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三聯生活週刊」原創內容

這是一條留言徵集。精選留言將於近期集中展示。迫不及待想留言者,可直接看文末留言要求。

與母親的關係是社交媒體上的長青話題。
去年我們做了《母女關係》封面,導言開頭,作者提到她母親經常講這一段故事:在聽醫生說自己生了個女兒時,她母親一下子就哭了。母親說這不是因為重男輕女,而是一想到她的孩子,將來還要經歷她剛剛承受過的生產的劇痛,心裡就很難受。
很長一段時間裡,作者都覺得母親這句話有點矯情,直到自己躺在產房裡生下了一個兒子,她忽然又想起了這番話,她想,她的孩子總算不會受這份罪了。那一瞬間,作者突然理解到,母親曾反覆講述這個故事,並不是作為母親在傳達人生經驗,而是作為女性,在向同為女性的女兒分享一段微妙的人生經歷。

實際上,即便沒有為人父母,在成年之後,我們也常常會經歷這樣的瞬間,媽媽不只是媽媽,她也是從一個小女孩漸漸長大,步入婚姻,養育孩子,擁有很多的身份和經歷,和我們面臨過相似的困境和迷茫。
在討論這個話題的時候,有一位同事說,有一年她和媽媽去參加長輩的葬禮。有人跟她媽媽打招呼,”xx家的孩子來啦!”xx是同事的外婆,同時這句話也讓同事非常震驚,她好像突然意識到,原來媽媽不只是她的媽媽。
另一位同事分享了一件小事。有親戚常常調侃她,說她剛出生時,長得醜醜的,以至於當她被抱到媽媽身邊時,她媽媽看了她一眼,就別開了眼。很長時間裡,她對這件事耿耿於懷,覺得媽媽怎麼不愛自己。但長大後的某天,她再次聽到這個故事,卻突然不再生氣,甚至很心疼媽媽,因為她已經擁有一個全新的視角,她意識到,那時的媽媽也不過是一個20多歲的年輕人,而一個小生命正在無可避免地改變她的生活——她的逃避多麼正常。

走過母親曾經走過的路,帶來的也不一定是理解,當我們的認知漸漸超過了母親,新的變化也悄然發生了。正如讀者@希諾的困惑,小時候心目中“非常完美,漂亮、善良、溫柔、堅強又愛我”的母親,逐漸變成了自己不願意聊天,甚至無法理解的人。母親的光環是何時消失的?我們又是否會在某一時刻釋懷了那些“不完美”的來處?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