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天三夜淨化身心之旅

這回去北京一共待了一星期。
這一星期的前一半,我跟往常一樣,住酒店,一天叫兩三個外賣,主要是買點水果,解決某一頓飯,或者隨便買點雜物。不像以前,我現在點東西很剋制,基本上外賣和水果都能全部消耗完。從來沒覺得這有什麼問題,好像只要出門,就該這麼過。
直到那位給我做香椿面的朋友,熱情讓我去她家住。我上一次住她家還是十五年前,那時主要原因是差錢,而且朋友住的地方很時髦,崇文門的單身公寓,是我夢寐以求的地方。十五年過去了,朋友換了好幾個地方,現在住的地方是一處老居民樓的兩室一廳。
吃過香椿面後,我對這處房子有一點非常滿意,她家書挺多的,看起來很值得浪費時間。再說消費降級階段,能省則省,我欣然同意。
後來想想,真是莽撞了,這不是一次簡單的入住,這是毫無準備哐當一下闖入他人的生活方式。
正式入住她家那天,中午跟人一起喝咖啡談事,原本打算簡單吃點,但因為對方談的事有點過於沉重,我沒敢點個三明治狼吞虎嚥大嚼特嚼。等下午兩點多坐在朋友家裡,餓得前胸貼後背,二話不說,點了一份華威肉餅外賣。
據朋友介紹,這家華威肉餅非常知名,很值得一試。我這人有點南方人的做作,吃飯最好是有肉有菜,那才叫頓飯。那天點了一份蔬菜,一份肉餅,還有一份小米粥,按照北方人說法,溜縫兒用的。
外賣速度很快,沒幾分鐘吃上了。這些食物讓我想起當年北漂時候,經常在樓下包子鋪隨便買個麻醬餅,芝麻餅對付一餐。那時沒錢做作,還不講究有菜有肉。那時還沒有興起外賣,似乎每天都要出門閒逛。買完餅,可以一路逛過整個三里屯。一邊嚼著手裡厚實大塊的餅,一邊用腳步丈量京城所有距離,有錢的話,會去舊書攤或者地壇書市淘幾本書。
那時我和京城緊密連線。
直到朋友問我,你中午吃了啥?我回答,點了個外賣。她大驚說:我家不準點外賣你不知道嗎?
知道她生活方式異於常人,但不知道這麼具體,而且不準點外賣只是她家規裡最好實行的一項。
北京菜有點兒鹹,吃完肉餅後我到處找水喝,發現地上只有三瓶大桶礦泉水,但絲毫沒有跡象顯示,這水應該從哪出來?朋友對此嗤之以鼻說,你看看你這被消費主義規訓的大腦,明明可以用很簡單的方式獲取水。
她指的是你把水桶放下來倒水就行,這樣同時還能起到一個鍛鍊身體的作用。幸好40歲的我還沒得上腱鞘炎或者肩周炎這種病,身體機能還算完備,舉水桶倒水並不在話下。在她家住了兩天,那桶水消耗掉半桶後,朋友又教我一個辦法,水桶放在茶几上,這時倒水不再只是肱二頭肌的力量,而是全身肌肉力量的綜合應用。
妙啊,我怎麼沒想到這種生活中舉鐵的方式?
當然,她家也沒有垃圾袋這種東西,一切資源能消耗則消耗,能迴圈則迴圈。比如她家廚房用來盛廚餘垃圾的是我用剩的外賣盒,衛生間裡的垃圾袋,是我買麵包的一個紙袋。朋友對我點外賣感到痛心疾首,彷彿有一種破壞了她修行的遺憾。
只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慾,人就製造出這麼多沒必要的外賣包裝,還浪費另一個勞動力,無恥,貪婪,毫無必要。
從這頓華威肉餅後,我沒再點過任何外賣。那幾天裡,我像十幾年前一樣,在她家樓下尋找著包子鋪或者饅頭店。只是有時候確實不如25歲時那麼勤快,拐幾個彎沒找到,算了我不吃總可以吧。
朋友問我找到沒有?我說沒有,懶得找。
她翻了個白眼:你看,你對社群毫不關心,住在這裡卻缺乏對真實生活的瞭解和熱愛,這種生活是很可怕的。
我認為她說的很對,但凡北京那幾天柳絮能稍微少飄一點,我不至於幹這麼混蛋的事,一定要把整個潘家園遛得乾乾淨淨,遛出生活的美妙和驚喜。
不過第二天買水果的時候,又犯了點錯誤。
首先我不是個愛吃水果的人,但生活要是沒有水果,總覺得缺了點什麼,沒滋沒味。路過地鐵口的水果攤,有乒乓球大的葡萄,葡萄大的藍莓,啊,果然,真實生活比網上的圖片更美妙。我忍不住買了半斤藍莓,一串葡萄,幾個橘子。這要是小陳在,五分鐘能解決的事。我們普通人基本能吃兩天左右。
我問朋友,你要點什麼?
沒想到她告訴我:不吃外面的水果。
這咋就又不參與真實生活了?
原來朋友對反季水果深惡痛絕,認為這些東西完全違背倫理道德,是人類為了滿足自己無底線的貪慾,做出的倒反天罡的無恥行為。
她還反對那些遠道而來的水果,她認為我們最好只消費當地當季水果。那些坐飛機來的水果,你知道它們為了保鮮新增多少東西?
我啞口無言,不過葡萄挺好吃的,還是一個個吃起來。
買都買了,總不能浪費吧?
朋友痛斥心扉說,你啊,你就是沒讀過阿倫特。
我想了想:你怎麼知道我沒讀過阿倫特?
上一次發生這種對話,是好幾年前我跟另一個朋友說,還好我們不是買愛馬仕的人。她微微一笑說:你怎麼知道我沒有?
不過低頭查了下手機,我確實沒讀過,還把阿倫特和安蘭德搞錯了。
我恨自己那種無知的模樣,回來立刻大翻阿倫特系列。雖然序沒讀完就會睡著,但依然看到了阿倫特的精髓,所謂平庸之惡,是不思考,不判斷,盲目服從權威犯下的罪惡。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往深了查一查,我查完目瞪口呆,天吶,在街邊買一串反季節葡萄,竟然陷入了平庸之惡的一環。
因為你只想著要吃,卻沒有想到這會給環境帶來什麼樣的危害。
朋友的說法是,“隨時隨地想要啥就要得到啥,無論自己是否真的需要,條件是否真的合適,其他人是否可以滿足。“
我聽完非常羞愧,因為其中一天很想吃西瓜,在陽光猛烈略顯燥熱的京城,出門徒步一圈後,非常想吃西瓜。四月沒有西瓜,只有反季西瓜。當時沒想那麼多,只覺得西瓜甘甜的味道很解渴,這是我一年之中為數不多想吃西瓜的時刻。結果就變成了平庸之惡。
貪婪的人類與無休無止的慾望,這個世界還會好嗎?
從朋友家結束幾天的借住生涯後,不知道為什麼,想起來很多年前在印度度過的禪修歲月。在那裡生活非常不便,沒有網路沒有訊號,一天只供應最基礎的三餐。你會發了瘋一樣懷念外面的世界,好不容易出來後,又覺得這種生活值得咀嚼之處頗多。
臨走前,朋友問我:下回還來住嗎?
可能她看出來我塵緣未了,想幫我做進一步淨化工作。
我覺得很好,下次還來。禪修讓我得到最低限度的滿足,北京四天三夜,讓我初步學會如何負責任地生活。
我的新書《生女有所歸》已上線
成為母親,曾經是一個必選項,現在成為一個選擇題。
本書採取雙女主模式,兩個性格迥異、關係親密的年輕知識女性,在上海這樣的國際大都市生活,面對生孩子這件事上,走上了兩條完全不同的道路。
毛利,作家,電視劇《小夫妻》原著作者,2023年微博年度突破作家,代表作《生女有所歸《全職爸爸》《結婚練習生》(點選作品名即可閱讀)
點選購買我的⬇️
關注👇
點上方進主頁-右上角“…”-關注


新浪微博 |@毛利 
小紅書|和毛利午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