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涼山鋤地、幾十小時站票、吃剩菜剩飯:五花八門的“吃苦教育”,看完我震驚了….

從“特種兵旅行”到“研學團”,一到假期,各種帶娃出行方式吸引著家長們的眼球。其中,在家長圈中流傳已久的“吃苦夏令營”,又火爆起來。
社交媒體上,不少家長在相關機構的帖子下留言諮詢活動細節,希望讓孩子出去“鍛鍊”一下。

👆圖源小紅書截圖
有的機構更是打出“讓孩子吃苦,收穫不一樣的人生”“孩子,不吃學習的苦,就來吃生活的苦吧!”等廣告語,來吸引家長的目光。
👆圖源小紅書截圖
不過,現在的“吃苦夏令營”,不再侷限於“軍事化訓練”“徒步穿越”“野外生存”等探險類的專案,而是將目光轉向了大涼山等偏遠地區,讓孩子們在艱苦環境中體驗農耕勞作。

👆圖源小紅書@吃苦夏令營
孩子們白天背起大捆的麥秸稈,在烈日下揮鋤頭除草種地,空閒時間趴在牆根下寫作業……

👆圖源小紅書@吃苦夏令營
我驚呆了,
五花八門的“吃苦教育”
除了報名參加“吃苦夏令營”,一些家長用自己的方式踐行所謂的“吃苦教育”,不少名人也積極參與其中。
據澎湃新聞報道,主持人樂嘉曾帶著4歲的女兒在沙漠中,每日徒步約20公里,走6萬多步。走到孩子雙腿起滿紅疹和水泡,哭喊著想要休息,他卻依舊鼓勵孩子堅持走完。

👆圖源微博!澎湃新聞
前兩年有一個很火的影片:一位媽媽暑假期間帶女兒出去旅行,結果買的是幾十個小時的無座慢車,說是為了讓女兒體驗自己從前吃過的苦,還喊出了“沒有困難創造困難也要上”的口號。

👆圖源抖音截圖
還有媽媽帶著7歲女兒在車站吃剩飯剩菜,說是為了言傳身教,讓娃學會節儉。

👆圖源微博@新浪新聞
有爸爸讓不願寫作業的孩子去挑大糞,一直幹到孩子討饒才喊停,孩子一邊哭一邊寫下“幹活累,挑糞苦,還是學習好”的保證書。

👆圖源網路截圖
甚至有家長在網上發帖求助說,自己讓孩子每天坐兩個多小時的公交車上下學,如何讓孩子瞭解自己想讓他吃苦的“良苦用心”。

👆圖源知乎截圖
看到這些五花八門的“吃苦教育”,說實話,我內心是十分震驚的。
我們一邊喊著減負,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一邊又說“現在的孩子生活在蜜罐裡,沒見過風雨”,試圖讓孩子“得到生活的鍛鍊”。
如果我是孩子,可能心裡會疑惑:“我到底該快樂還是該吃苦呢?”

人造苦難
能讓孩子獲得什麼?
關於“吃苦教育”,大多數家長的初衷,是透過創造一些日常生活中不容易接觸到的“困境”和“苦難”,讓孩子體驗困難和挫折。
一方面可以增強孩子的意志力和抗挫力;另一方面讓孩子懂得“憶苦思甜”,珍惜現在生活的美好。
在這些家長看來,孩子問題的根源就是生活太安逸、沒有吃過生活的苦。
那麼,問題的關鍵就來了:人造苦難,真的能讓孩子獲得滿足感、產生蛻變嗎?
國內最出圈的“吃苦教育”真人秀《變形計》,一經播出就火遍全國。這檔節目旨在將生活條件天差地別的孩子們進行“交換”,讓富裕家庭的孩子體驗生活貧困的苦,同時讓貧困家庭的孩子短暫享受優渥的生活。

👆圖源《變形計》截圖
短暫的“變形”結束後,家庭富足的孩子的確感受到了生活貧困的“苦”,但卻並沒有因此得到成長:
“真香哥”王境澤依舊花錢如流水,致力於“讓自己開心”,憑藉節目帶來的紅利成為網紅;痴迷於整容的叛逆少女韓安冉,在參加完節目後,整容反而愈演愈烈……
相反,透過“變形記”使命運發生巨大改變的,是農村孩子李勒優和高佔喜。

👆圖源《變形計》截圖
被奶奶一人撫養長大的李勒優,接受了“城市媽媽“的收養和資助,最終考上了心儀的大學;家裡一貧如洗的高佔喜在感慨“城市真好啊”之後,下定決心好好學習改變人生,受到交換父母的資助,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湖南師範大學國防生。

👆圖源網路
真正的苦難,從來都不是主動選擇,而是無法選擇時的被迫接受。
我們無法期待單靠吃點“苦”,就能改變孩子,讓孩子“成人成才”;孩子們也很難從“人造苦難”中獲得幸福感,他們只會覺得家長在折騰自己。
因為刻意營造的逆境,並不需要孩子主動改變,只要家長不為難他們就可以了。而真正的幸福感,應該是孩子主動去獲得的。
正如作家餘華所說:
“永遠不要相信苦難是值得的,苦難就是苦難,它不會帶來成功,也不值得追求,“磨鍊意志”是因為苦難無法避開。”

比起 “吃苦”,
更重要的是什麼?
每個時代的孩子都有自己的“苦”,當今社會雖然物質條件富足了,但孩子依然要承受很多身心上的壓力。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我們要明白,比起讓孩子“吃苦”,更重要的是什麼。
一些家長想讓孩子去偏遠地區嚐嚐生活的苦澀,但實際上,無論選擇哪種生活,都有苦和樂。
日本紀錄片《熱愛農業的日本小小少年》中,6歲男孩俊介受到爺爺的影響,立志成為農業專家。為此,他需要學習枯燥的農業知識、時常在農田裡做研究,但是為了自己的理想,俊介吃再多苦也樂意。

👆完成作業後,認真向資深農民請教的俊介
我們不能只讓孩子看到物質貧乏的苦,而不知道有些快樂是金錢買不到的;我們也不能只讓孩子看到財富帶來的豐沛,卻不知道成就背後需要付出的艱辛。
我們應該讓孩子看到真實生活的不同狀態。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有所體悟、有所思考,進而有所選擇、有所行動。
在這個時代,體力上的吃苦,往往比思想和認知上的努力更簡單。
作為父母,我們對於“吃苦”的觀點,是時候與時俱進了。蜻蜓點水般參加幾天“吃苦”夏令營,簡單粗暴地讓孩子吃些體力上的苦,看似是為了鍛鍊和培養孩子,實際上,會不會只是父母的一種偷懶和逃避責任呢?
人生的幸福歸途並不單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明白,無論如何選擇人生道路,都有必須要吃的苦,也有必然收穫的甜。
關於“吃苦教育”,你怎麼看?
你有過這樣的經歷嗎?
在留言區聊聊吧~
編輯丨

菠蘿


題圖丨圖源《變形計》截圖
✍️
|作 者 招 募 & 投稿|
後臺回覆“投稿”,檢視詳情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