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鉛筆道作者 | 華泰詩
在科技與資本的碰撞中,哈爾濱思哲睿智慧醫療裝置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思哲睿”)的IPO故事如同一場充滿悖論的商業實驗:三年營收總和不足200萬元,卻以83.6億元估值叩擊科創板大門,核心產品尚未大規模商業化,卻已吸引深創投、瑞恆紅土等資本巨擘重金押注。
這家成立於2013年的手術機器人企業,用一份“虧損3.7億元”的成績單,詮釋科技賽道“燒錢換未來”的生存法則——2020年至2022年,其年營收在66萬元至5.94萬元間徘徊,甚至不及一線城市一套普通住宅的年租金,但同期估值卻如火箭般從30億元飆升至83億元。
這不禁讓人追問:究竟是資本過度包裝了科技泡沫,還是中國手術機器人產業真的需要一場“估值先行”的豪賭?
–01 –
思哲睿的創始人杜志江教授,1991年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之後保送本校機器人研究所讀研,就一直埋首於手術機器人的研發。
2008年,時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機器人研究所副所長的杜志江教授,帶領團隊投身國家863計劃重點專案“腹腔微創手術機器人系統研究”。
在實驗室的日夜裡,這群科研人員攻克了機械臂精密控制、主從遙操作等核心技術,卻始終無法釋懷一個問題:如何讓科研成果真正造福患者?
轉機出現在2013年。當他們的科研成果透過科技部驗收時,杜志江望著滿牆的專利證書,突然意識到——是時候讓這些技術走出實驗室了。
同年9月,他聯合七位哈工大同事共同出資500萬元創立了思哲睿。杜志江甚至為此暫別執教二十餘年的講臺,與團隊成員簽署離崗創業協議。
團隊從實驗室轉戰創業戰場,面臨的不僅是技術轉化的挑戰,更是從零開始的商業化探索。
但創業之路充滿荊棘。截至 2022 年,公司累計虧損超 3.7 億元,核心產品康多 SR1000 雖於 2022 年 6 月獲批三類醫療器械註冊證,卻因商業化初期裝機量有限,收入寥寥。
轉機出現在資本層面,深創投、張江創投等機構的加持讓其估值從 30 億元躍升至 83 億元。
–02 –
思哲睿的主要產品為腔鏡手術機器人,代表型號為“康多機器人®SR1000”,該產品於2022年6月獲得國家第三類醫療器械註冊證,適用於泌尿外科的上尿路手術操作。

此外,其還佈局了經尿道柔性手術機器人、脊柱內鏡手術機器人等五條產品線,覆蓋泌尿外科、婦科、普外科等多個科室。
技術層面,其產品透過多自由度機械臂、三維視覺系統等核心技術,輔助醫生實現更精準的微創手術操作,並宣稱在消除手部震顫、提升醫生舒適度方面具備優。
值得一提的是,針對腎部分切除術和前列腺癌根治術兩項的臨床試驗結果顯示,其產品康多機器人在主要有效性重點手術成功率方面達到100%。
在客戶方面,思哲睿的目標使用者主要為三甲醫院及二級以上醫療機構。
值得關注的是,其核心產品康多機器人 SR1000 以 538 萬元的中標價進入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價格僅為進口競品的三分之一,開啟基層醫療市場的突破口。
–03 –
思哲睿在產品方面的優勢包括以下方面。
1、其明星產品康多機器人ⓇSR2000憑藉 “多模態醫學影像導航 + 開放式多屏控制檯” 的創新設計,成為國內唯一一款同時獲得德國紅點設計大獎及美國IDEA工業設計獎的腔鏡手術機器人。同時也透過全球首例 5G 遠端手術實驗、三地三控制檯跨海遠端手術等突破性實踐,重新定義了手術機器人的臨床價值。
2、在商業化程序中,思哲睿已實現全國近 50 家三甲醫院的臨床佈局,包括北京協和醫院、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等頂尖醫療機構,累計完成近 4000 例手術,單日最高服務量突破 30 臺,市場佔有率躍居國產第一(19.3%)。
3、在近十年的研發長跑中,他們啃下了腔鏡手術機器人的 “硬骨頭”:獨創開放式控制檯設計,將醫生視覺疲勞降低 50%;同時,其已累計突破 400 項專利壁壘,核心部件國產化率超 85%,單臺裝置成本僅為進口競品的三分之一,為基層醫療資源下沉提供了關鍵支撐。
4、在國際化征程上,思哲睿於 2024 年底與印尼醫療器械巨頭 PT.Sinergi Medika Utama 達成戰略合作,計劃 2025 年起交付最新型四臂腔鏡機器人,預計首年在印尼實現 4000 萬元銷售收入。這一突破意味著國產手術機器人首次進入東南亞最大市場,同時也帶來了更多可能性。
在手術機器人領域的競爭對手可分為國際巨頭與國內廠商兩類,具體來說:
國際巨頭達芬奇手術機器人佔據全球市場主導地位。截至2021年,其在中國市場裝機量已達219臺,累計完成手術超1600萬例,2021年全球銷售收入達32億元,且形成“裝置+耗材+服務”的穩定盈利模式。
國內競爭對手則包括微創機器人(圖邁)、威高機器人(妙手S)以及精鋒醫療等知名公司。
從財務角度來看,思哲睿確實與頭部企業有差距。其在2020年-2022年的營業收入分別為66.31萬元、103.89萬元和5.94萬元,對應淨利潤分別為-3228.89萬元、-6663.26萬元和-2.7億元,經營現金流淨額分別為-1049.36萬元、-9027.05萬元和-1.87億元。
手術機器人行業全球範圍內已形成以達芬奇為核心的巨頭格局,但新興企業透過技術創新和差異化策略仍有機會。
–04 –
全球手術機器人市場在2017-2021年期間,從44.5億美元增長至109.1億美元,複合年增長率達25.2%。同期,中國手術機器人市場規模從8.8億元增至41.9億元,CAGR高達47.6%。
從市場階段看,整體仍處於藍海擴張期(尤其亞太地區),但腔鏡、骨科等成熟細分領域已進入紅海競爭。根據行業資料,2024 年中國手術機器人市場規模突破 200 億元,其中腔鏡手術機器人佔據 60% 以上份額,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同時,行業繁榮背後暗藏多重痛點。首先是高昂的成本壁壘:進口裝置如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單臺售價超 3000 萬元,配套耗材年維護費用超百萬元,導致基層醫院滲透率不足 5%。核心零部件(如減速器、伺服電機)仍依賴進口,研發投入佔比普遍超營收 80%,多數企業處於虧損狀態。
其次是臨床轉化與支付機制的滯後:手術機器人醫保定價僅在部分省份落地,技術服務費缺乏統一標準,疊加醫療反腐背景下的裝置採購謹慎,導致裝機量增長與營收增速嚴重脫節。
此外,人才短缺與技術壁壘並存,行業高階複合型人才缺口達 30 萬,國產企業需突破 2000 餘項國際專利限制。
未來五年,手術機器人行業將延續 “技術突破 – 政策支援 – 需求釋放” 的增長邏輯。國產企業透過差異化創新與成本優勢逐步縮小與國際巨頭差距,預計到 2030 年,中國手術機器人滲透率將從 2021 年的 0.5% 提升至 3.2%,市場空間進一步開啟。
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本文還參考36氪、財經網資本與公司、新浪財經上市公司研究院、投資時報思哲睿智慧醫療等相關內容,一併致謝。圖片源自公司官網。
鉛筆道近期推出了一款爆炸產品——媒體VIP會員,核心亮點是:以一頓午餐的價錢,聘鉛筆道為你的年度媒體顧問,1年6次專屬顧問時間,做你媒體圈的貼身朋友。詳情可以檢視連結



歡|迎|聯|系
想獲得調研,請聯絡:pencil-news
想商務合作,請聯絡:renguozhou2019
想加入創業社群,請聯絡:Pencil-news
想進行市場合作,請聯絡:Pencil-news
文章轉載,請聯絡:Pencil-news

推|薦|閱|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