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後悔成為母親

圖片: 黃仔 | 撰稿: 雨山 | 責編: 海芋
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商務合作敬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在成為母親這件事上,我們經常會聽到「不生孩子你以後會後悔」的勸告,卻很少聽女性說做了媽媽之後後悔了
這是因為成為母親是一個絕對不會讓人後悔的選擇,還是因為一個「後悔的母親」不符合好媽媽的標準,女性只能將苦楚掩埋心底?
今天是母親節,除了像往常一樣感恩媽媽們的付出,更希望「母親」這個身份可以走下神壇,女性那些隱秘、難以言說的真實感受可以被看見和理解。
「成為媽媽,我後悔了」
「如果能回到過去,我絕對不會要孩子。」
「對我來說生孩子就是個錯誤。」
「當我回首過往,這一切值得三十年的痛苦嗎?絕對不值得。」
「我受不了當個母親,受不了這個角色。」
「我不認為我適合當媽媽。」
這些「大逆不道」的話來自《成為母親的選擇》這本書。作者奧娜·多納特是以色列的社會學家,她進行了一項「後悔當媽媽」的社會調查,長期跟蹤採訪23位以色列女性,探究她們在母親身份中複雜又衝突的情感。
▲圖片來源:豆瓣
書中的受訪者都在努力扮演「好媽媽」的形象,她們愛自己的孩子,也希望滿足周圍環境對母親的期待。不過,她們同時還有難以說出口的暗黑秘密,那就是:後悔成為母親。
《人物》也曾發起相關征集,收到1019份回覆,其中427名女性回答如果早知如此,她們不會選擇成為母親。
有人說自己孕後持續抑鬱,深夜坐在窗臺想著怎樣不跳下去;有人產生過把孩子丟下樓再跳樓的念頭;有人的後悔從孩子吮吸第一口奶開始,鑽心的疼終生難忘……
這些採訪中,也有不少女性認為成為母親給了自己獨一無二的生命體驗。在回答後悔做媽媽的人中,有人厭惡過自己的孩子,但也有很多人非常愛自己的孩子。作為母親對孩子的情感並非單一的愛和恨,而這種情感的複雜性正是一直以來被忽視的。
▲圖片來源:參考資料[2]
社會傳統觀念仍然覺得當媽媽是女性的天職。這種觀念源於生理,女性有可以孕育生命的身體構造;另一種想法則是從情感角度出發,認為女性天生就喜歡嬰兒,有想要照顧嬰兒的慾望。
母親身份被置於神聖地位,人們預設一個母親就是要無私地愛孩子。於是,那些不想生孩子的女性,和成為母親但是充滿抱怨、絕望和後悔的女性,都被批評為自私、無情、享樂主義、不稱職、不合格……
但是,許多例子證明著,後者也是母親的常態。奧娜·多納特在書中寫道:「後悔成為母親,並不意味著不愛自己的孩子,或沒有承擔作為母親的責任,而是對母親身份的去神聖化,重新開始思考,讓我們得以正視母職的真相。」
為什麼媽媽們會後悔?
用《成為母親的選擇》裡受訪者的話來說:「你問我為什麼?我現在告訴你,因為我的人生當中從未有一個輕鬆的日子。」
去追尋母親們感到後悔的真相,我們才能真正得知成為母親意味著什麼。
  •  身體變化
人們只知新生命降臨的喜悅,卻不知女性身體可能經歷「生育後遺症」。
最常見的就是盆底肌損傷帶來的壓力性尿失禁、排便失禁、盆腔臟器脫垂等問題。隨便跑跳一下,打個噴嚏,大笑幾聲,尿液就會不受控制地流下。
產後腹直肌分離讓媽媽們看起來依舊「大腹便便」,長期下去會導致骨盆前傾,影響體態和行動。產後女性還容易出現恥骨聯合痛,嚴重時走不了路,連翻身都困難。
▲圖片來源:wikipedia
還有產後妊娠紋、乳腺炎、痔瘡、脫髮、性慾缺失、產後抑鬱……許多媽媽付出了努力,積極治療和運動,但是身體卻無法恢復到從前。
  • 育兒負擔
帶孩子不是照顧電子寵物和小貓小狗,它是一個更加瑣碎和混亂的過程。意味著媽媽要重複地做很多小事,會失去完整的睡眠,間隔幾小時被吵醒。要隨時應對孩子的哭鬧和需求,會一直擔心孩子的安全和健康。
有媽媽提到母乳餵養讓她痛苦,乳頭因此皸裂,飲食也必須為孩子做出調整。
還有一些媽媽提到孩子的教育問題,她們不知道該如何教養出一個好孩子。育兒上的失落和無力讓她們感到後悔。
  • 失去自由
「我現在沒時間再寫作、雕刻和繪畫了;沒法參加朋友聚會,連去看一場電影都是奢望;再也不能來一場想走就走的旅行。」
自由是媽媽們提到最多的詞之一。有了孩子之後,她們的時間、精力、身體、頭腦和靈魂,全都不得不用在育兒上,因此感到疲憊不堪,沒有多餘的力氣再去做從前自己喜歡的事。
以前辛苦構建的工作和生活模式突然崩塌,變成了一切圍繞孩子打轉,這種落差讓人難以接受。
▲圖片來源:《82年生的金智英》
  • 自我被母親身份掩埋
很多媽媽提到,自從有了孩子,自己的身份就變成了某某某的媽媽,而自己的名字、獨立人格被母親的身份抹去。
社會對母親身份的看重,讓一個女性成為母親後就只能以母親身份生活。她們不能再做不像母親的事,不能談論和參與與孩子無關的事,她們真實的想法也無人關心。
▲圖片來源:《82年生的金智英》
  • 被迫成為母親
一些女性的生育是被迫的。這些媽媽受到家庭和環境的壓力,為了滿足長輩心願,不得不融入主流生下孩子。
美國女性主義哲學家戴安娜·蒂金斯·邁耶斯(Diana Tietjens Meyers)說:「這是因為我們的想象力受到限制。社會文化的灌輸,使女性將成為母親視為唯一可想的人生劇本,這樣的想法滲透到女性的意識中,擠掉其他所有可能的方案。這樣『純粹』單一的想象使你只能做出唯一的選擇。」
  • 喪偶式育兒
在感到後悔的媽媽中,80%的人認為父親在育兒上是缺位的。
在推崇男子氣概的社會里,男性認為在外打拼、頂天立地才是男人該做的,育兒是女人的責任。他們心安理得地把繁瑣的帶娃工作甩給女性,偶爾陪伴一下孩子,就能被當作合格的好父親。
父親不分擔育兒工作,也不給予母親理解和關懷,會加劇女性產後的痛苦,讓女性懷疑生育的意義。
▲圖片來源:《82年生的金智英》
總而言之,在當下的社會環境裡,成為媽媽可能意味著要面臨密集母職和母職角色衝突
密集母職指的是社會視母親為孩子最理想的照料者,認為媽媽應該以培養孩子為唯一目標,以至於可以放棄自己的發展。
母職角色衝突指的是照顧者和生產者之間的衝突,做了媽媽很可能要放棄其他身份,放棄自己的事業和理想。
這些衝突很可能導致母職倦怠,指長期高壓狀態下,母親會經歷情感耗竭、冷漠、內疚和自我否定。
研究發現高水平的育兒壓力,與高水平的情感耗竭、情感疏離以及低水平的個人成就有關,這些變化又與高水平的抑鬱相關。60%~80%的女性在孕期和產後出現抑鬱情緒,接近20%發展為臨床抑鬱症。
研究也發現了緩解的辦法。家庭給媽媽們提供情感支援,認可她們的社會角色,減少矛盾和摩擦,可以顯著減輕她們的壓力水平。
▲圖片來源:《82年生的金智英》
這個母親節,允許她「自私」
除了育兒本身的辛苦,以及家庭內部帶來的壓力,其實整個社會都共同參與了加劇母親身份痛苦的過程
社會對母親的期待一直在變化,要求越來越高最後趨近於完美。曾經的「好媽媽」像聖母一樣,神聖、純潔,為孩子無私奉獻,包容一切。
後來隨著經濟發展,城市文化興起,「辣媽」又成了受追捧的母親形象。人們不僅要求媽媽做個理想的照顧者,還要求她們自身也保持光鮮亮麗。生產後秒變魔鬼身材,彷彿沒有生過孩子一樣。
▲圖片來源:參考資料[4]
到如今,社會對母親的期待除了是一個盡職盡責的「好媽媽」,還要是叱吒職場的女強人。
對母親的要求不斷加碼,她們既要能養育出全能小孩,又要保持優雅美麗,還要做個不服輸的職場女性。但凡有一點沒有做到,周圍就會響起苛責的聲音。
沒時間照顧孩子的是「壞媽媽」,沒精力打扮和保持身材的是「黃臉婆」,不能外出工作的「全職媽媽」會被罵不獨立。
這種片面的評價體系忽視了女性的真實處境,給女性與自己母親身份相處和解的過程增加了非常多難度和痛苦。
能做到的女性當然值得誇讚,但是沒有做到,並不代表她們就不是好媽媽、不是優秀的女性。如果社會能打破母親身份的完美神話,將母親也當作普通人來看,允許她們有負面情緒,允許她們「不美」,把在家帶娃看作是和外出打拼一樣重要的工作,也可以減輕成為母親的壓力。
▲圖片來源:《82年生的金智英》
這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意識到「母親」並非天生的,女性對孩子的情感豐富且多種多樣。
有女性想成為母親,也有女性不想成為母親,有女性不喜歡小孩,有女性喜歡和孩子相處但不想自己當媽媽……每位女性都有自己獨特的感受和想法,無法一概而論。
扔掉「母親」兩個字包含的標籤,才能讓母親真正自由。
你現在是一名母親嗎?你是否也曾在某個瞬間,後悔過當媽媽?
如果你沒有成為母親,也可以分享自己媽媽的經歷,和想對媽媽說的話。期待大家在評論區暢所欲言!
早安,我愛這個世界。
參考文獻
[1] 奧娜·多納特. 成為母親的選擇[M].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 人物. 那些後悔成為母親的人[EB/OL]. (2020-11-20)[2025-05-11]. https://zhuanlan.zhihu.com/p/302377165.
[3] 申超. 擴大的不平等:母職懲罰的演變(1989—2015)[J]. 社會, 2020.
[4] 沈奕斐. 辣媽:個體化程序中母職與女權[J]. 南京社會科學, 2014.
[5] Astrid Lebert-Charron, Géraldine Dorard, Emilie Boujut, Jaqueline Wendland. Maternal Burnout Syndrome: Contextual and Psychological Associated Factors[J]. Front Psychol, 2018.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