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讀它為何是遺憾

【留美學子】3404
11年國際視角精選
仰望星空·腳踏實地
【陳屹視線】教育·人文·名家文摘
不讀它 為何是遺憾
文   陳屹視線
十年浩劫的文革已經過去近五十年,關於這一時期的作品層出不窮。
然而,當小說《紅黑時代》放在案頭,我依然能夠一口氣讀完
意猶未盡,一讀再讀。
真是慶幸自己能讀到這本書!

其一
一幅罕見的文革全景畫卷
這部小說從反右運動開篇,隨後進入席捲全國的文化大革命,以兩位同年同月同日同城出生的女性朋友——培敏和爾娟為主線,講述了她們從童年、青春到中年的成長曆程。
 故事中穿插了幾個家庭和數十位人物之間錯綜複雜的情感紐帶,描繪了親情、友情、社會關係等多個層面。
作品如同推土機般,將讀者捲入一個個百轉千回、痛徹心扉的小事件中,從中窺見國家大事件背後的人性裂變。      
作為歸國華僑的子女,我在六歲時便親眼目睹了自家被抄、親人遭批鬥和勞改的慘狀。
童年的夥伴們輕易得到的機會,對我而言卻是遙不可及。這些創傷甚至伴隨我度過了後來的歲月,因此,我對許多與文革相關的作品可以說了然於胸。 
然而,《紅黑時代》之所以獨具匠心,超越了其他文革作品單一或碎片化的敘述,它以一條清晰的線索串聯起文革期間的始末及每一個重大事件和關鍵節點,如同一幅畫卷緩緩展開,讓讀者得以全面洞察文革十年交錯的歷史全貌。
這部作品的獨特之處,不在於展現文革期間那些眾所周知的政治鬥爭和權力博弈,而在於描繪一群普通人在動盪的環境中,如何尋求自我、追求生存並重新定位身份。
在那個充滿謊言與背叛的十年裡,作者透過文字定格了一個個鮮活的場景,使讀者深刻體會到那個時代的無情和封閉。

作品中有許多令人心碎的場景,例如:
十六歲的爾娟被迫坐在“專政桌”前,被“紅五類”子弟逼迫吃下掉在地上的一碗米飯;
同年,為了讓子女成為“紅五類”子弟,爾娟的母親選擇改嫁給一位“紅五類”;
爾娟的生父在文革前的反右運動中自殺;
而在文革即將結束前,爾娟的弟弟也在絕望中選擇了自殺……
爾娟遭遇的人間慘劇,其實只是無數受難家庭的縮影之一。
中還有更多當年近乎白色恐怖的人物和事件,楊佔勇、劉慶梅、李鳳傑等的故事令人震驚。
那些原本文質彬彬、默默無聞的人物,為何會在一夜之間蛻變成囂張跋扈、惡毒殘暴的形象?
正如作者所寫:培敏看到了仇恨文化對人的毒害。 
為什麼文革被稱為一場浩劫?
表面上看,是生產力停滯,許多人遭受冤屈和迫害,家庭破碎。
然而,更深層的創傷在於,那些原本存在於國民心中的真誠、純潔、友愛與熱忱,被文革的十年浩劫所踐踏,並且這種傷害蔓延至今,形成了“不是老人變壞,而是壞人變老”的社會現象。
更需要警惕的是,這種惡臭的濁氣並不會隨著文革的結束而自然消散。
《紅黑時代》透過一個個揪心而悲憤的故事,將我們帶入了一個難以吞嚥、又難以吐出的苦果之中。
這些故事激發了讀者強烈的反思和使命感,使人深思如何從這些毒素中恢復與治癒。這是幾代人無法迴避的長期課題,我們必須共同面對。

其二
耐人尋味的“友情”與“愛情”
《紅黑時代》最引人入勝之處,無疑在於作者之光在敘述事件時所展現出的冷靜與智慧。
儘管書中對文革期間的所有重大事件都有所涉及,但其中的悲慘案例,相信許多讀者都已感同身受,因此我無需再贅述。
然而,我更傾向於另闢蹊徑,去探尋書中那些超越彷徨、失措和痛苦的親情與友情。
作者的筆觸看似平淡,實則直擊人心,每一個故事的背後都蘊含著對人性深層次的哲理。因此,我希望透過培敏在“友情”和“愛情”上的心路歷程,來折射出作者的深刻洞察。
先從培敏與爾娟買布事件上一個細節說起吧:
眼看就要輪到培敏了,售貨員突然喊道:“只剩幾十尺布了,後面的人不用排了。”培敏轉身去看後面,發現很多人在糾結,不肯離去。當她再次轉過身時,卻發現爾娟不知什麼時候已經站到了她的前面,把剩下的36尺布全買走了。
培敏雖然明知自己被“耍”,卻很快給予極大的諒解,兩天後便徹底放下了。
培敏與爾娟從童年走到了中年,尤其是在與爾娟的相處中,培敏始終呵護她、提攜她、欣賞她。
按理說,她們並不是同類人——培敏坦誠、友善、寬容,而爾娟則自負、自我、精明。如此迥異的兩個人,如何能夠成為一生的摯友呢?
筆者認為,正是這種性格上的鮮明對比,使得爾娟和培敏在彼此身上找到了自身的存在感。
表面上看,爾娟似乎獲得了更多的實惠,但實際上,培敏在無私的友情和寬容中體驗到了自我價值和內在力量。
她們的關係並非勢均力敵,而是如同齒輪般相互咬合,在旋轉中共同成長、彼此成就、逐漸成熟。讀懂她們友情的真諦,也許能夠揭示出現實中人情世故的深刻意義。
培敏身上所展現的“大智若愚”,正是因為她總能在面對半杯水時,看到那“已滿的部分,看到其中的美好與希望。 
當然,任何作品中,最能吸引讀者的,莫過於充滿愛恨情仇的故事。作品的後半部分,筆墨聚焦於培敏與趙長春和王友德之間的相識、相知、相愛。 
才華橫溢、能力出眾又根紅苗正的趙長春,是那個年代所有單身女性的偶像。幸運的是,命運讓他遇見了培敏。這兩位珠聯璧合的年輕人,以最含蓄的方式表達著愛意,成為彼此魂牽夢縈的物件。
然而,兩人紅黑分明的政治背景讓愛情成為一對沉重的翅膀。


在第4647章中,描述了培敏在情感糾葛中痛下決心,選擇放棄。因為優秀的趙長春被列為局級領導第三梯隊的培養物件,這意味著他將是那批年輕人中升遷最快的。
然而,在那個以家庭出身論英雄的年代,培敏黑色背景的家庭必定會影響趙長春的仕途。
讓培敏還抱有一絲僥倖的是,如果上級提拔他當官,他自己不願意呢?如果他不想當官,與她結婚就不算毀滅他。
懷著最後的希望,培敏來到西院的實驗廠找到趙長春,試探地說:“行啊,當官了!我發現你挺官迷的!”“男人嘛!”趙長春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簡單的三個字輕鬆脫口而出,卻如同炸彈一般在培敏心中炸開,將她最後的僥倖徹底擊碎。她決定放棄自己的愛情,成全趙長春的前途。
即使在後來趙長春向她表白時,培敏也絲毫沒有動搖。那堅決的拒絕,恰恰體現了她對趙長春最深沉的愛!正是由於培敏那自帶光芒、自強不息的性格,使她在情感的道路上,既能勇敢地拿起,也能果斷地放下。
培敏在面對家人介紹的男王友德時,從始至終都保持著一種平淡而真實的態度。友德是《紅黑時代》中的另類角色。
如果說作品的前半部分給我帶來的是沉重和糾結,那麼在見到友德之後,我在那個顛倒黑白、充斥謊言的時代裡,竟感受到了一股難得的真實與“清新”之氣。
作為清華大學的畢業生,友德在見到培敏之前曾這樣介紹自己:外貌平平,才華普通,在政治上毫無建樹,學術上所學也不多,雖然外表看似堅強,內心卻十分空虛……友德從一開始便將自己的姿態放得極低。
的確,培敏與友德的第一次約會,可以說是充滿了失望。作品中這樣描寫: 
下午兩點,培敏如約到達,只見一名男生穿著褪色的黑衣,腳蹬一雙舊黑皮鞋,倚靠在一輛破舊的腳踏車上,神情萎頓。培敏僅僅瞥了一眼,便轉身離去。心中暗想:“這不就是電影《青春之歌》中的餘永澤嗎?”餘永澤是“懦弱”的象徵,在全民崇尚英雄的時代,培敏自然偏愛穩重、莊嚴、英武且有震撼力的男生。 
於是,他們很快就道別了,或者說,可能不會再見。沒想到,分開不到一個小時,友德的嫂子又找到培敏,告訴她友德在小白樓等她。
培敏心中很是厭煩,說:“哪有這樣的,剛分別才多一會,怎麼又來了?像個螞蟥似的,還叮上了?” 
還沒來得及喘氣,就迎來了第二次約會。培敏走近小白樓,只見一個身材高挑的男子,身著白襯衫、米色褲子,腰間繫著皮帶,一手叉在腰上,來回踱步,頗有些大學教授的風範。
仔細一看,這不就是友德嗎?怎麼變戲法似的換裝了。
友德特意來找培敏,叮囑她不要因為兩家是鄰居,關係又好而感到有壓力,更不要勉強自己。然而,讀者在字裡行間讀出的卻是:友德顯然對培敏情有獨鍾。
在他第一次亮相失敗後,立即透過精心策劃的第二次會面來彌補之前的不足。
在我看來,友德正是那種“大智若愚”的男人能夠在陌生人面前坦自己的無知和前途有限,這恰恰反映了他內心的強大。
培敏與友德之間逐漸深入的交流,從最初的疑慮到最終的相知相守,展現了他們關係的成長與轉變。
在作品的結尾,我們在培敏出國前與丈夫友德的對話中找到了答案:她一直看不起那些依賴男人上位的女性,因為她一生都在自強不息的進取之中
然而,她知道,如果自己在外面闖蕩失敗,友德始終會在家中等待她。因為她瞭解友德儘管在政治上沒有野心,卻是可以安穩度日的。

結語
《紅黑時代》中蘊含了許多耐人尋味的人生哲理與深刻洞見,誠摯邀請讀者們親自去閱讀與品味
需要特別提到的是,小說《紅黑時代》的語言風格獨具匠心,幾乎沒有多餘的形容詞來描繪場景、人物或心理活動,完全不帶任何矯揉造作的修飾。其敘述節奏緊湊流暢,每一個畫面和人物在時間和事件的推進中,如同電影劇本般鮮活地浮現在讀者的腦海中。
在過去的近五十年中,許多以“傷痕文學”為代表的文革回憶錄相繼問世,但它們大多聚焦於某些特定事件或人物。而《紅黑時代》則以其獨特的、平靜的、涓涓細流般的敘述風格,描繪出了一幅恢宏的時代畫卷。
這部作品之所以值得一讀,不僅在於它使親歷者得以重新回顧和反思往昔,更在於它為後人完整呈現了那段真實的歷史。
正如所言,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在歷經四十年的沉澱與等待後,之光於七十齡,在大洋彼岸,以全球視野和多維角度,完成了這部嘔心瀝血之力作。
經過歲月的洗禮,留下的必是精華中的精華。
因此,不讀《紅黑時代》,或許將成為你人生的一大遺憾!
2024.9.2 寫於美國東海岸

作本文者 陳屹視線

中國77級大學生,留美旅居近40年。【陳屹視線】1999年伊始於《北京青年報》《北京青年週刊》10 年專欄,已出版7本暢銷書,其中涉及教育·管理·情感領域的《名校之路》《因緣際會》《不是男人的錯》分別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在新中國60年60位世界華人傑出女性評選中,榮膺“1977年代表人物”稱號。
2014年創辦【留美學子】公眾號。已在主流媒體發表數百萬字的紀實作品,訪談數百人,成多個系列,其中包括:美國名校校長、世界駐華大使夫人、世界企業精英、留學生群體與名校家庭、海外寫作名家。
精選彙編 ↓↓↓ 百篇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