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開始於一場公開的私密聊天。
那是春節小長假過後的一個週二下午,週刊選題會過後,同事們幾周沒見、坐在一起遲遲不散,聊起過年在家的種種。母女關係成為關鍵詞反覆出現,大家開始各自分享和媽媽們的故事。
關於媽媽,我和媽媽,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可說又不能說、不可說的東西?
母女關係,這個最基本、最自然的關係,又彷彿是最複雜、最艱難的關係。它就像一個人的人格密碼,直接影響和形塑著我們的心理機制和情感模式,決定著我們跟其他人的關係、我們跟自己的關係。意識深處,總有一張或清晰或模糊的,媽媽的面孔。我們總是會一次次來到她的面前,向她提問:我,為什麼會是今天這個樣子。
就這樣,我們決定讓這場私密的聊天繼續,走訪更多的媽媽、女兒,向她們提問:對於母親來說,母愛是一種天性嗎?為什麼我們能夠跟女性朋友或者其他女性長輩深入交談的話題,面對自己的母親,卻難以啟齒?為什麼我們永遠活在母親的要求與期待中,哪怕自己已經成為另一個女孩的母親?為什麼我們總是希望擺脫母親經歷的人生,以為自己可以有不一樣的選擇和活法?
同時,我們也面向讀者發出了徵稿,想要搭建一個小小的樹洞,收藏更多隱秘的心聲:
也許,你已經擁有一個已經成熟且聰慧的女兒,或者你就是那個女兒。你會如何描述自己的母親?
成為母親後,你是否重新審視過“母性”“母職”,“母性”天然意味著無私嗎?母親和女兒之間能夠達成真正的相互理解嗎?相處之間,始終擁有超越母女關係的女性情誼嗎?你是否會,又是怎樣地與母親/女兒談論愛情、性,以及同屬於不同時代女性的困境?你們之間是否會出現一般女性朋友間暗湧的較量嗎?
長大以後,你在無意間扮演過母親的母親嗎?日益老去,你會不自覺地成為女兒的女兒嗎?在你們母女的相處之中,是否有時為彼此間的依戀自豪,有時又會相互嫌棄甚至想要逃離呢?
最後,這些採訪、對談、聲音,匯聚成了你面前的這本《中國式母女》,它發端於《三聯生活週刊》關於“母女關係”的一期封面故事,在“譯文紀實”的編輯手中成為更豐富也更生動的一本小書。我們期待著,在今天,公共性的媒體寫作可以帶領我們去往更開闊也更真實的生活現場。
文|曾焱
這本書開始於一場公開的私密聊天。
那是春節小長假過後的一個週二下午,週刊選題會過後,同事們幾周沒見、坐在一起遲遲不散,聊起過年在家的種種。母女關係成為關鍵詞反覆出現,大家開始各自分享和媽媽們的故事。
關於媽媽,我和媽媽,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可說又不能說、不可說的東西?
母女關係,這個最基本、最自然的關係,又彷彿是最複雜、最艱難的關係。它就像一個人的人格密碼,直接影響和形塑著我們的心理機制和情感模式,決定著我們跟其他人的關係、我們跟自己的關係。意識深處,總有一張或清晰或模糊的,媽媽的面孔。我們總是會一次次來到她的面前,向她提問:我,為什麼會是今天這個樣子。
就這樣,我們決定讓這場私密的聊天繼續,走訪更多的媽媽、女兒,向她們提問:對於母親來說,母愛是一種天性嗎?為什麼我們能夠跟女性朋友或者其他女性長輩深入交談的話題,面對自己的母親,卻難以啟齒?為什麼我們永遠活在母親的要求與期待中,哪怕自己已經成為另一個女孩的母親?為什麼我們總是希望擺脫母親經歷的人生,以為自己可以有不一樣的選擇和活法?
同時,我們也面向讀者發出了徵稿,想要搭建一個小小的樹洞,收藏更多隱秘的心聲:
也許,你已經擁有一個已經成熟且聰慧的女兒,或者你就是那個女兒。你會如何描述自己的母親?
成為母親後,你是否重新審視過“母性”“母職”,“母性”天然意味著無私嗎?母親和女兒之間能夠達成真正的相互理解嗎?相處之間,始終擁有超越母女關係的女性情誼嗎?你是否會,又是怎樣地與母親/女兒談論愛情、性,以及同屬於不同時代女性的困境?你們之間是否會出現一般女性朋友間暗湧的較量嗎?
長大以後,你在無意間扮演過母親的母親嗎?日益老去,你會不自覺地成為女兒的女兒嗎?在你們母女的相處之中,是否有時為彼此間的依戀自豪,有時又會相互嫌棄甚至想要逃離呢?
最後,這些採訪、對談、聲音,匯聚成了你面前的這本《中國式母女》,它發端於《三聯生活週刊》關於“母女關係”的一期封面故事,在“譯文紀實”的編輯手中成為更豐富也更生動的一本小書。我們期待著,在今天,公共性的媒體寫作可以帶領我們去往更開闊也更真實的生活現場。

文|曾焱
記得是2024年初,在文化報道部的一次選題會上,我們幾個同事聊起一本女性題材的小說,不知怎麼話題一轉,大家開始談論各自和媽媽相處的方式。
我年長她們許多,我的同齡人裡,母女之間溝通不太好的比較多見,因為媽媽們通常是四五十年代生人,女兒們長在七八十年代,中間相隔的這二三十年,正是中國社會鉅變的時期,母女兩代人在婚戀觀、工作選擇和生活方式上幾乎有著根本性分野,由此產生代際衝突並不意外。但這些年輕同事都是80年代中至90年代中出生的一代,她們的媽媽則普遍是八十年代考入大學、接受過各種新浪潮的60後,我以為她們母女之間應該平等親密,沒想到竟也有各樣的隔膜與困擾。
母愛是不是一種天性?母職是不是被賦予?我們渴望親密關係,為什麼母親那種全力以赴的愛卻令人想要逃避?我們願意和女性長輩談論女性主義這類話題,為什麼面對自己的母親,卻往往覺得難以啟齒,甚至迴避對方深度交流的意願?身為女兒,為什麼抗拒成為像媽媽一樣的人?……大家從個人生活聊到心理分析、社會調查,意識到母女關係其實並非一個私域的家庭或情感話題,而是一個公共議題,背後觸及到女性身份、女性處境、社會觀念、社會政治結構,等等。
這次漫無邊際的聊天,直接啟發我們做了一期封面專題:《母女關係》。讀者現在看到的這本書,主要內容也取自這組封面文章。
這裡面可以讀到我們同事深入採寫的母女故事。這些故事發生在不同年齡階段、不同職業、不同地域的母女之間,真切、細膩,且勇敢、坦誠。

楊荔鈉的“女性三部曲”之一、電影《春潮》劇照
導演楊荔鈉在十年間拍過三部劇情片,都是講述身為母親的女性的故事。現實中,她有年老的母親,未成年的女兒,兼為母與女的雙重角色。同事的這篇採訪給我留下的極深印象,是楊荔鈉在末尾談及自己的改變。女兒出國上學遠離了她,母親從老家搬來與她同住,兩種物理距離上的變化,讓她從固有的身份視角中抽離了一部分。當年齡增長,母親老去,母女關係已經不再是最核心的命題,取而代之的是衰老和死亡。在母女世界,她不再努力思考付出、失落、勝負等曾經糾結自己的答案,她會想,“如果脫離母女關係,是不是作為獨立個體的兩個女性反而可以更好地相處”?就像她和身邊一些年長的女性那樣,建立一種忘年的女性友誼,生活被彼此照亮,豐富 ,哪怕只是在某些時刻。

讀博時帶孩子的“80後”學者安許心
同樣是女兒的視角,“80後”學者安許心口述了一個比“我”更開闊的故事。她在村鎮長大,是“小鎮的女兒”。學習社會學後,她決定將自己熟悉的農村女性群體作為田野調查的物件,因為她想要用一種不同的目光去回看曾經生長的環境,也回看媽媽,以及和媽媽過著同樣生活的女性——她們都是“小鎮的母親”。安許心說,她希望更多像她這樣的小鎮女兒能夠回過身去,記錄自己的媽媽和她那一代人的生活,她們的遭遇,她們面對的問題,以及,“我們能夠為她們做些什麼”。
那麼,如果身為母親呢?以色列社會學家奧娜·多納特(Orna Donath)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你後悔成為母親嗎?從2008年到2013年,她對23名後悔成為母親的女性進行了長期的跟蹤採訪,從“後悔”這個角度,邀請人們重新認識“母親”的身份——如果我們嘗試理解女性情感的多樣性,那麼我們在母愛裡的複雜感受就不再難以解釋;如果能夠重新審視那些塑造著“母性”的社會觀念,我們會發現,母性不應該是一個被放上神壇的神話,它在本質上是一種人際關係,並且是最複雜的關係之一。

封面插圖 / Jessie Lin
母女關係這個話題不是一期雜誌就能談完的,你手中這本書的內容也遠比我的介紹豐富、複雜、可讀、可討論。在做這期報道的過程中,我還有一個不甚清晰的感受,即在對母女關係的觀察角度、講述方式和研究上,西方和東亞、和中國,似乎有一些文化差異。西方的研究者更多關注這一關係裡存在的疏離、對抗、性別競爭潛意識等,東亞的研究者則較多討論共生關係、掌控欲、語言暴力、父親角色在家庭結構中的缺失或失語……但真的存在一種東亞式母女關係或者中國式母女關係嗎?至少現在還難以簡單做出這樣的界定,或許可以作為下一本書繼續討論的問題。但有一點是確切的,那就是,無論西方社會還是東亞社會,都已經確切意識到母女關係作為公共議題的價值。


《中國式母女》
肖楚舟,《三聯生活週刊》主筆,2016年起為週刊撰稿,2022年成為週刊文化記者。
孫若茜,《三聯生活週刊》記者,在週刊多年從事以文學領域為主的文化報道。
段弄玉,《三聯生活週刊》記者,關注心理、教育和年輕人的生活方式。
卡生,《三聯生活週刊》記者。
孫雅蘭,《三聯生活週刊》記者,長期從事文化領域的報道。
陳璐,《三聯生活週刊》主任記者,關注藝術與文化,也在寫作中靠近自己與母親的關係。
特約作者:卡佐卡 陳彤 梧桐 安許心 巫昂 李文欣 馬曉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