跌宕,猶如交響樂般層層推進。在第44章“和舞臺在一起”中,培敏對爾娟說:“你真的和舞臺在一起了!”這句話不僅是對爾娟個人夢想的肯定,也象徵著她最終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位置。這一刻,悲劇的基調中透出了一絲溫暖,讓人感慨萬千。
小說在悲劇與希望之間取得了微妙的平衡,讓讀者既能感受到時代的沉重,又能在其中找到一絲生命的光亮。這正是優秀文學作品的魅力所在。

《紅黑時代》是一部兼具文學性、藝術性、哲學性和現實意義的傑作。它不僅揭示了文革對個體命運的深遠影響,也引發了對社會公平、技術發展、個人自由等議題的深思。
之光女士以女性獨特的視角,呈現了個體在社會變遷中的掙扎與抗爭,展現了東西方文學的共通性。她的作品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
這部小說是歷史的,也是現代的;是悲劇的,也是希望的;是文學的,更是哲學的。它不僅值得一讀,更值得深思。
一本好小說,最高境界是什麼?讓人含著眼淚,微笑著讀完。
之光的小說,讀著讀著,我竟然在淚水中笑了——這正是經歷過文革的人,才讀得出的共鳴。






近期發表
一座辣了千年 張揚極致的城市
馬斯克創辦的中小學 到底教什麼
名校之路-父母如何匹配兒女未來
訪談千位世界高人的她 收穫了什麼
留學安全須知·實用大全
名校之路-父母如何匹配兒女未來
訪談千位世界高人的她 收穫了什麼
留學安全須知·實用大全

精選彙編 ↓↓↓ 百篇一網打盡

【行走如歌】100個國家·1000座城市
喜歡就點“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