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深刻的經濟模式轉型:化債與搞活經濟新思路

為防止不可抗力因素導致的失聯,歡迎大家加我的個人微信好友。

語音技術來自訊飛有聲
週五,財政部在人大會議閉幕公佈的內容是非常重要的,今天系統給大家解讀一下。
這一次財政部公佈的內容有兩個,一個是化債,一個是明年財政擴張的問題,兩個問題都非常重要,我們一個一個來說。
1 化債
第一個就是化債。
可能很多人對於化債簡單的理解就是中央財政拿出一筆錢來,幫地方政府還債填坑。
這個理解是錯誤的,因為化債不是還債,而是進行債務置換,中央財政這一次非常明確地告知社會的是,這一次中央給地方提供的是10萬億的化債資源。
這10萬億分別是6萬億的債務額度,2024年—2026年每年安排2萬億,另外就是2024年—2028年,每年從新增地方專項債中單獨安排8000億的額度專門用於化債。
這個化債資源其實就是給地方提供的債務置換額度。也就是說,這10萬億中央政府沒有出一分錢,而是給地方的債務政策,讓地方政府可以將10萬億的隱性負債置換成地方政府的法定負債。
除了這10萬億之外,另外還給地方解決了2萬億的棚改隱性債務,這2萬億雖然藍部長直接表述是“仍按原合同償還”,但是從後面對地方隱性債務的化解描述來看,這2萬億大機率是中央財政直接買單。
好了,以上就是對化債相關政策的闡述,對於普通人而言,可能就會產生一些疑問。
疑問1,債務置換究竟有何意義?
這個意義很大。
地方隱性債務一般是地方投資平臺的負債,因為有地方財政的擔保,所以就成為地方政府的隱性負債。
過去地方投資平臺對外融資的時候,一般具有兩個特徵,一個是融資利率很高,特別是中西部經濟不發達地區,融資利率一般在8%左右,個別甚至達到10%,100億負債每年光是還利率就要8個億。
一個是融資週期短,一般都是1年期或者2年期,這麼短的週期,導致現在地方政府隱性負債還本壓力極大。
地方投資平臺債務除了融資之外就是還拖欠了大量工程單位應付款,因為平臺無錢支付導致大量工程單位也不得不拖欠農民工工資與材料款,造成很惡劣的社會影響。
現在中央給政策地方可以進行債務置換,地方就可以發行地方債來置換上述投資平臺的債務,地方債利率低,一般是2.5%左右,並且可以發行週期較長的長期債,比如週期是10年,這樣地方不僅短期內沒有還本的壓力,而且利率支出也大幅度下降,
根據機構測算,僅此一項,就可以為地方政府每年節約6000億利息支出,這筆錢,地方就可以用於保基層,保運轉,保民生。
說實話,去年以來,地方財政壓力巨大,這個壓力很大程度就是地方隱性債務造成了,因為要籌集資金為隱性債務還本付息,導致很多地方連公務員工資都發不出來了。
同樣因為地方財政壓力巨大,所以逼迫地方政府不得不想各種辦法搞錢,一個是非稅收入激增(也就是各種罰款大幅度增長),一個是異地執法遠端捕撈現象屢屢發生,光是廣東省一年時間就有近萬家企業遭遇外地警方遠端執法,
不管是非稅收入增長,還是異地執法遠端捕撈都極大惡化了我們的營商環境。
疑問2,中央政府為什麼只給債務政策,而不是直接給地方錢用於化債?
我們中央財政每年都是有赤字的,也就是說即便是中央財政每年也是支出大於收入的,也要靠安排一定額度的赤字預算才能彌補這個支出的缺口。
如果中央政府直接拿出一筆錢給地方還債,那麼就要大幅度提高赤字率,這個赤字率還有一定硬約束的,一旦赤字率超過某個數字,那麼國際評級機構就會下調我們的主權信用評級,主權信用評級下調,意味著我們對外融資就會受到極大的限制,包括融資利率上升,融資額度下降,甚至可能要增加更多的苛刻條款。這個就與信用等級好的個人與信用等級差的個人在銀行貸款條件完全不同是一個道理。
對外融資能力還不僅僅是融資的問題,這還可能涉及我們對老美金融戰的反制手段,最近我國在沙特發行美元主權債券就頗有深意,這個深意我在知識星球文章《中國瞄上了境外的美元頭寸》有詳細解讀,這裡就不展開了。
維持一個較低的赤字率就是維持我們較高的主權信用等級的硬指標。
我國中央財政赤字率過去一直維持在3%左右,這在國際上算是比較低的,根據藍部長介紹,這個赤字率還有較大的擴張空間,但是這個擴張空間是中央財政寶貴的彈藥,好剛要用在刀刃上,要用在發展經濟的關鍵領域,決不能隨隨便便就拿去給地方還債擦屁股了。
至於這個赤字率擴張空間未來怎麼用,我們後面來談。
疑問3,現在我們地方隱性負債是14.3萬億,這一次,財政安排是6+4+2一共給了12萬億(其中10萬億是化債資源),為什麼不乾脆給個14.3萬億將地方隱性債務徹底解決掉?
這裡面是有道道的。
地方隱性債務除了欠金融機構的錢,還有相當一大部分是欠工程單位的錢,地方政府在解決這些單位的欠款債務時,是不會全額給付的。
原因嘛,也能理解,僧多粥少,資金盤子有限,歷史遺留債務卻很大,所以都會打折支付,一般預設的潛規則就是,工程方把本金給你,至於利潤就不要想了。
特別是負債率越高的地區,債務打折就越大。
西部某高債務省份,去年給工程單位的化債方案就是這樣,假如欠1個億,給5000萬現金,然後給價值2000萬的酒水,其餘3000萬債務直接抹掉。
今年有中央政策支援化債,預計打折不會有去年這麼狠,但是債務即使全給現金打個8折估計是跑不了的。
中央財政當然對於地方化債的這些道道是門清,所以對於14.3萬億的隱性債務自然也不會全額都給,最後給了12萬億,債務覆蓋率84%,理論上地方還有2.3萬億的隱性債務缺口,但是這個缺口透過地方化債打折模式是完全可以解決的。
這裡要多囉唆幾句,地方隱性負債14.3萬億這是地方給中央上報的數字,實際地方隱性負債肯定會不止這個數字,具體數字多少,我也不知道,
但是中央真按照這個14.3萬億匹配化債資源的時候,那麼瞞報隱性債務的地方就會頭大了,未來這些隱性債務瞞報越多的地方,估計在給工程方化債時打折可能就會更大一些,這也是國情。
以上就是對於財政部化債思路的剖析。
化債能讓地方政府輕裝上陣,這對於經濟是有好處的,但也只是間接的好處,我們經濟現在面臨最大的問題是需求不足,本來大家都等著財政部放大招,直接大規模砸錢刺激經濟,比如生育補貼,比如消費補貼等等,
但是現在財政部卻把大量資源用於化債的領域,12萬億看起來很多,但是真正轉化為給工程方的付款可能也就是幾萬億,這幾萬億還要在3~4年攤銷,每年也就是1-2萬億左右,這點錢要彌補目前市場需求的缺口是遠遠不夠的。
所以,週五財政部公佈相關內容之後,很多人第一時間感覺就是不及預期,因為第一感政策不及預期,所以境外A50盤口就跌了一波。那麼,現在國家對於經濟難道就除了化債其他什麼都沒有了嗎?
這是我週五之後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國家對於如何搞好經濟有一個重大思路或者說模式的轉變!
市場也迅速意識到國家的這個搞活經濟模式的重大轉變,所以境外A50盤口又拉回來了。
這個重大模式的轉變才是本文的重點。
模式轉變
首先我們來看,藍部長對於未來財政政策的描述:
明年的財政政策加力方向表述如下:
一是積極利用可提升的赤字空間。
二是擴大專項債券發行規模,拓寬投向領域,提高用作資本金的比例。
三是繼續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援國家重大戰略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
四是加大力度支援大規模裝置更新,擴大消費品以舊換新的品種和規模。
五是加大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規模,加強對科技創新、民生等重點領域投入保障力度。
現在我來用大白話給大家解讀一下這段描述。
——積極利用可提升的赤字空間,這是中央財政積極加槓桿;
——擴大專項債券發行規模,這是給地方財政加槓桿;
中央與地方財政同時加槓桿,這個財政擴張力度是非常大的。
那麼中央財政加槓桿之後,主要用於什麼領域呢?
兩個方向。
1,加大力度支援大規模裝置更新,擴大消費品以舊換新的品種和規模,這就是鼓勵企業裝置升級,智慧化、數字化改造,同時也是刺激老百姓消費;
其2,加大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規模
也就是說,未來地方財政除了正常的財政收入,還有兩筆重要的增量收入,一個是地方專項債規模擴大,一個是中央轉移支付規模會擴大;換句話說,中央與地方財政同時加槓桿的時候,這些加槓桿所產生的大部分財力主要集中在地方!
這就是國家搞活經濟基本模式的重大性轉變。
從90年代分稅制實施之後,我國財稅體制一直就存在一個重大問題,中央事權少但是財力充沛,地方事權多但是財力不足,過去因為房地產發展迅猛,地方賣地收入不菲,所以能一定程度彌補這種財權與事權不匹配的問題。
現在房地產行業陷入低谷,地方賣地收入銳減,這種財權與事權不匹配的矛盾直接就暴露出來。
地方現在不但沒錢去搞活區域經濟,甚至很多地方連基層政府運轉,公務員教師的工資都發不出來了。
中央也敏銳意識到這個問題,所以才有了這一次的兩個大手筆,一個大手筆就是拿出12萬億給地方化解隱性債務,讓地方卸下包袱可以輕裝上陣,一個大手筆就是明年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同時加槓桿,這加槓桿增加的財力大部分都給地方。
錢給夠了,就可以給地方壓擔子了。
這就是把生育率指標直接壓給地方。
我覺得這個思路就很好。
中國這麼大,經濟發展也很不平衡,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已經與歐洲差不多,但是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也就比東南亞好一點,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由中央層面統一齣臺補貼生育的政策無論如何都有顧此失彼的感覺。
現在把財力轉移到地方,同時讓地方因城施策,根據地方實際情況出臺鼓勵生育的政策無論是針對性還是有效性都好得多。(地方政府甚至還可以對東南亞嫁入當地的婦女在相關政策上開綠燈——這種比較務實的操作,由地方政府實施比國家層面出政策實施便捷靈活得多),
地方鼓勵生育的相關政策
抓生育是如此,刺激消費同樣如此。
中央層面自頂而下出臺刺激消費的政策,無論如何也比不上各地根據地方實際情況,因城施策制定刺激消費的政策。
中央層面只需要做好兩件事,一個是宏觀政策的指引,一個就是給地方足夠的財力配置,剩下的就讓地方政府百花齊放,地方經濟搞活了,地方消費起來了,補救是全國經濟搞活了,全國消費起來了嗎?
所以這一次中央層面的思路很清晰,不出臺具體的鼓勵生育,刺激消費的具體政策,而是讓中央與地方財政加槓桿,然後將大部分加槓桿的財力給地方,讓地方發揮自己的能動性去搞活區域經濟。
過去我們已經習慣了中央層面出具體政策,然後等著地方落實執行,未來這個模式會發生重大變化,中央只給錢壓擔子,具體的政策是地方出同時也是地方來執行。
2024雙十一最後兩天,我們為星友準備了全年最大力度的續費優惠券和新人優惠券(歡迎大家推薦給您的朋友加入),進入續費週期的星友可微信掃碼圖片續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