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婚姻關係刺痛無數夫妻:只做酒肉情侶,拒絕親密關係? 2025-04-23 03:06 社會學了沒 最近聽到一個詞,叫“酒肉情侶”。 說的是很多夫妻或者情侶的相處模式,表面上歲月靜好,實際上卻是壓抑的平靜。 兩個人一起吃飯,如果不喜歡也不表達出來。 對方說了句什麼話,明明很委屈,卻假裝表面微笑。 一起看了一部電影,也不交流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即使吵架了,買了禮物或者吃頓好吃的哄一鬨,事情就被掩埋過去。 總之就是吃喝玩樂,嬉皮笑臉,卻不走進彼此內心,不深入交流。 這樣的感情模式,一開始看起來是融洽的,至少兩個人能玩到一起。 但是時間久了,卻會越來越孤獨。 因為我們誰也沒有在感情中成長,我們誰也沒有在關係中被“看見”。 我們的時間被那個人填滿,我們的內心卻依然荒無人煙。 當有一天,兩個人的激情褪去,開始暴露缺點的時候,問題才剛剛浮出水面。 這樣的關係不僅存在於親密關係中,也存在於朋友、親子之間。 我們不妨問問自己,在你認為應該非常親密的那個人面前: 敢不敢袒露自己內心深處的故事? 能不能訴說自己對某件事的拒絕? 敢不敢表達自己此時此刻的感受? 能不能勇敢說出自己的委屈不安? 關係是一種“照見”,在愛的光芒下,如果我們都沒有感受到被“看見”,那就只剩下在黑暗中的孤獨。 只做“酒肉情侶”,可能是一種情感禁閉 電影《心靈捕手》中,威廉是一個數學天才,看起來玩世不恭,一直做著清潔工這樣的體力工作。 但是他從小被寄養、被拋棄,甚至被侵犯的經歷,讓他很難信任任何人。 他愛上了一個女孩,那個女孩。是名校大學生,又是富家女。 她愛他的光芒,愛他的才華。 在一起酣暢淋漓的性事之後,女孩提出要威廉跟她一起去加州,去更好的學校深造。 這一個要求,瞬間激起了威廉所有的自卑。 他諷刺女孩是富家女,不懂他這個窮人的悲歡,他口口聲聲說自己不愛她,然後拂袖而去。 他們之間的關係,就是一種類似於“酒肉情侶”的關係。 兩個人可以一起吃飯,一起討論學術,甚至可以做更親密的事。 但是,一旦涉及內心層面,涉及自己的敏感區,那就是一副“閒人免進”的面孔。 威廉情緒的激動,來源於他潛意識中害怕被拋棄,害怕新環境的恐懼。 他害怕到了新的地方,女孩發現了他的缺點,或者遇到了更好的人,就不再愛他甚至拋棄他。 這種恐懼的感覺,讓他只能用逃避的方式面對。 把自己的情感禁閉起來,別人進不去,他也出不來。 他們不敢把自己滾燙的真心交給對方,因為相比於被拋棄的痛苦,他們寧願不曾擁有,寧願選擇拒絕。 這也是很多“酒肉情侶”只能“酒肉”,不能“交心”的原因。 情感禁閉是一種防禦機制,他們防禦的是“把自己展示給對方而帶來的種種後果”。 如果關係只浮於表面,不深入彼此,那就不用面對親密之後的各種不可控。 兩個人內心都是帶有防禦的,都是情感禁閉的,就相當於雙方達成了默契的協議——我們只搭夥生活,拒絕深刻的情感聯結。 我們在防禦,是因為不曾被“接住” “酒肉情侶”營造的是一種假性親密關係,我們防禦對方,我們也在保護自己。 不展示真正的自己,似乎是中國式家庭教育模式,給一代代孩子的“饋贈”。 朋友小玉就是一個乖乖女,大家給她的評價都是,她適合戀愛、結婚,誰要是娶了她就是有福氣。 她真的很“乖”,也很“善解人意”,從來不發脾氣,處處為別人著想。 但是實際上,她“乖”是一種對生命力的壓抑。 她從小生活在一個嚴苛的家庭,如果考試成績不好,爸爸就讓她站在牆角扇自己耳光,扇到爸爸滿意為止。 媽媽和爸爸吵架了,她就要充當父母的情緒垃圾桶,反過來安慰媽媽的情緒。 那她自己呢? 她所有的情緒,都是不合理的。 和同學吵架了,媽媽會告訴她“人家怎麼不欺負別人,多反思自己”。她如果心情不好了,爸爸會訓斥她“拉著臉給誰看,開心點。” 青春期的時候,她試著跟媽媽訴說自己的心事,自己暗戀一個帥氣的男孩。 媽媽不僅給她講了一堆道理,還像防賊一樣防著她戀愛,甚至用非常尖酸的話諷刺她“不要臉”“想男人”。 從小的生活環境,很少讓她覺得自己是安全的,更不會讓她覺得成為“我自己”是值得被喜歡的。 如果一個人成長過程中,發現自己“扮演”另一副模樣會生存得更容易,那麼她就會演化出“假自體”。 就是她們會扮演另一個人,會掩蓋真實的自己。 在未來的親密關係中,她們依然會演習這種模式。 表達真實的自己,害怕被嫌棄。表達真實的需求,害怕被諷刺。 親密關係本應是安全的關係,是不完美的我遇見不完美的他,我們相互療愈,我們彼此扶持。 在網上看到這麼一段話:談戀愛可不僅僅是兩個光鮮的人,站在一起說著段子笑著不聊明天,而是,兩個人傷痕累累卻緊緊抱在一起,依然期待明天。 真正的親密關係,不是表面的歲月靜好。 而是——生活依然慘淡,我們依然相信。你滿是缺點,卻無可替代。 真實的關係,坦誠的自己 我一直認為,親密關係其實是我們自己的課題。 關係就像一面鏡子,我們透過與他人之間的關係,照出自己真實的模樣。 我們在關係中戰戰兢兢,患得患失,是因為我們內心惶恐不安,敏感脆弱。 如果我們與他人的關係是“假的”,那麼我們與自己的關係,同樣出了問題。 換句話說,就是我們的“自我感知能力”功能損壞,是我們“真實自我”走丟了。 所謂自我感知能力,指的是我們對自己真實的認識,以及我們對自己情感的深刻解讀。 說白了就是,我們能不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感受,我們能不能精確描述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我們所處的環境不斷地要求我們去適應、去變通、去妥協,而我們卻時常忽略了與自己“真實自我”的接觸與深入瞭解。 這樣的狀態只是一種對自己關係的“假”的表現,而這種“假”的關係反過來又進一步加劇了我們內心的失落、困惑以及無助感。 我們只有認識了自己,瞭解了自己,我們先做那個“接住自己”的人,才能在關係中被“接住”。 真實,永遠是成本最低,最萬能的解題公式。 第一,找到真實的自己。 也許從小父母、學校給我們灌輸了太多“對的”“應該做的”,我們被選擇了太多的路。 那個真實的自己,那些真實的感受,早就與我們失去了聯結。 如果現在,我們因為這份“失聯”而孤獨,而痛苦,而無法進入關係,那麼不妨找回那個真實的自己。 可能不那麼美好,但是卻值得尋找。 你要相信,真正愛你的人不是因為你有多完美,而是你因為你就是你,真實的你。 第二,找到真實的當下。 在我們情緒,渴望被看見的時刻,不要說“沒事”“挺好的”。 更不要內心戲十足,先預演了對方嫌棄自己,對方不喜歡自己的場景。 而是要聚焦現實,把自己的真實的想法表達出來,然後去觀察真實的對方。 從最小的事情做起,比如“這家火鍋店我不太喜歡,味道不正宗”。 用一句真實,不帶有批判的話語表達自己,然後收穫對方真實的反饋。 當你不害怕自己被討厭,當你相信自己值得被喜歡,關係才真正開始。 詩歌《Romance》裡面寫道:如果再談戀愛,下次一定要坦誠對待那個當下的自己,那些真正的心情。悔恨就說悔恨,不甘願就說不甘願,嫉妒就說嫉妒。再也不要老裝作什麼也不在乎的,只會微微笑著。 真實的你,完整的你,最可愛。 真實的關係,真實的伴侶,最值得愛。 每個人都有裂痕,那是關係照進來的地方。 安利時刻 經過一個月的籌備,【2025社沒共讀會】 正式跟大家見面 了。 如果你對【2025社沒共讀會】感興趣,可以加入社沒共讀會交流群,推薦共讀主題和書目,第一時間瞭解共讀會的最新進展,參加共讀會的部分活動。 在群內,四大福利: 1、領取2023年【美好關係】主題書單和12本電子書 2、領取2024年【自在成長】主題書單和12本電子書 3、一些梁老師讀書寫作、搞錢成長閉門會名額等 4、第一時間瞭解最新進展,參加部分公益共讀活動。 加下方老梁社長的微信,即可進入共讀交流群,成長快人一步。 暗號:2025共讀 作者:妙黛 來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編輯:KK 我知道你也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