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的荔枝》:實踐出真知,不可能還是有可能?

文 | 有書君 · 主播 | 阿成
親愛的書友們,大家好,我是阿成。
今天,我們繼續來共讀作家馬伯庸的歷史小說《長安的荔枝》。
第一次試驗:雙層甕和四條路線
上節說到,在蘇諒和阿僮的幫助下,李善德的第一次試驗正式開始。
李善德試驗主要要解決兩個問題:
一是如何延緩荔枝變質的時間;二是如何改進轉運路線,提高轉運速度。
在這兩個問題中,延緩荔枝變質顯然是主要矛盾,因為荔枝的保鮮時間直接決定了運輸隊伍能夠到達的最遠距離。
然而,對於這個問題,李善德暫時也沒有更好的辦法,他首先採取的是“鹽洗隔水之法”。
李善德在蘇諒的海船上發現了一種雙層甕,原本用於海運香料以防止味道散失。
他靈機一動,將這種甕用於運送荔枝:
先將荔枝用鹽水洗淨,放入內層並密封壇口;
然後在外層注入冷水,每半日更換一次,以保持甕內溫度不致過高。
第二個問題雖然次要,但卻是變數最多、最難計算的。
李善德根據《皇唐九州坤輿圖》與《天下驛乘總彙》,結合自己來嶺南時的經驗,精心設計了四條路線:
第一路走梅關道,經虔州、鄂州、隨州,最終從商州到長安。
也就是經今天的江西、湖北,最後由商洛到西安。
第二路走西京道,自乳源至郴州、衡州、潭州而至江陵;
也就是經湖南、湖北,最後也是由商洛到西安。
第三路還是走梅關道,但過江後北上至宿州,然後沿漕運路線,經汴河、黃河、洛水至京城。
這條路線水陸並用,經江西、安徽、河南,最終到達西安。
第四路主要是水路,由珠江入溱水,過梅關而入贛水,到長江上游後轉至漢水、襄州,再轉陸運走商州道。
這條路線也是經江西、湖北,然後從商洛到西安。
為了模擬出“驛使齎送”運輸速度,李善德在路線沿途的節點上安排了輪換的馬匹、騎手與船隻等,同時,他還設定了不同等級的賞銀以激勵騎手。
那麼最終的試驗結果究竟如何呢?
各支隊伍透過飛鴿傳書的方式傳回訊息:
保鮮方面,鹽洗隔水之法確實延緩了荔枝變質時間,荔枝在第四天晚或第五天一早才開始“味變”。
路線方面:第一路,荔枝味變時已到江夏,也就是武漢。
第二路,最遠趕到巴陵郡,也就是湖南嶽陽;
第三路,抵達同安郡,也就是安徽安慶。第四路,抵達潯陽口,也就是江西九江。
四路中,表現最好的是第一路和第二路。接下來的試驗只需最佳化這兩條線路即可。
然而,由於實驗中的種種安排和激勵措施,使得李善德賣通行符牒所得的錢很快用盡,導致接下來的試驗最佳化無法進行。
蘇諒見狀,又提出了一個解決辦法,貸給李善德兩千五百貫,但條件是他必須再去經略府討要四張空白的通行符牒。
李善德沒有絲毫猶豫,直接簽字畫押。
因為前面的房貸,轉運荔枝鮮的艱鉅任務,以及第一次倒賣符牒的罪責,早已讓他麻木了,現在再多兩千貫的貸款,無非就是一些“癬疥之疾”。
第二次試驗:林邑奴和荔枝酒宴
於是,李善德再次來到經略府,徑直去找掌書記趙辛民。
恰巧趙辛民正站在院子裡,揮動鞭子狠抽一個林邑的奴隸,抽得鮮血四濺,哀聲連連。
李善德說明來意後,趙辛民也不接話茬,而是笑著說:
“何必弄什麼符牒,派給大使幾個士兵,隨意使喚。”
原來,趙辛民早已猜出李善德要通行符牒是為了賣給商人牟取暴利,因此故意刁難。
只不過,趙辛民不知道的是李善德並非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做試驗。
而且這是個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試驗。
於是,李善德緊握拳頭,大聲說道:
“人與符牒,本使全都要!”
同時瞪圓眼睛,威脅趙辛民,若不給符牒,就魚死網破。
官場上最講究一團和氣,即使再有心刁難,也不會當面得罪人,更何況李善德還算是個“欽差大臣”。
於是,趙辛民轉入後院找到何履光,商量著暫時妥協,應付李善德,等過了六月初一,長安責問的詔書一到,再借朝廷的罪名來算這幾張符牒的賬,讓那些商家連本帶利全部吐出來。
於是,趙辛民將五份通行符牒做好,交給了李善德,同時指著剛才被打的林邑奴,安排給了李善德。
原本李善德只想要四張符牒,現在居然一次性給了五張,要知道符牒現在就是錢,符牒到手,萬事俱備。
緊接著,第二次試驗便緊鑼密鼓地開始了。
在保鮮方面,第二次試驗的改進並不顯著,除了繼續沿用“鹽洗隔水法”外,李善德還做了一點小調整:
從攜帶成熟荔枝改為攜帶半熟荔枝。
路線方面,李善德保留下第一次試驗的成果,主要針對第一條和第二條路線進行了一些調整。
雖然這次試驗的改進不多,但試驗期間發生的一次峒人的荔枝酒宴卻意義重大。
經過這段時間的相處,阿僮已將李善德視為“自己人”,邀請他參加峒人一年一度的祭祀活動。
原來,每年三月底四月初,正值荔枝即將成熟的時節,峒人們便會齊聚石門山下,舉行莊重的祭拜儀式。
眾人圍坐一堂,共飲荔枝酒,向天神虔誠祈禱,祈求風調雨順,免遭鳥蟲之害。
李善德向來不勝酒力,三碗荔枝酒下肚,便已醉意朦朧。
他注意到林邑奴正目不轉睛地盯著自己手中的酒碗,便舀了一碗荔枝酒,遞了過去。
長期飽受欺凌的林邑奴惶恐不安,伏地叩首,不敢接酒。
李善德執意將酒碗塞入他手中,林邑奴戰戰兢兢地接過,小心翼翼地一飲而盡。
酒興正濃的李善德向大家介紹起長安的美酒佳釀,並即興表演了一段胡旋舞。
阿僮聽到其中的“蘭桂芳”佳釀,心生嚮往,李善德當即許諾,回到長安,定會為她帶來這美酒。
轉眼間,數日過去,兩路飛鴿傳書相繼而至,試驗結果揭曉:
在保鮮方面,荔枝進入味變期的時間延長了半日;
在路線方面,兩路馬隊完成的里程比上次多出了兩百里。
從這次試驗結果來看,路線最佳化和提速已接近極限,已經沒有什麼提升空間。
顯然,最關鍵的依然是保鮮問題。
李善德翻遍歷史典籍,卻依舊一無所獲,心中苦悶不已。
此時正值四月初七,一些優質荔枝已然成熟。
阿僮便派人來邀請李善德採摘荔枝品嚐。
採摘中,李善德發現自己摘的荔枝與阿僮摘的有所不同:
自己摘的都是荔枝果,而阿僮摘的,荔枝都還留在枝上。
李善德這才知道,荔枝之所以叫荔枝,其本意就是“劙枝”。
劙者,斫也、解也、砍也。
荔枝不離枝,就能延長保鮮時間,當然,帶枝也只能再延長半日而已。
當李善德將所有的資訊串聯在一起,整合全部的試驗資料,再加上這次意外收穫的“荔枝不離枝”的關鍵資訊,一個大膽的想法終於浮現在他的腦海中。
第三次試驗:切樹幹和殺身危機
李善德想的具體辦法就是“切樹幹”,準確來說,叫作“分枝植甕之法”,雖然帶枝荔枝只能延長保鮮半天,但是如果不是切樹枝,而是切樹幹呢?
具體做法是,在雙層甕內放置鬆軟的肥土,外層灌入清水,然後選取成熟的荔枝樹,截下大約三尺長的分杈,將分杈的尾端斜切,然後插入甕中的水土裡。
這樣一來,荔枝樹的分枝可以透過莖脈吸收水分和養分,延緩荔枝的脫落和變質。
當然,這種方法還是不夠。
4到7天后,荔枝枝條就會枯萎,這時就將荔枝摘下來,換用之前的“鹽洗隔水法”繼續運輸。
原本李善德已經將保鮮時間延長到了5天,現在加上“分枝植甕之法”延長的4到7天,保鮮時間便達到了9到12天。
根據之前的計算,轉運時間為11天。
如果有一部分荔枝能夠堅持12天,那麼就能在“味變”之前、“香變”之際送到長安,勉強完成任務。
李善德終於找到了這個“絕不可能”的荔枝轉運之法!
他找到蘇諒,將自己的計劃和盤托出,並打算進行第三次試驗。
蘇諒被李善德的計劃打動,不僅拿出五百貫贊助此次試驗,還額外贈送了一千貫給李善德。
李善德本以為蘇諒還需要通行符牒,沒想到蘇諒另有打算:
他眼見荔枝轉運的差事有很大可能成功,便想承擔這一差事。
不過,蘇諒一個商人,怎麼能接朝廷的差事呢?
實際上,唐朝存在一種“報效”制度,所謂“報效”,就是朝廷將一些事務交給大商人辦理,朝廷因此可以不用花錢。
但是,相應的,朝廷也會給商人一些特權,比如經營壟斷、稅收減免以及優先參與官方貿易的機會,甚至還會因此得到官方榮譽和職位等。
李善德沒有多想,一口答應,但是他沒想到,這個“報效”機會未必那麼容易獲取,更沒想到,他們的談話已被一雙耳朵偷聽。
這人正是林邑奴,他本來就是趙辛民安插在李善德身邊的臥底,李善德的謀劃被林邑奴告訴了何履光和趙辛民。
何履光聽說李善德有可能辦成差事,便想著趁機結交李善德,但是趙辛民卻極力反對。
他勸何履光,如果一個上林署的小監事,都能辦成這事,而我們卻辦不成,不僅辦不成,還曾推脫不辦,可能會激起皇帝對他們的不滿。
於是,何履光和趙辛民一合計,打算在李善德跟隨馬隊出發的路上,直接做掉他。
四月初十,第三次試驗的隊伍整裝待發。
這次試驗只有一支隊伍,路線是根據前兩次試驗精心整合最佳化而成的:
出發時走第一條路線梅關道,但在抵達吉州(今江西吉安)後,不再繼續走江西,而是轉向西北,直奔譚州(今湖南湘潭),轉入第二條路線西京道。
這樣一來,既比第一條路線節省了四五百里路,又能避開潭州與衡州(今湖南衡陽)之間的水澤地帶。
接著,隊伍會在潭州西北方向舍馬乘舟,沿汨羅江進抵洞庭湖,並橫渡長江。
渡過之後,再沿漢水、襄河、丹河輾轉至商州。
之所以這樣安排,是利用了水路可以晝夜不斷划行的優勢。
這次的路線全程僅四千六百里,且避開了大澤、逆流、險灘、川峽、重山等各種險阻,可謂集試驗成果與四條路線之精華。
除了“分枝植甕之法”和“鹽洗水隔之法”外,李善德為防止荔枝因顛簸脫落,同時為了荔枝透水透氣,他還請人編了罩筐,從上面套住樹冠。
那麼,在如此精心準備之下,李善德的試驗能否成功呢?
讓我們下節繼續來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