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k5fuwa
娃自打上了託班後,時不時會帶點新鮮病毒回家。
那叫一個五花八門。
前兩週娃又病了,等他好了,我倒了。
我本以為只是小流感呢——
誰知道越咳越猛,咳到兩眼血紅。
幾天睡不好覺了,甚至還發起了低燒。
到社群醫院也查不出個所以然,查血和胸片都正常,開的藥也沒作用,不知道是啥神秘病毒。
等今天到大醫院的發熱門診一瞧,才知道——
誒,居然是又陽了

醫院回來後什麼都不敢碰,生怕把老人孩子又毒倒,索性打包行李出了門。
先住幾天酒店…吧。
自我隔離一下。
我這十幾天連吃了四五種藥都毫無效果,吃了新冠特效藥,喝了點醫院自制的止咳溶液,味道很噁心,效果很顯著。
這會好多了。
今天爬起來看了眼賬戶,腦子一嗡,又是熟悉的高開低走。
這樣的劇本已經重複若干天了。
成交量和人氣都在變差


又回到了無語時刻。
二
前幾天有人問我一個事——
夏夏,好久沒寫基金了,給個方向唄?

haha,我已經不買主動基金了。
去年6月時我有說過——對主動基挺失望,主要是猜不透基金經理在想啥。
好容易“自以為”研究明白了基金經理的風格和路數,以為拿著就沒事。
結果很多人又“變心”了。
業績讓人大跌眼鏡。
像張翼飛這樣水準一直線上的,太稀少了…
我不能拿真金白銀反覆的去試錯,與其費心揣摩,倒不如迴避乾脆不買了…
當時我就說——
未來會趁行情好時,慢慢出掉主動基金。
那到現在為止我已經賣了不少了。
注意,不是說不買基金。
我目前手上的基金,已經以ETF指數基金為主了,主要是寬基指數。
舉個例子,比如現在我手上有不少中證2000ETF。
買它們呢,主要是為了對沖股票的風險——我有大量的收息股,很多都是大公司。
那ETF可以買點中小風格的。
這樣大小風格切換時,波動沒那麼劇烈。
買ETF最大好處是簡單省事,不用一個個研究公司,也不用去揣摩基金經理想法。
明確自己想要的風格,找對應的ETF就行。
想買頭部的幾百個公司就選買滬深300/A500;想買點百億市值的中小票可以選中證2000;想科技性強一點就選科創50…
簡潔好上手。
哪怕有幾百個類似名稱的ETF,也不用太頭疼,它們跟蹤的都是同一個指數。
業績大差不差。
所以行情急升時買ETF是最好的,因為能快速上車。
吃到上漲的好處。
同一個理由——
如果市場風格有了變化、行情快速冷卻了、或者你想法有變化了。
也很容易調整手上的ETF。
最近漲漲跌跌跌跌不休,我有手上這幾個ETF做平衡器,感觀上也沒那麼噁心了。
三
今年有個新情況是——
很多基金公司在降費用。
許多ETF的管理費、託管費都在猛降。
ETF本來費用就很便宜,那這一降完,就更划算了。
舉個例子:
滬深300ETF華夏(510330)以前的管理費是每年0.5%,現在降到了0.15%。
降了70%
它的託管費以前每年0.1%,現在降到了0.05%。
降了50%
也就是說——
比如你手上拿著10萬塊錢的這個ETF,以前一年要給基金公司600塊錢,現在給200塊錢。
只有原來的三分之一了。
真真實實省了不少。
基金公司主要的收入來源就是管理費,很多人對這筆錢無知無覺,是因為基金公司給你展示的每日收益已經是扣費後的,而不是另外再單收一筆費用,所以沒有痛感。
不單是它,我今天粗略統計了一下,有300多個基金今年都降了費用。
大多數是各種ETF。
降幅各不一致吧,但感性覺得,“管理費0.15%+託管費0.1%”已經成了新時尚。
很多新產品,乾脆就直接按這個費率來發行了。
比如A500ETF(512050),它就是0.15%+0.1%的組合。
大夥都在朝這個方向卷~
希望基金公司多做點這樣的事,多研究標準化的產品,少點雲山霧罩的包裝和吹噓。
把貨架子整理好,把手上的貨介紹得清清楚楚的。
實打實的透明競爭。
做到讓基民們買得明白,賣得簡單。
這挺好。
關鍵詞
基金公司
基金經理
管理費
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