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大膽預言,機器人將在五年內超越頂尖外科醫生

美聯社
全球科技領袖、特斯拉與SpaceX創始人埃隆·馬斯克近日在社交平臺X(原Twitter)丟擲驚人預測:機器人外科醫生將在五年內超越人類頂尖外科醫師。他以旗下腦機介面公司Neuralink的實踐為例,強調機器人技術已突破人類生理極限,成為高精度手術的未來方向。
馬斯克在27日的發文中指出,當前人類外科醫生因“無法達到手術所需的速度與精準度”,已無法滿足Neuralink腦機介面電極植入手術的要求。該手術需在毫米級腦組織中精準操作,而機器人憑藉亞毫米級定位能力與毫秒級響應速度,可顯著降低手術創傷與風險。這一技術突破不僅印證了機器人手術的可行性,更引發醫學界對“人機協作”模式的深度思考。
馬斯克的論斷並非空穴來風。就在數日前,全球醫療器械巨頭美敦力(Medtronic)公佈其Hugo機器人輔助手術(RAS)系統最新臨床資料:在137例泌尿外科手術(涵蓋前列腺、腎臟、膀胱等部位)中,系統成功率達98.5%,遠超85%的初期目標。其中僅2例需轉為傳統手術,分別因裝置故障與患者複雜病情所致。 
這一資料與人類外科醫生的平均水平對比鮮明。據《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統計,同類手術中,人類醫生併發症發生率約為5%-10%,而Hugo系統透過三維成像、力反饋與AI路徑規劃,將誤差率壓縮至0.5%以下。 
馬斯克的激進預測並非孤例。微軟聯合創始人比爾·蓋茨此前亦公開表示,AI與機器人技術將重塑醫療資源分配格局。他指出,全球醫生缺口已超1500萬,而AI系統可透過即時分析醫學影像、生成治療方案,甚至模擬手術路徑,緩解這一危機。 
蓋茨更進一步提出,未來AI醫療工具將透過雲端部署,使偏遠地區醫院獲得與頂級醫學中心同等的診斷能力。例如,非洲鄉村診所可透過AR眼鏡與AI助手協作完成複雜手術,而無需依賴外派專家。 
儘管技術前景廣闊,但機器人手術仍面臨倫理爭議。批評者擔憂,過度依賴AI可能削弱醫生臨床判斷力,而裝置故障或演算法偏見或導致不可逆後果。對此,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已出臺新規,要求所有手術機器人必須透過“人類醫生-AI雙冗餘驗證”,確保系統故障時仍可由人工接管。 
不過,多數專家認為,人機協作將是主流趨勢。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機器人手術中心主任指出:“未來外科醫生將轉型為‘系統指揮官’,專注於術前規劃與術後決策,而機器人則承擔重複性、高風險操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