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媽媽,成了村裡的銷冠

"
返鄉創業早已成為一股潮流,只是新鮮勁兒過去,如何長期面對風吹日曬的生活才是真正的考驗。
幾個年輕女孩下了決心,回到農村,銷售桃、李、石榴等家鄉水果。與土地打交道,她們不再是學生、空姐、白領,僅僅是農民、女工。
很快她們便發現,在村莊裡還有另外一群留守的婦女,空有一身本領,卻被家庭和孩子絆住手腳,似乎被這個時代隔絕了。
於是,她們組建起了一支特別的“媽媽電商”隊伍,重新定義農村生活。在潮水湧動的時代裡,女性們迎著浪頭擰成一股繩,走向了各自人生的新豐收。

她們的豐收季

9月11日,出差攀枝花期間,何爽歸心似箭。在抖音電商豐收嘉年華的會場,她時不時地檢視時間。
何爽是一名三農主播,來自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會理市。金秋漸近,會理的石榴進入成熟的季節,是最忙的時候。9月的頭兩週,無論是果子的收成,還是直播間的訂單量,都透露出濃厚的豐收氣息。
動身前兩天,何爽直播間的石榴爆了單。60000個訂單湧進來,團隊的所有工人都忙著打包、發貨。
結束活動,驅車趕回倉庫時已是凌晨,工人們正幹得熱火朝天。這是一支主要由女性構成的隊伍,成員大多是村子裡的留守婦女。連續加班了幾夜,大家也沒多少抱怨。
何爽明白,就算自己不在現場,訓練有素的女同事們也能順利完成發貨任務。但不真切地參與到勞動中,何爽始終覺得不踏實。
7年前,何爽辭去空姐的工作,回老家村裡做電商創業。當時,她覺得空姐這份工作雖然光鮮亮麗,卻一眼能望到頭。恰巧,父母告訴她,家裡的石榴行情不好,很難賣出去。大涼山深處,一向以閉塞落後聞名,交通條件較差,這裡隨盛產水果,卻一直難以開啟銷路。偶然間,她在新聞上看到自己的高中同學靠電商賣出了18萬元農產品。直覺告訴何爽,無論是對自己的未來還是家鄉水果的銷路來說,這都是一條新的出路。
父母不贊成她的決定。在他們看來,好不容易上大學考出了大山,怎麼還要回來,“這娃是不是腦子壞掉了?”
可何爽好強,沒人能拗得過她。父親在電話裡指責她“翅膀硬了”,氣得好幾天不和她說話,她還是很快回到了故鄉,開始籌謀電商的事業。
回到會理的第三天,何爽就下地開始直播,用自拍杆架著手機,到石榴地裡晃悠。經驗不夠,何爽就儘量延長自己直播的時間,每天天不亮就出門,除了中午打包貨單,幾乎都泡在果園裡。

圖 | 當空姐時的何爽

勤奮有了回報。憑著“空姐回鄉創業變地姐”的噱頭,何爽的直播間很快衝上榜單。自家的石榴脫銷,還順帶把鄰居家的果子也賣了出去。不到一個月時間,她的賬號漲粉20萬,還賺回了家裡賣一年石榴才有的利潤。
將近一年的直播經歷,讓何爽和她的果子收穫了不少客戶的認可。於是回鄉的第二年,何爽正式轉型到供應鏈端 —— 先提前收購果農們的水果,再銷售給運營電商的客戶們。
比起過去在自家石榴地裡自產自銷,涉足供應鏈,也意味著要揹負更大的資金週轉壓力。收購水果、購買紙箱,這些都需要提前付款。何爽沒有足夠的現金,就同父母一起四處借錢,不惜高額利息,湊來了40萬元。何爽明白,自己只能成功、不許失敗,如果虧掉資金,一家人必須陪著她從頭開始打拼五六年才能填平這筆賬。
想到肩上的重任,她時常夜裡做噩夢,夢見自己發不出貨虧了錢,嘴裡喊著“完蛋了”驚醒過來。一次,何爽因闌尾炎到醫院做手術。醫生告訴何爽,注射麻藥之後,她在昏迷中滿口唸叨的都是“今天還有5000單沒發出去”“果子怎麼辦”。醫生問何爽:“你有必要這麼拼嗎?”

圖 | 果園裡的何爽

在轟轟烈烈的電商創業熱潮之中,有不少年輕女性回到鄉村,揮灑汗水把過往藏在深村人不知的水果農產品,帶到了更多普通中國人的餐桌之上。
和何爽一樣,湖南新化的曾慶歡,也放棄城市生活回到家鄉。曾慶歡小時候是留守兒童,跟在奶奶和爺爺身後長大,長大後考入服裝設計專業,離開了故鄉到大城市打拼。畢業後,她進過廠,當過導購,每個月到手的薪水微薄。2018年,爺爺去世,她回到家鄉照顧奶奶。
當時她有些迷茫。新化作為曾經的貧困縣,村裡人似乎一直在重複她曾經的命運,年輕人外出打工,留下的清一色是老人和兒童,只能日復一日地幹農活。
後來,表哥知道她喜歡拍照、錄影片,於是找到她,提議兩人一起拍攝短影片,在網際網路上找找機會。
作為農家的孩子,土地裡埋藏著他們最深的依戀。那段時間,曾慶歡出現在影片裡,總扎兩條麻花辮,穿一身農家服,插秧、犁田、收稻子。淳樸的農村生活很快給賬號帶來了熱度,到了2019年4月底,僅憑一條犁田的影片,抖音賬號就漲粉了30多萬。

 | 曾慶歡在村裡拍攝影片

第一次嘗試直播,是因為評論區裡,老鄉給她寫的一條留言。老鄉說,地裡的金秋梨熟了,但賣不掉,問她能否幫忙。那時,曾慶歡的賬號已經有了近80萬粉絲,她二話沒說就聯絡了對方。
在農村做電商,像開墾荒地,少不了摸著石頭過河。
直播的過程中,曾慶歡發現,故鄉新化縣不乏國家地理標誌性產品,但是供應量少,農民缺乏議價空間,在售賣的過程中頗為困難。曾慶歡和表哥自小生長在農家,深知這個群體的不易。一場直播能容納的選品有限,無法幫到每個人。
為了把訂單的豐收帶給更多鄉親,二人構想出了“一村一品一主播”的鄉村振興創業計劃,開放培訓,免費將自己做短影片和直播的技術教給農民。來報名的人中,六七成都是留守鄉村的婦女。
在此之前,這些女性絆住了手腳。丈夫遠走打工掙錢,她們在家帶孩子、操辦家務之餘,也會務農、想辦法打零工,空有改變生活的願望,卻沒有太多可以施展的地方。
來到曾慶歡的學習營中,很多學員是零基礎,有的人剛開始時還不知道拍攝按鍵在哪裡。面對鏡頭,有人一雙手直打哆嗦,抖得拿不住需要展示的雞蛋。曾慶歡教學的方式很質樸,就是一遍遍地鼓勵她們,教她們在飯後咬著筷子練習微笑。
有一位50來歲的婦女,年幼時小學沒讀完就輟學,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她曾獨自在新媒體摸索了好幾年,沒有成效,丈夫和子女都勸她放棄,她也感到有些洩氣。
在曾慶歡的支援下,她的直播間逐漸有了起色。人到中年,她也終於迎來了事業上的豐收。有一年端午節,她一個人靠直播,承包了鎮上一家粽子廠的銷量,不僅把粽子賣脫銷了,00後的外孫,還主動回家給她當助理。

“媽媽嚴選”

打從創業開始,何爽就想要組織一支“娘子軍”。何爽相信,男效能做好的事情,女性一樣能做好,甚至做得更好。為了證明這一點,何爽事事親力親為,從嚴把控每個環節。
在水果的選品上,何爽設立嚴苛的標準,不容許任何人打破。以石榴為例,她要求果子的重量不能低於250克,成熟度至少8成,表皮要發黃、發亮,果面要好看,花麻程度不能超過一半。符合標準的果子,才能裝車打走,再進行打包發貨。
有一次,何爽收購了家附近一戶人家的石榴。選果的工人到了果林,對方卻攔著工人不讓挑選,堅持要工人將所有果子都帶走。何爽好言相勸,表示成熟度不夠,自己人都不吃的果子不能拿出去賣,影響口碑。但對方仍然態度強硬,認為是何爽不願幫忙。何爽只好放棄溝通,以犧牲定金的方式放棄了那次合作。
雖然是農家的孩子,何爽不願為了照顧果農,而傷了消費者的心。歸根結底,一旦壞了口碑,損害的是故鄉果農們長久的利益。
幾年來,何爽堅持自己抽檢每一車選來倉庫的水果,發現質量不好的貨,就讓人把果子處理掉。2024年年初收果量大,何爽的丈夫負責選品,沒有去現場盯工人選果,帶回來的很多石榴成熟度不夠,表皮發青。何爽在抽檢時,當場就發了火,“發出去傷了客戶怎麼辦?想過後果嗎?”
一連串的質問讓丈夫啞口無言,只得顫顫巍巍地回答“那就虧錢賣掉”。最後,這批果子以二級果的標準,虧本一萬元讓利給了消費者。
事後,丈夫感到心疼,何爽語重心長地安慰他:“咱做的是長期生意,不看這一兩萬的事。”
因為骨子裡的較真,何爽吸引了一群與她有著同樣性格特質的夥伴。隊伍慢慢擴張到3個人,再到了現在的16人核心團隊。除此之外,還有200多名負責打包、發貨的當地留守婦女。對何爽來說,她們不僅是事業上並肩的夥伴,還親密如家人。
平日,何爽和員工們一起住在倉庫附近,每天一起吃、睡,一起打包。忙起來時,大家連飯也顧不得吃,負責做飯的阿姨每天做好了飯,一碗碗擺在桌上用保溫板蓋起來,等著誰有空了就來吃上兩口。
很多人把這份工作當成自己的事業,打包、裝箱、發貨,每一步都一絲不苟。
2020年之前,何爽還沒有建倉,租來的倉庫沒有雨棚,有天裝箱準備發貨時,突然下起了瓢潑大雨,裝著水果的紙箱還散在地上。司機慢騰騰地去篷布,再慢騰騰地蓋上,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女工們看不下去,一個接著一個跳進雨裡,拉蓬布、搬箱子,將淋溼的貨物搬回倉庫重新裝箱。大雨把每個人打得溼透,水珠順著她們的髮絲滾落到臉頰上,落到身體裡,浸滿了雨水的衣服像膏藥般緊貼在皮膚上。
搶救雨中的水果,大家忙活了兩個小時,沒有人落跑。

 | 何爽在倉庫和員工一起打包水果

對於四川雅安的冉可七來說,組建一支滿是女性的隊伍純屬偶然——是女工們選擇了這個繁瑣而枯燥的崗位。
大學畢業後,冉可七回到家鄉,在2020年走上了抖音電商帶貨的道路,銷售家鄉的水果農特產。她組建起的隊伍近200人,90%的工作人員都是留守在鄉鎮上的家庭婦女。
每天早上,冉可七會召集全體成員開會,先是覆盤總結昨天的工作,再是安排新一天的工作。開會時,冉可七會反覆為員工講解水果裝箱的流程。該選怎樣的果子、如何裝箱、如何打包,不同的果子有不同的標準。
採摘來的果子通常會由流水線上的機器篩選一遍,將果子按照不同的重量區分成若干份,之後再由工人進行打包和裝箱。但機器畢竟無法精確到細枝末節。在出售一些禮盒裝的果子時,冉可七希望每個由機器選出來的果子,能由人工再檢查一遍,剔除掉一些品相不好的次果,選出精美的果子裝箱。
冉可七時常向員工們強調,“如果不知道怎麼選,你們就把這箱水果當成你要送給親人朋友的禮物。” 但她發現,同樣的囑咐,女工們會細心地對果子精挑細選,粗枝大葉的男工則鮮少將冉可七的話放在心上。一些青面太大或是表皮有瑕疵、賣相不佳的果子經由他們的手,也進了禮盒包裝箱。當冉可七指出問題時,他們不以為意:“一個口子有什麼大不了,掐掉吃了不就完了嗎?”久而久之,耐心有限的男工便主動離開了這個崗位。
創業至今,冉可七深知,許多事成敗與否,恰恰由不起眼的細節決定。
早期,冉可七和丈夫都缺乏電商經驗,直播間裡只有幾個人,每天只能賣出去幾單,發貨用的紙箱也是有什麼用什麼。隨著單量上升,包裝也必須變得更具備專業性。於是,兩人買來市面上的電商包裝研究,學著別人的樣子,買來市面上帶有紙隔板、發泡網和泡沫託的成品包裝。
裝果的過程中,冉可七和丈夫產生了意見分歧。丈夫認為,只需要紙板和發泡網即可,用不著增加泡沫託的成本。冉可七告誡丈夫,這樣裝不行,運輸途中會出問題。丈夫不信,裝上紙板和發泡網就發了出去。結果消費者收到貨,發現一箱果子全在路上給磕碰壞了,於是拍了照發到評價區,還給打了個差評。
同樣的道理,“裂了一個小口的果子,拿在手裡看是沒問題,但在箱子裡如果碰著了,‘傷口’一個傳染一個,整箱就都壞了。”冉可七解釋道。後來,她們乾脆給每個品類的水果,量身制定了專用的包裝。比如車釐子,之前使用市面上的包裝,異味很大,而冉可七定製了專用的EPP泡沫箱,無毒無味。原本用純紙箱包裝的李子,也改成了保護效能更強的珍珠棉。
 | 冉可七將蘋果放入定製包裝箱
自開播以來,冉可七逢播必上榜。她知道,每一筆銷量的產生,依靠的都是消費者日積月累的信賴。憑藉著對每個環節的認真、負責,這些返鄉女性們迎來了一個又一個豐收。

被改變的鄉村

被這些女性們一點點改變的,還有她們置身的鄉村環境。
在電商興起前,果農們處於被動地位。中間商來收水果,如果市場行情不好,就會用低價來收走好果子。由於資訊不流通,在以前,很多來不及出售的、知名度不高的精美果子,只能爛在地裡。
如今透過三農主播們在電商渠道的辛勤拓荒,很多偏遠地區的水果也走入民眾視野,有了知名度。抖音電商釋出的《2024豐收節抖音電商助農資料報告》顯示,過去12個月,抖音電商累計銷售農特產品71億單,平均每天有1740萬單農特產包裹銷往全國各地,持續帶動優質農特產品“出村進城”。平臺全年農貨商家數量同比增長63%,三農創作者數量同比增長52%,越來越多的農貨商家和達人透過抖音電商連線到更廣泛的消費者。
2024年9月11日,在抖音舉辦的豐收嘉年華活動現場,冉可七、何爽和曾慶歡作為助農主播出席活動,在現場開啟直播,幫助農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在此之前,曾慶歡就聽說過何爽“石榴姐”的名頭。活動當天,兩人的直播展位並排挨著。曾慶歡邀請何爽來自己的直播間講解石榴。穿上彝族的服飾的何爽,再次捧起石榴坐回鏡頭前,二人一起為粉絲講解會理石榴的妙處。
自從退居至幕後的供應鏈工作,又生了女兒後,何爽一直無暇打理自己的直播賬號。這次的助農直播,又讓她找回了熟悉的感覺。現在供應鏈端的業務逐漸穩定下來,何爽又燃起了拾回賬號運營的心思。每多一扇直播的視窗,家鄉的水果農產品就能飛得再更遠一些。
在冉可七的故鄉,來收果子的人多了,一些供不應求的果子還能以更高的價格賣出去。冉可七印象最深的,是自己每次去往果農的地裡,會有一些上了年紀的農婦顫顫巍巍地拉著她的手,硬要拉她去家裡吃飯,以表達感激之情。
 | 並肩直播的何爽與曾慶歡
和潮水般的訂單一齊飛進大山的,還有生活新的盼頭。
帶動了自家果子銷量和村裡農產品銷量後,隨著事業規模逐漸擴大,何爽開始帶動起村裡的就業。先是大學畢業的妹妹,被她帶著回家創業,後來,還吸納了不少在外地打拼的初、高中同學。
創業多年,曾經精緻的空姐妝容離何爽很遠了,她每天穿一件寬鬆的便衣,就往地裡和倉庫裡鑽。說起這些年,何爽說,打拼早已不只為了自己,還承載著團隊每個人、背後每個家庭安居樂業的責任。
過去幾年,每到秋天,有位阿姨都會給何爽送自家種的瓜果蔬菜。因為何爽提供的工作崗位,這位阿姨擺脫了負債,還能掙到孩子上大學的學費和生活費。去年,她的兒子順利畢業。有記者來採訪何爽的團隊,阿姨對著記者們表達了一連串對何爽的感激。
透過打包農產品,許多留守婦女掙到了人生的第一筆收入。在很多鄉村,每月6、7千的工資,比一些男人在外打工的收入還高。依靠這筆錢,許多留守婦女讓家庭擺脫了緊巴巴的狀態,也在家庭內部,為自己掙得地位。
冉可七的表妹,就是一位在電商浪潮中,靠勞動改變了處境的女性。生育孩子後,她表妹在家當了很長一段時間全職主婦,一門心思只撲在孩子身上。偶爾,她和冉可七抱怨時,也總是一副萎靡不振的疲憊模樣。
加入團隊後,表妹對這份離家近又來之不易的工作,傾注了十足的熱情。她主動承擔起了倉庫的區域規劃任務, 每天忙得熱火朝天,在倉庫內四處檢視,雖一步沒有離開過倉庫,步數卻達到了3萬步。
在她的努力下,一條動線被設計出來,倉庫內原本混亂堆放的貨物有了清晰的取放地點。經過她的管理,員工們打包的速度也變得更加高效,倉庫一改從前的雜亂,變得井井有條。
如今,冉可七表妹已從一名負責打包貨品的普通員工,成長為小組長。組員們都佩服她的能力,常向她討教怎樣才能提高打包效率。跳出家庭,收穫更多人的認可,冉可七發現如今的表妹整個人都自信了起來,連說話聲也變得洪亮,不再有氣無力。
曾慶歡的培訓班是個公益活動。不僅不賺錢,甚至還倒貼錢。最初招收第一批學員時,曾慶歡和表哥自掏腰包租了民房,給“學校”裝空調和熱水器,投入了20多萬。為了籌備教學任務,曾慶歡連賬號影片都顧不上拍,賬號停更了一個月,還掉了5萬粉絲。
好在培訓班很快便引起了地方政府的重視,給予了扶持。湖南省婦聯還特意組建了一個“鄉村巾幗主播團”,多次邀請曾慶歡前往分享。截止2024年8月,她累計培訓了26期,有2316人參與學習。學員們累計銷售農產品1.3億元,直接受益農民超過30000人。
圖 | 學員們跟著曾慶歡學習影片拍攝
面朝黃土背朝天,鄉村創業的路無疑是艱苦的。一路走來,曾慶歡不是沒有遇到更好的機會,也曾有人向她丟擲橄欖枝,請她去杭州做利潤更高的美妝品類直播電商。但童年留守鄉村,曾慶歡從小就希望家鄉能夠變得富裕起來。如今,踏著電商的路,希望湧了進來。2022年,曾慶歡輾轉在各個城市打工的父親也回到了村裡,幫她打理事務,不需要再背井離鄉。
奶奶知道了曾慶歡的事後 ,還特意請人買了臺智慧手機,天天看她的影片。曾慶歡問奶奶:“看到我有這麼多粉絲,上過電視,你有什麼感受?”奶奶說:“我腦袋裡有很多想法,但我說不出來,就覺得我孫女是最棒的。”
無論外部環境如何變化,回鄉的女性們認準了一個死理:既然從農村的土地裡生長出來,就應該紮根在這裡。她們相信,未來樹根還會繼續生長,延伸到更深、更廣闊的地方。那些原本貧瘠的土地,都會因此再現出生機。
– END-

撰文|肖思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