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演“農村婦女”,李沁造型雷人,蔣雯麗面目全非,最後一位把觀眾看笑了

近幾年的古偶仙俠劇同質化嚴重,感覺在看“換乘戀愛”。
類似的劇情,類似的妝造,不同的是上次A女和B男,C女和D男,下次則變成了A女和D男,C女和B男。
艾瑪,再這樣下去,各個劇之間就要聯動,形成個“怪圈”了。
如此情形下,不少女演員開始嘗試新賽道——
演農村婦女,紛紛扮起了“土味兒”。

然而……

這條路並非看上去那般容易,演得好,好拿獎;拿捏不到位,容易招罵。
當年《人生之路》在央視播出時,就被罵慘了。
這劇不是演技不行,劇本也沒拉胯,就是那造型,真的太讓人一言難盡了!
評論區的網友們都說,劇裡的角色一個個看著像肝有毛病,尤其女一號李沁,看著就像被炸過一樣。
真沒誇張,不行,看這個大特寫。
官方解釋說,劇情背景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農村,是為了真實還原群眾狀態。
咱就說,這是不是用力過度了?
林巧珍是個經受風吹日曬,在戶外開車幹活的婦女,但黑也不能黑得臉色發青,一副營養不良的病態,更不能髒得整張臉跟被土糊過似的。
這膚色,再配上一口烤瓷牙,怎麼看怎麼彆扭。
另外,這糟糕的外表和女主時髦、愛美的人設完全不符,這看著像是全村第一個燙頭的大美女嘛。
不得不說,這部劇的妝造暴露出一個問題,那就是一些影視人對山區農村和勞動婦女的存在嚴重的刻板印象。
以前的電影電視劇可不是這樣。
電影版《人生之路》裡的劉巧珍,臉蛋兒圓潤飽滿,膚色看著就健康,眼睛水靈靈的,整個人精氣神十足,一看就是個幹活的一把好手。

下地幹活麻溜得很,對人還特別單純善良。
她瞅著心上人高加林的時候,那眼神熱切得很,臉上還帶著點羞澀。
只是,因為兩人在學問、見識上有差距,她心裡有話又不敢說,於是把這份熱烈的感情藏著掖著,讓人看了特別有代入感。
廠長並非是想把影版和劇版比個高低,單純想說明,農村婦女的形象可以有很多種。
同樣是灰頭土臉的農村婦女形象,比如《立春》裡的蔣雯麗。
她一直被大家誇演戲有靈氣,可在這部電影裡,模樣大變樣。
有人看完都沒認出是她,該片公認的是蔣雯麗犧牲最大的一部。
片中,蔣雯麗演的是個實打實的醜女。
皮膚粗糙,身材又胖,一口大黃牙都快齜到上嘴唇了,那形象簡直就是個大媽。
這扮相,觀眾看了都覺得辣眼睛,更別說在電影裡,她肯定不受人待見。
但是,這扮相最終被蔣雯麗的演技高光給覆蓋,她把又自戀又自卑的文藝農村青年,演得傳神。
憑這個角色,她一口氣拿了包括金雞獎影后在內的四個最佳女主角獎。
她讓觀眾感受到,原來每個人心裡都藏著一個像王彩玲這樣的自己。
再比如《山海情》裡的熱依扎。
當時她還處於哺乳期,身材有點發福,剛好,對應角色的人設。
水花小時候特別聰明,讀書是把好手,但由於家裡太窮,沒辦法,只能輟學,嫁給了隔壁村的安永富。
誰能想到,這倆人好日子沒過幾天,安永富就出意外,雙腿殘疾了,不僅掙不了錢,連自己生活都顧不上。
從那以後,水花就撐起了整個家。
她一邊照顧丈夫和女兒,一邊學種蘑菇、開小賣部。
汗水掛在臉上的水花,看著特別美,這美就來自她的聰明勁兒和大格局。
水花既能風風火火地幹活,也能透著青春的朝氣,熱依扎把這股子精氣神拿捏得恰到好處,讓觀眾一下就記住了水花。
把時間往前推,《紅高粱》裡的九兒,畫風又完全不同。
鞏俐扎著麻花辮,穿著章子怡同款小紅襖,可她身上那股子氣質,就像一杯烈酒,濃烈又剛勁,一出場就把人拿捏住了。
鞏俐的演技更是沒得說,那叫一個有厚度,氣場全開,感覺能把一切都壓下去。
九兒臺詞不多,觀眾的目光都被她的表情和眼神吸引住了。
就說她聽父母的話,蓋著紅蓋頭嫁給50歲酒坊老闆的場景,青澀、迷茫、不安全寫在她的臉上。
結婚路上,花轎被強盜攔住,這時一個身材魁梧的抬轎漢子站出來保護她。
就這一眼,九兒直接春心萌動,荷爾蒙瞬間上頭,愛得那叫一個轟轟烈烈。
結婚三天後,回鄉探親路上她就被這漢子拐進高粱地,忘乎所以。
鞏俐塑造的九兒,性格火辣,愛得坦坦蕩蕩,且充滿了悲壯色彩,是影史中難得的敢愛敢恨的烈性女子。
還有《我的父親母親》。
章子怡才19歲,純素顏出鏡,沒畫眼妝,連口紅都沒擦,就是最自然的膚色。
有網友調侃:這衣服土得掉渣,姿勢也沒個美感。
神奇的是,她在影片裡一跑起來,一微笑,觀眾感覺整個世界都亮堂了,嘴角也跟著她上揚。
為啥呢?
因為她眼睛裡的光,真的太抓人了!
這部電影的故事平淡又簡單,卻成為經典。
觀眾們一邊為美如畫的鄉間自然風景著迷,一邊沉醉在章子怡毫無雕琢痕跡的笑容裡。
她穿著一身鮮豔的紅衣在山間奔跑,這 “少女跑” 直接出圈,堪稱影史最美,也讓這段中國愛情故事成了無數人心中的白月光,感動了一代又一代觀眾。
講真,以前影視作品裡的村婦,有樸實勤勞的;也有火辣水靈的。
可現在呢,村婦形象都差不多,皆是又黑又醜還土氣,給人一種落後的感覺。
但現實如此嗎?
真正幹農活的人,皮膚是健康的黝黑,透著紅潤和光澤,而不是面黃肌瘦、沒一點血色。
而且他們身體都很健壯,畢竟每天都要幹各種重活,擔水挑糞、收割莊稼,沒點力氣可不行。
再看看影視裡對於農民稱呼的變化,從 “農民伯伯” 到 “農民兄弟”,後來就只剩 “農民工” 了。
其背後反映的,是農民形象的巨大改變。
就像國產劇裡再也看不到窮人,對農村人的刻畫,其實是一種偏見,在輸出偏頗的價值觀。
拍農村題材最突出的張藝謀就是個好例子。
雖然他也拍過一些不那麼好的作品,但早期從《菊豆》到《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再到《我的父親母親》,他的鏡頭下,女性角色都很真實,沒有被故意醜化,她們性格執拗、情感熱烈,是有血有肉、充滿靈魂的。
對比以前和現在,影視圈真該好好反思,別再用刻板印象去塑造農村人,暴露自身的狹隘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