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的荔枝》:有法難施行,明規則還是潛規則?

文 | 有書君 · 主播 |阿成
親愛的書友們,大家好,我是阿成。
今天,我們繼續來共讀作家馬伯庸的歷史小說長安的荔枝》。
林邑奴以命報恩
上節我們說到,李善德跟隨馬隊出發,開始了第三次試驗。
與此同時,何履光也派出殺手,遠遠尾隨李善德,準備出了嶺南管轄範圍後,就對他下手。
這天,李善德的隊伍抵達大庾縣鐵羅坑。
正當隊伍行進時,李善德突然聽到林邑奴的喊叫聲,緊接著是一聲虎嘯。
隊伍迅速點燃駱駝糞,取出弓箭,嚴陣以待。
其中,點燃駱駝糞是因為老虎生性多疑,聞到一些特殊氣味往往會退走。
片刻之後,林邑奴果然從山林中躥出,身後緊跟著一頭斑斕猛虎。
就在眾人準備開弓放箭之時,駱駝糞的氣味發揮了奇效,老虎聞到後掉頭而去。
李善德趁機救下了林邑奴。
李善德扶起林邑奴,準備為他療傷,但林邑奴卻急切地催促李善德趕緊離開,因為後方有追兵逼近。
經過林邑奴的解釋,李善德才明白,林邑奴竟是趙辛民安插在他身邊的臥底。
然而,既然林邑奴已經出賣了李善德,為何又要冒險前來報信呢?
林邑奴雖然只是個家奴,地位卑微,但是內心也有丘壑。
他告訴李善德,自己告密是盡忠,前來報信則是為了報恩。
李善德一時不解,自己何時對林邑奴有過恩情?
事實上,荔枝轉運之事已讓他焦頭爛額,根本無暇顧及林邑奴。
所謂的恩情,不過是一碗荔枝酒。
林邑奴自幼孤苦,乞討為生,後被人拐賣到廣州,從未被人正眼相待,受盡打罵凌辱。
唯有李善德,雖未對他特別優待,卻是第一個向他敬酒、善待他的人。
儘管只是一碗酒,卻足以讓林邑奴以命相報。
因此,林邑奴在告密後,毅然決定前來報信。
不料途中遭遇猛虎,幸得李善德相救。
然而,從化縣到大余縣的距離超過200公里,古代道路又崎嶇難行,林邑奴如此極端的奔跑速度,以至於硬生生地把肺給跑炸了。
臨死前,林邑奴讓李善德以自己的屍體為誘餌,利用鐵羅坑的天然地形設下陷阱,誘使老虎埋伏在營地周圍,最終成功伏擊了何履光派來的殺手,並將其全部解決在鐵羅坑。
林邑奴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試驗的順利進行。
試驗結果顯示,荔枝的保鮮時間達到了11天,轉運隊伍最終抵達湖北丹江口,距離長安直線距離僅剩300公里左右。
這只是李善德藉助民間力量取得的成果,若由朝廷出面組織協調呢?
李善德在自己的轉運方案上,又增加了三項舉措:
第一,增加輪換頻率。
動員沿途所有驛站的力量,加大更換頻度,讓每一匹馬都能以衝刺速度奔跑。
荔枝轉運不涉機密,不必“換馬不換人”,可以頻繁換人接力,理論上甚至可以日夜兼程。
第二,竹筒封藏荔枝。
在荔枝枝節枯萎後,立即摘下荔枝,放入短竹筒內,再置於甕中,進一步提升保鮮效果。
第三,過江冰鎮荔枝。
大唐各地州縣在冬季都會建冰窖儲
長江以南雖無冰窖,但一旦過江,便可從冰窖調冰使用。
三管齊下,李善德有信心,只要按此方法施行,必定能將新鮮荔枝運送到長安,且荔枝只會發生色變,而不會發生香變和味變。
最終的轉運之法已經成型,現在就等回到長安上報朝廷批准了!
 官場現形記1:各衙門踢皮球
李善德連夜趕路,終於在四月二十二日清晨5點左右回到了大唐帝京——長安城。
他首先回家與妻女團聚,得知招福寺的和尚已來過兩次,打聽他的情況。
顯然,和尚們擔心李善德在荔枝差遣中喪命,想提前挽回貸款的損失。
李善德換上朝服,帶上精心準備的轉運方案,直奔戶部。
之所以去戶部,是因為轉運方案耗資巨大,主要需要戶部撥款。
按他的估算,運送兩甕荔枝到長安的費用高達700貫,而他買的房子才不過300貫。
然而,李善德剛到戶部度支司,也就是負責錢糧調撥的部門,連度支郎中的面都沒見到,就被主事擋了回來。
主事的理由很簡單:費用太高。
李善德試圖用“聖人的差遣”來施壓,這招以往屢試不爽,但這次卻碰了釘子。
主事冷冷地告訴他,這種事得找政事堂的宰相們定奪,他們只是辦事的,宰相說怎麼辦,他們就怎麼辦。
此前,荔枝使的頭銜一直很管用,為何這次李善德卻吃了癟?
原因很簡單:這件事牽涉太廣、太複雜,戶部根本無法獨自決策,更無法協調各方。
只有宰相級別的協調才能推進,因此戶部只能踢皮球。
而之前的小事職責明確,推諉不得。
由此可見,李善德在官場上確實還太嫩,連明面上的規則都沒摸透。
政事堂,又稱中書門下,是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最高長官議政決策的地方。
政事堂下設吏、樞機、兵、戶、刑禮五房,相當於五個秘書機構,協助宰相決策。
李善德來到政事堂,打算將轉運方案提交給戶房,沒想到戶房的令史也不接。
理由很充分:按規矩,議案必須由六部審議提交,使臣無權直接提交。
其實,這裡李善德吃了個啞巴虧。
使臣不在編制內,是玄宗為加強皇權而設的非正式職位,自然不可能在官面規則中規定使臣可提交議案。
但凡事都有例外,比如皇帝雖不直接參加政事堂會議,難道皇帝不能給政事堂安排議案嗎?
而代表皇帝的使臣,為何不能提交議案呢?
然而,李善德既不開竅,又官小職微,根本無力爭辯,於是,只能在各衙門間被當作“皮球”一樣踢來踢去了。
之後,李善德又先後來到太府寺的右藏署左藏署,結果又被“踢”給兵部,兵部是軍情重地,無竹符者不得擅闖,所以李善德連門都沒進就被轟走了
整整一天,李善德在皇城裡疲於奔命,口乾舌燥。
就在李善德不知所措之時,他在光順門遇見了一個人。
而此人正是魚朝恩。
官場現形記2:魚朝恩搶功
魚朝恩是唐代宗時期專權跋扈的大宦官,權勢滔天,甚至不把皇帝放在眼裡。
不過,此時的魚朝恩還未得勢,僅僅是職位不高的一個宮市副使,負責為皇宮採購物資。
人往往有多副面孔。
專權時的魚朝恩飛揚跋扈,目中無人;而未得勢時的他卻截然相反。
他眉目清秀,面容如少年般乾淨明朗,談吐謙和溫良,儼然一副謙謙君子的模樣,令人一見便心生好感。
李善德向魚朝恩講述了自己的遭遇,魚朝恩聽後笑道就連聖人有時想做點事,那些官僚也會用文山牘海來應付。
這番話讓李善德如遇知音,倍感安慰
魚朝恩向李善德展示了一個不同的玄宗皇帝,在他口中,玄宗設定這麼多的使職,也不完全是因為權力的任性,有時也是因為官僚體制積重難返,難以如臂使指,所以才跳出官序額外設出使職差遣
當然,這其實是詭辯。
官僚體制雖有其僵化的問題,但嚴格按規矩辦事,也限制了皇帝和大臣的胡作非為。
況且,如果玄宗設立使臣是為了國家大事,倒也無可厚非;問題在於,他設立的使臣是為了個人享樂,這就毫無可取之處了。
眼見李善德已經信任自己,魚朝恩又說到,如果讓政事堂解決這問題,起碼得議一個月,轉運荔枝都耽誤了,於是,他提出可以透過皇帝的大盈庫過賬,並承諾將此事交給他來辦。
李善德激動得幾乎要流淚。
然而,他還是太單純了——大盈庫是玄宗的小金庫,豈是一個宮市副使想動用就能動用的?
但此時的李善德已被魚朝恩完全哄住,竟鬼使神差地將轉運之法交給了魚朝恩。
而這,正是魚朝恩的真正目的:騙取荔枝轉運的功勞為己有。
兩人就此拜別,相約第二天上午十點還在此處相見,然後各自離開。
到了第二天,李善德精神奕奕地出了門,在光順門等魚朝恩,結果他等到中午,卻是半個人影都沒見到,反倒意外撞見了韓洄
官場現形記3:韓洄的指點
一見韓洄,李善德便將事告訴了他。
韓洄聽後,搖頭嘆息,直言魚朝恩為人狡詐陰險,最擅貪功,綽號“上有鱉”。
這個綽號有兩層含義:一是說魚朝恩像鱉一樣,一旦咬住功勞,絕不鬆口;二是暗諷他是個宦官,下面沒有
這綽號言辭刻薄,反映了朝中眾人對他的厭惡。
李善德一聽這話,頓時慌了神,急忙說,戶部、戶房、太府寺和兵部都可以為他作證。
韓洄被李善德的天真弄得有點無奈,進一步點撥他,官場最講究“和光同塵,好處均沾,花花轎子眾人齊抬”。
李善德雖想出荔枝轉運之法,卻未將功勞分給嶺南經略使、戶部、太府寺、司農寺等相關衙門,反而獨攬功勞,這不是顯得其他部門無能嗎?
這些部門怎麼可能給他作證,甚至嶺南經略使何履光因此還要殺他。
李善德這才恍然大悟,但為時已晚,功勞已被魚朝恩搶走。
就在他一籌莫展之際,一個小宦官走到他跟前,遞給他一張竹質名刺。
名刺上只寫了三個字“馮元一”,又說了句:
“招福寺,申正酉初。”
名刺即古代的名片,通常寫有姓名、字號、籍貫、官職等資訊。
然而,這張名刺卻異常簡潔,只有一個名字,顯得頗為神秘。
招福寺是李善德借貸的寺廟,也是京城最大的寺廟之一申正酉初則是下午4點到5點。
那麼,這個“馮元一”究竟是誰?
他為何要李善德去招福寺呢?
讓我們下節繼續來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