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一首兒歌在網上引起了關注,叫做《媽媽別上班兒》。

(《媽媽別上班兒》詞/曲:小青島)
歌詞中引人注目的內容有“爸爸呀/你不在我身邊/只有啊/媽媽陪我玩兒”還有“媽媽別上班兒/媽媽就算上班兒/也掙不了幾個錢”。這樣的歌詞由童稚的女聲唱出來,實在叫人匪夷所思。曾經孩子們傳唱的還是“我的好媽媽/下班回到家/勞動了一天/多麼辛苦呀/媽媽媽媽快坐下/請喝一杯茶”(《我的好媽媽》),何以《媽媽別上班兒》這樣的兒歌,也開始在公眾視野中出現?

(《我的好媽媽》詞/曲:潘振聲)
兒歌既然有教化兒童的作用,《媽媽別上班兒》這樣兒歌的存在,無疑會讓諸多母親、以及那些尚未做母親的女性都感到心寒。在這首兒歌裡,作詞者借孩童之口,表述了對母親“缺席”的尖銳控訴,與之相對的則是對父親在場的降低要求。更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是,它還借孩童之口表達了對母親經濟能力的不屑和侮辱,以及讓人感到隱憂的“等我長大了,我決不讓媽媽再上班”的未來期許。
中國母親是缺席的嗎?
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2014年釋出的資料,中國女性平均每日花費234分鐘在育兒和家務勞動上,而中國男性平均每日只花費91分鐘,遠遠低於參與調查的29個國家男性的平均水平134分鐘。與之相對的是,中國男性平均每天有248分鐘花費在娛樂生活上,而女性則只有211分鐘。
那麼,是否是因為中國女性不勞動、較少勞動,才使得她們的育兒時間相對較長呢?根據《2018全球性別差距報告》,中國女性的勞動參與率近70%,在全球女性中一騎絕塵,位列榜首。與之對照,法國男性的勞動參與率也僅有62%而已。

那麼,媽媽們到底能不能掙錢?
在中國,女性平均每天要工作8.75小時,是男性的1.09倍,但從事相同或類似的工作,女性的報酬卻僅有男性的64%,這還不算上沒有薪水的勞動付出,比如做家務、育兒和照顧老人。
這樣看來,在女性相對於男性工作時間更長、同等工作下報酬更低的情況下,是不是就真的會出現“媽媽就算上班兒,也掙不了幾個錢”呢?然而,就算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女性對國家GDP的貢獻仍達到了41%,超過世界上絕大多數地區,包括北美。這個數字如此驚人,我想,任何人都不可能稱之為“掙不了幾個錢”吧。

所以,《媽媽別上班兒》到底反映了什麼樣的現實?
首先,它反映了對父親失職的平淡接受。顯然,這首兒歌強烈地表達了兒童需要關愛的心理,但父親關愛兒童的責任卻被輕而易舉地抹去了。一個不在育兒上花費時間的父親,仍然可以被視作一個好的父親,“男人對家庭的責任在於賺錢”的想象自動填補了其父職缺失的空虛。然而,這種想象不僅對兩性關係是不公的,還常常是錯誤的。如上文所述,中國女性在經濟上的地位與貢獻已經是一個事實,在許多家庭中,父親不再佔據家庭經濟支柱的地位,母親的經濟能力能夠與之並駕齊驅甚至更勝一籌;而父親承擔的育兒責任卻仍然遠不及母親。

插畫| Thoka Maer
其次,它反映了對“完美母親”的錯誤想象和苛刻要求。它想象的錯誤在於,認為“媽媽上班兒”是一件無關緊要的事。這不但與我國男女平等的國策背道而馳(中華人民共和國男女在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平等的權利。——《憲法》第48條第1款),以一種道德審判的方式要求女性為了承擔育兒責任而放棄其經濟自主權,還是不切實際的——許多的中國家庭在失去母親經濟來源的情況下可能都根本難以順利進行育兒活動。這其實是罔顧母親透過經濟活動對家庭所承擔的重要責任,而要求她們進行一種僅僅以育兒及家務勞動為表現形式的極大犧牲——即一個母親假如不能放棄她社會生活中的其它方面,將自己的時間以最直接的方式投入到育兒活動中,她就是一個失職的母親。

這種對父職和母職的雙重標準,使得我們的社會中流行著這樣一種思潮:一個60分的父親就是一個優秀的父親,而一個90分的母親還是一個失職的母親。而且,當它輕描淡寫地提及“媽媽掙不了幾個錢”時,更是無視了男女收入不平等背後的結構性原因。中國女性的平均收入不如中國男性固然是一個事實,但遠不能作為女性相較於男性天然地更不適合參與經濟活動的證據。女性的收入相對於男性較低,有歷史的、社會的多方面的原因;一個最明顯的證據就是近一個世紀來隨著社會各個領域對女性的不斷開啟,女性得以走出家庭、進入社會,女性的收入也取得了顯著的上升。
《美國社會學期刊》上的一篇文章《找工作:母職懲罰真的存在嗎?(Getting a Job: Is There a Motherhood Penalty?)》曾透過實驗考查了職場女性因為母親角色而遭受的求職、工作評價、薪資、晉升方面等機會的負面影響。母職懲罰(Motherhood Penalty)是一個社會學上的術語,與之對照的是父職獎賞(Fatherhood Bonus)。相關的研究顯示,當男性成為了父親,人們會想當然地假設他更有責任感、更穩定、更值得信賴,因此其職業生活也會受到正面影響。而與之相反的是,當女性成為了母親,人們會假定她是沒有職業追求的、會為了家庭犧牲事業的、不務正業的,因此她的社會評價、薪資和升職機會都會受到負面影響。

《媽媽不上班兒》雖然只是一首兒歌,但它背後所表露的話語體系是很恐怖的。它和社會上所有鼓吹女性要恪守母職、放棄經濟權利的言論一樣,都無視了那些讓女性在經濟上顯得弱勢的真正原因——透過將性別不平等的後果怪罪在其最大的受害人頭上,透過偏見、風言風語、有時候是歧視性的政策、有時候是看似甜蜜的兒歌,試圖規勸女性據於母職,從而使女性在經濟上變得更加弱勢,再以此作為女性應該回歸家庭的證據。
而實際上,這套充滿歧視的話語體系不是才是真正的罪魁禍首嗎?這首兒歌裡傳達的希望女性退出社會經濟生活、進入家庭履行母職的的願望,和它所代表的雙重標準與偏見,都在試圖擠壓女性的生存空間。而當女性的社會生存空間縮小,“媽媽掙不了幾個錢”將會進一步地被佐證,於是受害者就這樣被塑造成了一個有“原罪”的人。

如今,許多女人都早已發現了母職懲罰的陷阱。不僅僅是中國女性,在性別不平等十分嚴重的東亞地區——比如韓國、日本——為了規避這種懲罰,許多女人都作出了“不成為母親因而就不必履行母職”的選擇。這種不選擇,是一種普遍的、無聲的、而且正在擴張的反抗。

插畫| Thoka Maer
如何讓女性願意選擇母職呢?顯然,讓一個小女孩甜美地唱“媽媽別上班兒”是不會有用的。陷阱需要被填平,雙重標準需要被糾正,母職需要得到正確的評價,母親應該脫離苛刻的批評,也逃離那些看似善意實質上卻是要求犧牲的“讚美”。只有當女人能夠自由地工作、在經濟上獨立、從職業生活和母親身份中得到的尊重一樣多時,那些紛紛選擇了逃離母職的女人,才有可能重新去思考母親身份對自身的意義。
希望每一箇中國女性在選擇成為母親時,能夠成為快樂而有尊嚴的母親。而這就需要我們將來的社會是一個孩子們會以她們的母親外出勞動為榮的社會,而不是一個母親再也不上班的社會。媽媽們,加油上班吧!

文| 章兌兌
編輯| 李合子
98年生的女權主義者,相信話語即力量。歡迎關注個人微信公號“章兌兌”▼

支援這篇文章?來給作者打賞吧~

回聲計劃
屬於女人的時代之聲
ID:huishengproject
留言功能暫未開通。如果有特別想和我說的話或者聯絡需求,請在公號主頁下方的留言框直接傳送訊息。
聯絡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