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書君 · 主播 | 週週

親愛的書友們,大家好,我是週週。
從今天起,我們將一起共讀岸見一郎的《從此刻開始幸福》。
岸見一郎是一位深受歡迎的心理學家和哲學家,多年來致力於研究阿德勒心理學,並善於用簡單而深刻的語言,將阿德勒的智慧傳遞出來。
他的作品,諸如《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曾幫助無數人走出迷茫,學會擁抱自由,更堅定地邁向幸福生活。
那麼,幸福究竟從哪裡開始呢?
如何邁出關鍵的第一步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去書中尋找答案。

幸福從喜歡自己開始
英國作家王爾德曾說:
“愛自己是終身浪漫的開始。”
喜歡自己、愛自己,這似乎應該是每個人的追求,但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卻常常與自己為敵。
在《從此刻開始幸福》一書中,岸見一郎提到一個發人深省的事實:
很多人並不喜歡自己,甚至在心理諮詢中坦言'我討厭自己'。
有些人不喜歡自己的身材,要麼嫌太胖,要麼嫌太瘦,因而經常陷入身材焦慮。
有些人不喜歡自己內向的性格,在社交場合總是感到戰戰兢兢,害怕說錯話、做錯事。
也有些人覺得自己能力不足,在學習或工作中稍有失誤,就會陷入“我不夠優秀”的自我否定當中。
為什麼會這樣呢?
岸見一郎認為,我們不喜歡自己的根本原因,並不是自己真的一無是處,而是我們早就已經決定了不喜歡自己。
我們這樣做,是為了斷絕人際交往。
這個觀點聽起來似乎有些難以置信,但岸見一郎透過我們看待他人的方式進行了解釋。
我們對他人的印象,常常帶有主觀性。
比如,某人一開始溫和有禮,我們覺得他非常體貼,但後來,我們可能轉而認為他優柔寡斷。
實際上,對方未必真的發生了改變,只是我們選擇以新的角度看待他。
而我們這樣做的真實意圖,很多時候是為了疏遠關係找的一個藉口。
同樣,當我們決定不喜歡自己時,就會放大自身缺點,忽視自身優點。
這種執念形成了惡性迴圈,讓我們看不到自身的價值。
岸見一郎認為,這種故意討厭自己的行為背後,往往隱藏著更深的恐懼,那就是害怕自己無法被他人接納。
因為害怕敞開心扉會被嘲笑,所以乾脆封閉自己;
因為擔心無法與人建立良好的關係,就索性拒絕嘗試。
結果就是,我們不僅無法接納自己,也處理不好與外界的關係,從而長期陷入自卑、痛苦當中,難以獲得幸福。
阿德勒的智慧告訴我們,學會喜歡自己,是走向幸福的第一步。
那麼,我們怎樣才能喜歡上自己呢?岸見一郎提出了兩個重要建議。
首先,我們必須懂得,生活風格是可以被調整的。
所謂生活風格,指的是我們看待自己、他人和世界的方式,以及隨之採取的行為模式。
這個風格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從這個角度來說,“不喜歡自己”並不是一種既定的命運,而是我們的選擇。
我們可能在無意識當中做出了這個決定,並任由它支配我們的生活。
而一旦我們意識到了這一點,就有了改變的可能。
比如,在面對困難時,我們可能習慣性地自我否定,覺得自己能力不足,最終只能失敗,這是我們選擇的生活風格。
如果我們想要改變,下一次再遇到類似的場景,就可以有意識地鼓勵自己,相信自己可以解決問題。
這樣,在潛移默化中,我們的生活風格就會變得更積極,也會更容易肯定自己和喜歡自己。
其次,我們可以換個角度,重新定義缺點。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許多人們認為的缺點,其實只是某種特質在特定情況下被解讀為負面。
比如,敏感可能被視為軟弱,也可能被視為善於共情;
內向可能被解讀為不合群,但也可能被解讀為心思細膩。
岸見一郎以他的親身經歷,說明了轉換視角的意義。
上小學時,他經常因為內向、敏感的性格而被嘲笑,甚至因此討厭自己。
後來有一天,他意識到,正是由於自己很敏感,共情能力強,才懂得不說傷人的話。
發現了敏感個性的寶貴之處後,他也更能欣賞自己了。
阿德勒心理學強調,我們不是被過去所決定,而是被我們賦予過去的意義所決定。
當我們相信改變是可能的,並以開放的眼光看待自己的特質時,就能逐漸擺脫自我否定,真正喜歡自己。


勇敢做自己
當我們學會了喜歡自己後,要走向真正的幸福,還需要面對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如何看待他人的評價。
老子在《道德經》提到過一個詞,叫作“寵辱若驚”。它的意思是,無論受寵還是受辱,都會讓人感到不安。
我們通常覺得,寵和辱是對立的,受寵讓人開心,受辱令人悲傷,但老子認為,這兩者從本質上來說,都是外在的東西破壞了內心的平衡。
他最推崇的狀態,是無論榮辱得失,個人都能保持內心的平靜。
阿德勒的觀點與老子的智慧不謀而合。
他認為,如果我們總是因為別人的誇獎而喜悅,因為別人的批評而失落,說明我們還不夠自信,對自我的認同還不夠。
因為,真正自信的人,能夠接納自己的真實狀態,不會讓自己的價值感建立在外界的評價上。
很多時候,我們無法真正做自己,就是因為太過重視外界的評價。
為了獲得他人的認同,我們壓抑真實的想法,改變自己的底線,但這樣做反而不利於我們得到肯定,也不利於我們自身的成長。
首先,無論我們多麼努力,都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滿意。
因為每個人的標準不同,試圖滿足所有人的期待,只會讓我們筋疲力竭。
比如經典電影《穿普拉達的女王》中,想要成為新聞記者的主角安迪,陰差陽錯進入了時尚界。
為了滿足主編和團隊的要求,安迪不斷改變自己,甚至失去了心中的夢想。
最終,安迪意識到,迎合他人的期望,無法讓自己過上想要的人生。
於是,她辭去了光鮮亮麗的工作,重新開始追求自己的夢想。
其次,靠迎合他人建立起來的關係,往往缺乏真誠。
比如,在交朋友時,如果我們為了獲得對方的好感,假意贊同自己並不認可的價值觀,這種做法可能會建立起短期的關係,但從長遠來看,這並不利於雙方互相瞭解和信任。
更為嚴重的是,如果我們習慣了迎合他人,很容易失去真正的自我。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總是說著言不由衷的話,做著違背本心的事,那就很容易忘記自己真正的渴望,也就難以感受到幸福了。
所以,對我們來說,瞭解自己,看清自己的價值,認可自己的能力,能夠幫助我們建立強大的自信心。
這樣一來,我們就不需要透過他人的認可確認自己的價值,也就能以更平靜的心態面對外界的評價,開始在人生道路中勇敢做自己。
而當我們學會勇敢做自己,就能忠於內心的渴望,邁向屬於自己的幸福旅程。


敢於被討厭,才能活得自由
透過有意識的練習,我們可以漸漸做到不在意他人的評價,但有時候,我們會在無形中受到外界的塑造。
小時候,我們可能都被貼過標籤,比如“聰明”、“聽話”、“懂事”等等,這些標籤看起來沒有什麼壞處,甚至是在誇獎我們,但實際上這卻是一種隱形的“命令”。
精神病學家萊恩將其稱之為“屬性賦予”,也就是他人對我們設定了特定的期望和定義。
這些標籤不僅會影響我們的自我認知,還會讓我們不自覺地去滿足這些期望。
岸見一郎也被這種屬性賦予困擾過。小時候,他的祖父對他說:
“你是個聰明的孩子,未來一定能考上京都大學。”
然而,上小學後,他的成績不好,有一次數學考試只得了三分。
他意識到自己無法達到祖父的期望,長期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
直到很多年後,他才明白,不必活在他人賦予的標籤下,而應該選擇自己的道路,追求真正熱愛的事物。
只不過這樣做,我們往往需要付出一些代價。
比如,父母可能希望我們過得成功和體面。
在許多父母眼中,這可能意味著穩定的工作、和諧的婚姻關係等等,但是,如果這並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生活,就必須拒絕這種“屬性賦予”。
我們可以從事自己熱愛的工作,而不是為了父母的期待,去做那些不喜歡的事情;
我們可以選擇結婚或是不結婚,只要自己能夠承擔一切的後果。
這些選擇可能會遭遇不解,可能會引來批評,甚至讓我們被疏遠,被討厭,但這正是自由的代價。
自由並不意味著沒有約束,而是在面對壓力和批評時,依舊堅持自我的勇氣。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命節奏和軌跡。
如果你敢於做自己、敢於被討厭,就會發現真正的自由和快樂來自於忠於自己,而非取悅他人。
如果有人因此不喜歡我們,那恰恰說明我們沒有被他人的期待所束縛。
因此,拋下“我必須討人喜歡”的枷鎖,接受被討厭的可能性,這不僅不是一件痛苦的事,反而是走向自由和幸福的重要一步。
好了,本節的內容我們就先講到這裡。
下一節我們將來說說,身處社會當中,我們應該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呢?
讓我們下節不見不散!
有書VIP會員
現已全面煥新升級
敬請登入有書APP,探索更多詳情
10000本電子書免費看
加入有書VIP會員
率先一步成為終身成長者
開啟人生向好的齒輪

點選“閱讀原文”檢視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