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近12萬億新增政府債務:中央加槓桿債務結構最佳化

2025.03.07
本文字數:1254,閱讀時長大約3分鐘
作者 | 第一財經 陳益刊 
為了穩經濟,今年中國政府加大政策力度。政府工作報告資料顯示,今年合計新增政府債務總規模11.86萬億元,比上年增加2.9萬億元。
隨著《關於2024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25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摘要)》(下稱預算報告)公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自承擔的舉債規模也得以揭曉。
根據預算報告資料,2025年11.86萬億元新增政府債務中,中央政府發債6.66萬億元,佔新增債務總量比重約56%;地方政府發債5.2萬億元,佔比約44%。
這與2024年相比有明顯變化,2024年中央與地方的上述佔比分別為48%與52%,地方新增債務超過中央。而2025年中央新增債務超過地方,中央財政承擔更多新增債務。2025年比2024年新增加2.9萬億元政府債務中,95%由中央財政承擔。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恆告訴第一財經,今年中央財政赤字佔全國財政赤字比重約為85.9%,屬於近年來最高水平,體現中央加槓桿。考慮到特別國債,中央加槓桿程度更高,優化了債務結構。
多位財稅專家告訴第一財經,此前中央就提出要最佳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債務結構。而這意味著中央要提高中央債務佔比,降低地方債務佔比。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中央債務負擔相對較輕,地方債務負擔相對較重,中央加槓桿空間更大,且債務成本更低。
根據預算報告資料,截至2024年底中央政府的國債餘額約34.6萬億元,明顯低於地方政府債務餘額47.5萬億元。如果考慮到未來幾年隱性債務顯性化,實際地方政府債務餘額會更高。但目前中央和地方債務餘額均控制在限額之內,且2024年末政府債務餘額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負債率)約60.9%,債務風險總體安全可控。
中誠信國際研究院執行院長袁海霞表示,我國中央政府槓桿率僅為地方政府的一半,在當前宏觀效率下滑,微觀主體擴表意願不強等背景下,中央加槓桿有利於提振信心、擴大需求,更好發揮統籌調控職能,透過增加對地方的轉移支付等方式,也有利於減輕地方發展包袱,激發地方活力。同時,中央發力將進一步最佳化政府債務結構,降低整體宏觀債務成本,尤其考慮到目前經濟發展轉型涉及的重大戰略及關鍵領域的專案大多具有較強的外部性、公益性,加大“央進”力度是應時之舉。
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認為,從今年央地新增債務佔比和投向來看:中央加碼趨勢顯著且更多用於投資和支援全國性消費政策,而地方財政加碼相對剋制,且新增債務更多用於化解隱性債務和支援房地產平穩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至2024年連續三年地方財政赤字規模均維持在7200億元不變,而2025年地方財政赤字提升至8000億元,較2024年增加800億元,增長約11%。地方財政赤字透過地方發行一般債券來彌補。
袁海霞認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一些地方基層財政困難”,今年地方赤字規模較上年有所增加,有利於緩解地方財政收支壓力特別是“三保”壓力,並推動防範地方債務風險。
根據預算報告資料,2025年全國政府債務限額合計約99.85萬億元,其中中央政府的國債限額約41.86萬億元,地方政府債務限額57.99萬億元。政府債務餘額不得突破限額。
微信編輯 | 小羊
推薦閱讀

超越DeepSeek!騰訊元寶登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