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標一下新榜,及時瞭解關於新媒體的一切
今天是5月的第二個星期天,母親節。
“大家都說媽媽是萬能的,但為什麼現在我什麼都做不到。”
難以入眠的夜裡,想到女兒在手機的另一端病懨懨地躺著,“小嬋姨”在筆記中敲下這段話。
她看著聊天頁面裡對女兒的碎碎念,突然想起三十年前同樣手足無措的母親:
“要是我的媽媽還在就好了,那我就能學著她的樣子為我女兒做些什麼。”

在母親節前夕,據新紅資料預估,小紅書近200萬網友圍觀了這位母親“小心翼翼”的愛。評論區擠滿不同年齡段的女性留言:“原來媽媽也會想媽媽。”
當女兒成為母親,當母親變回女兒,控制與逃離、依賴與對抗的矛盾便深植於每段關係中。
恰因這種複雜的身份纏繞,母女關係成為各領域內容創作的永恆議題。
新榜旗下抖音資料工具新抖顯示,近兩年來,抖音站內“母女日常”話題下內容創作已有314.51億播放量,近85萬人釋出相關創作。

在過去,“東亞式母女關係”的標籤下充斥著代際創傷、控制慾和無從溝通的遺憾。
今年以來,關於母女關係的敘事正在從激烈衝突轉向治癒共鳴,一些網際網路母女博主正在用創作重構母女關係的定義。
那麼,新型“網際網路母女”長什麼樣?近些年,東亞式母女關係的表現形態有了哪些變化的?作為社交媒體上的高頻詞,人們究竟在透過母女關係探討些什麼?
那些讓人上頭的"網際網路母女”,
都長什麼樣?

新一代母女博主雖背景各異,卻不約而同地構建出理想化的母女敘事氛圍:
一個任何情況下都不會掃興翻臉的媽,撫養出了的個性獨立、身心健康的女兒。

按照母女的相處模式,新榜編輯部將這類內容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共生型,“媽寶女”和“女寶媽”的雙向奔赴。
以“沒事吃點飯”為例。
2023年年底,她釋出了一則主題為母女交換飲食的短影片。女兒用三角飯糰和一瓶冷藏果汁,換來媽媽親手做的飯糰和熱乎乎的湯麵。
費勁地撥開塑膠包裝,連咬三口都還沒嚐到菜和肉,媽媽非但沒有因這簡陋的一餐而生氣,眼裡還翻湧出心疼。

其實飯糰就是便利店最常見的那種。這些營養勉強算得上均衡的速食碳水塊,在很多個上班高峰期會被打工族一搶而空。
就像習慣了把苦當飯吃的現代人,只有在別人安慰自己時才會感到委屈。看到這些工業生產線上的標準早餐,在裹滿母愛的烹飪中遭遇降維打擊,網友們不免心生想媽媽的念頭。
截至目前,這條影片在小紅書已有20.6萬次點贊。其中高贊評論稱:“阿姨看起來像是被流放了”“媽媽不懂什麼交換挑戰,只是想讓你吃好的”。
此後,“沒事吃點飯”開始了以母女交換飲食為主題的欄目化輸出。
懷著對女兒的信任,哪怕從鍋裡撈出一縷頭髮,母親依然保持著淡定和優雅。

隨著女兒不斷用玉米蛋撻、香皂蛋糕、酸嘢等時髦吃食投餵母親,網友才發現,能把這些稀奇食物蒐羅起來和媽媽一起試吃,是女兒表達愛的另一種方式。
若說“沒事吃點飯”是在整蠱+美食的輕量化影片中呈現母女的相互依賴和信任,那麼“小嬋姨”的圖文日記,則揭開了傳統母親的B面心聲。
開頭那段細膩文字,就出自“小嬋姨”之手。
去年6月,“小嬋姨”記錄了自己迎接女兒的心情:包括從等待女兒歸家的忐忑,還有離別時強忍的失落。

細碎的生活日常中,可以窺見出一個東亞傳統母親被“為母則剛”所掩藏的情感需求、被忽視的失落一面。

儘管賬號真實性存疑,網友猜測是女兒代筆。但透過她的圖文,能看到她同時身為女兒和母親,對這份親密關係更深入的理解。
或許這本就是女兒和母親的身份在同一靈魂中共同思考、創作的成果。
第二類是解綁型,母女倆“倒反天罡”,將關係處成了閨蜜或室友。
影片中,女兒韓舒淇與金髮酷媽胡永平看起來沒什麼年齡差,相處時也不講規矩和章法:
媽媽會偶爾下廚,一通“跳神做法”式的廚藝展示後,給女兒擺上一桌愛心空氣大餐;
女兒也不遑多讓,領證結婚這件“人生大事”,還是因為評論區網友說漏了嘴才告訴媽媽的。
二人抖音賬號的暱稱更是言簡意賅、直奔主題,就叫“塑膠母女”。

鏡頭之外,胡永平在接受《三聯生活週刊》時自稱“自私的母親”,曾為了尋求機會,孤身前往大城市,把4歲的女兒交給姥姥姥爺撫養,在女兒的成長道路上消失了11年。
她們的關係是老闆與員工、同住一屋簷下的室友,最親密時也僅稱對方為好朋友。
東亞母親對女兒的情感態度,總是會陷入無邊界付出、過度控制和索取的惡性因果中。
而“塑膠母女”透過掙脫母職束縛、建構互懟式平等對話的方式,解構了傳統的“養育-報恩”垂直關係。
這種“最熟悉的陌生人”相處模式,讓全網近200萬網友追更上頭。
就母女關係類賬號的流量規模來看,目前百萬粉絲量級的博主仍在少數,創作題材以美食等生活日常為主,這也意味著該仍有發展突破空間,或可成為家庭親子向內容的新藍海。

從爭議到和解,
我們究竟在期待怎樣的母女關係?

去年8月,博主“香菜愛吃豬蹄”用一條吃飯時被母親連扇巴掌的影片震動全網。
鏡頭中叫喊著“拍影片給誰看”“還不如幫家裡多幹活”的媽、無事一身輕的哥、消失的爸,共同建構出東亞原生家庭在網際網路上的極端化樣態。

這條充滿窒息感的影片以838萬播放量衝上B站熱榜,滾動的彈幕擠滿了心疼和共情之下的控訴。短短一週,博主抖音漲粉17萬。

然而流量泡沫很快破滅。當網友發現暴力橋段是編排的劇本後,網友紛紛收回“同情票”,賬號迅速沉寂。
這場鬧劇像一面鏡子,照見了過去幾年網際網路母女敘事的畸形生態:
極端衝突、情感綁架、犧牲敘事,曾是流量世界的“通關密碼”。
它的速朽同時也在印證,極端化的衝突敘事漸漸失效,當代受眾渴望更真實的代際對話。

從暴力衝突到母女共生,這種轉變絕非對現實創傷的粉飾。恰恰相反,新型內容的出現,意味著創作者開始嘗試解題而非控訴。
侯玉珍在《因為我是女性》一書中剖析了多種會造成不良養育模式的母親形象,包括不放手的“共生的母親”、害怕被拋棄的“消失的母親”、控制慾強的“自戀型母親”、忽視女兒需求的“無回應的母親”等。
每一對母女博主都不是完美無瑕的。這些“問題形象”仍在新型母女們的影片中若隱若現。
當“小嬋姨”用女兒衣服上的越拉越松的線頭比喻控制慾強的母親,當“塑膠母女”用職場思維重新構建母女感情,她們提供的不是標準答案,而是關係和緩的可能路徑。

可怕的不是這些不良養育模式本身,而是在一段惡性關係中掙扎的人,不願直面彼此的意見和需求。
新榜旗下新紅、新抖資料顯示,關注母女類賬號的使用者主要集中在北上廣深杭等一線城市,其中18-24歲女性佔大多數。
這些身處身份轉換期的年輕女孩,好似站在懸浮舞臺上的娜拉們,正面臨職場競爭、婚育壓力與傳統家庭觀念的撕扯。

在這些受眾中,有人這樣評價“小嬋姨”和她的女兒:
“幸福家庭的愛和包容就像巧克力,普通人吃了沒事,我這種狗舔一口就死了”。

母女關係如此危險、卻又吸引人靠近,正是因為網友從新型母女敘事中,看到了走進、至少走近母女關係的入口。
有人透過網際網路媽媽上老年大學被“請家長”,消融掉母親的部分威壓;有人在母親銳評女兒收納習慣的影片中,找到了兩代人求同存異的方法;有人在媽媽幫腔反懟親戚的故事裡,發現代際和解的可行方法。

商業行為也印證著母女創作從爭議走向和解的大趨勢。
新紅資料顯示,過去一年,“小嬋姨”釋出了23條商業筆記;在180天的資料統計週期內,“沒事吃點飯”合作的品牌數達29個。

更耐人尋味的是,智慧家電品牌開始投放“女兒反向照顧媽媽的一天”,外賣平臺將廣告植入“母女互換飲食”的日常。
這種商業選擇的背後,或許隱藏著更深層的文化轉向。
當創作者用多元化內容消解母親以犧牲換來的神聖,人們對母女關係的定義不再死板,兩個女性得以在映象迷宮中找到合適而平整的鏡子,互為參照,彼此成全。
在“那不勒斯四部曲”的尾聲,作者埃萊娜·費蘭特借角色之口,為母女之間相互纏繞的命運作出論斷,“一個不愛母親的女性,是迷失的女性”。
祝所有母親都能在這個角色中治癒當年的自己,尋找自己對母女關係的獨家定義。
作者 | 哪吒
編輯 | 松露




關於新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