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南風窗》的一篇文章在輿論場上激起了不小的波瀾。
先給沒看過文章的朋友劃下重點,對齊下顆粒度。

故事從28歲的小陳講起。
她老家在四川農村,養父母都是農民,家裡還有個大她七歲的哥哥。
十多年前,爸媽為哥哥結婚負債累累。
誰承想,哥哥婚後帶著媳婦和兩個孩子去城裡生活,和親爹親媽漸漸疏遠。
於是,留在農村生活的老夫妻只能靠女兒養老,遇到急事或者有啥經濟需求,他們都會向她開口。
即便小陳去年做生意虧了幾十萬,父母還是希望她繼續支援生活費。理由是:
“不給不行,農村都是養兒防老,怎麼能不給呢?”
向養女灌輸“養兒防老”的大道理,就挺諷刺的。
和小陳一樣,鄉鎮醫生孫女士也是四川農村人。
儘管老哥大齡未婚,理論上應該有很多時間照料雙親,可平時還是她這個女兒對父母照顧得更多。
爸媽看病體檢、繳養老保險、翻修老宅,都是她貼的錢。
如此表孝心,倒不是爸媽開口要求的,而是她自願的。
由於經濟條件好,她很樂意回饋父母的養育之恩。
又由於薪資是丈夫的兩倍,她在自己的小家庭裡很有話語權。
因此不管怎麼補貼孃家,公婆、丈夫都不敢說她一點不是。
寫完這兩個案例,文章引出了結論:
“或許在城市,女兒養老很常見,但在農村,女兒參與養老是個新現象。”
“農村女性,不再是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

不止是新聞報道,學者調研同樣能說明“養女防老”正在成為新風向。
武漢大學學者甘穎曾在陝西眉縣寨村駐點觀察。
她發現,當地的女性通常不遠嫁,即便遠嫁到西安,從城裡回村也就兩小時車程。
這些已婚女青年大多靈活就業——有的在快遞點工作,有的在小商超售貨。
比起朝九晚五坐班的女白領,她們有更多時間照看父母。

原先,受到“出嫁從夫”等傳統觀念的影響,農村人普遍覺得出嫁的女兒是“別家的人”。她們不該分父母的家產,也不該頻繁往孃家跑。

出嫁女性的首要義務是相夫教子,孝敬公婆,而不是花錢花精力給自己的親爸親媽養老。
總是倒貼孃家的女士,很容易被村民指責“缺乏家教”、“不合禮數”。
可現在,女兒在孃家、婆家間來去自由,有條件的還能把爸媽接去家裡住段時間。
人們對此習以為常。

與此同時,村裡每個年齡段的父母都對女兒養老充滿期待。
訪談結果顯示:
在寨村,“50-60後父母覺得兒子與女兒的邊界沒有那麼清晰了”。 “村裡人也不會像以前一樣,認為女兒貿然回家不合適。” 兒子和女兒的家庭地位漸趨平等,“很多分家儀式被取消,女兒還可以參加祭祀儀式”。
除了上述形式主義層面的平權,父母對待子女的態度也有所改變。女兒手頭緊時,老人也會給予經濟支援。
舉個例子。
某村民生了2個女兒、1個兒子。
兒子結婚時,他們給他在縣城買了一套房子。
兩個女兒結婚,他們分別給了10萬和8萬元。
二女兒想回縣城開店,老父親又馬上給了她5萬元。
雖說兒女在待遇上還是有差別,可至少不像從前那樣“拿女兒當血包,拿兒子當皇帝”了。

這種變化也算是計劃生育政策帶來的紅利,用村民的話來說:
“以前兒子多得都顧不上, 哪還有時間管女兒, 但現在家裡就兩個孩子, 給女兒幫點忙自然不在話下。”
觀察下來,學者覺得女兒參與養老是個好現象。
一來,有姐姐妹妹幫忙分擔,農村男性的生活壓力、養老壓力會小很多;
二來,相比起兒子兒媳,女兒養老往往更貼心,也更能提供情緒價值。她們的介入可以提升農村老人的養老質量。
“在當前農村人口日益老齡化和少子化的背景下, 兒子、女兒共同養老為緩解家庭養老壓力提供了較好的出路。”

然而,很多網友卻不同意專家的看法。
他們覺得,養女防老不是好事。

很多姑娘說,所謂的養女防老,就是變相剝削女兒。
因為某些偏心眼的老人會把珍貴的財產都留給兒子,把贍養的重擔都留給女兒。
兒子外出闖蕩打拼被看作有前途,女兒走得遠、嫁得遠就會被罵白眼狼。


隨便刷重新整理聞,就能看到不少案例。

一些男生也不喜歡養女防老的新概念。

因為這種養老新規則意味著,男方娶妻不僅得備好彩禮,還得隨時準備著在婚後託舉妻子的原生家庭。
如果男方家底厚實,不care這點小錢,女方足夠經濟獨立,掏得起贍養費,那沒問題。
但多數底層男女實際上沒有這麼強大的經濟水平。

討論到最後,評論區的多數網友都覺得養女防老“很噁心”。

還有人說,這是時代的倒退。

當然,也有一部分網友坦言,無論能否分到財產,自己都會向父母盡孝。


如果養女防老的潛臺詞是“女兒、兒子都一樣,都是爸媽的寶貝”,那這個變化還是有些進步的。
至少它能在潛移默化中傳播男女平等的理念,衝一衝鄉土社會里重男輕女的文化糟粕。
有朝一日,它或許能慢慢調整鄉村的性別比,緩解農村剩男多、娶妻難的結構性困境。

可如果“養女防老”的潛臺詞是“女兒心軟,無論我們怎麼對她,她都會養我們”,那這故事簡直是個地獄笑話。

(知乎名帖:把財產都給兒子,可以要求女兒養老嗎?)
所以,如何評價養女防老,還得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生活中,經常聽到有人質問:
“農村人為什麼思想這麼封建,總是指望著孩子養老?”

只能說,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目前,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2.97億,其中1.2億老年人居住在農村地區。
這1.2億老人裡,有相當一部分人由於歷史原因,沒有養老金。
即便有,也不過每月拿個200元。
他們想安穩地度過晚年,必須依賴子女贍養,這是迫於生存壓力做出的選擇。
沒必要冷嘲熱諷。

一個好訊息是,現在除了搞小農經濟,農村人還有很多致富途徑。外出務工、當個體戶、直播帶貨等等,都能賺錢養家。
上一代有了經濟基礎,就有可能平等地撫養子女——不用厚此薄彼,也不用強行取捨,更不用壓榨女兒反哺兒子。
就像上文提到的寨村,他們靠著搞電商打開了農產品的銷路,好多家庭的年收入都超過了10萬元。
這樣村民才有條件託舉兒女、富養兒女,然後形成養兒/養女防老的良性迴圈。
當然,很多人仍然會覺得,生育後代的意義不應當是籌謀養老,養兒/養女防老本質上就是一種自私自利的價值觀。

可,有沒有一種可能——
多數父母只是凡人,而非超脫的偉人。
高語境的生育觀,本來就不是他們的追求。
-END-
搞了個知識星球,名字叫【雷叔講世界】。

最近主要在分享一些投資炒股的思考。
還會有房產投資、旅遊攻略、一些不太方便發的文章,或者怎麼做自媒體等等。
現在發了一些專欄文章,都是公眾號不會發的,現在進去都能看:

總之大家有興趣的可以過來玩。
群裡現在已經有750個小夥伴了,大家沒事可以當成個論壇扯扯淡也不錯。
我們已經拉了很多微信群了,還會線下組織吃飯、打網球等活動。
歡迎加入來扯淡聊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