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內卷時代,“雞娃”是每個家庭逃不開的話題,從國內的海淀家長、順義全職太太,到美國的灣區華人媽媽,每一個都在雞娃的路上一路狂奔,但其實不同階層的家長所面臨的教育狀況並不相同,在沒有網際網路的時代,大家以為全中國所有孩子都吃一樣的苦,都過同一座獨木橋,結果費盡洪荒之力,拼到大學,才發現,各省之間,差距竟然這麼大。
文 |米粒媽
From 米粒媽頻道
微訊號:MilimaPinDao
半年前的一件事兒,最近卻火遍全網。
起因是一位博主爸爸在自己的賬號分享育兒日常:他計劃在女兒12歲之前,帶她走遍歐洲。
結果評論區一位叫“豆豆媽”的網友留言爆了


看豆豆媽這短短五六十字留言,充滿了“恨鐵不成鋼”的情緒

-你家娃都小學了,還不抓緊學習?還惦記著到處旅遊?(不可思議)
-以後考不上高中,有你後悔的!(別說我沒提醒你)
-得儘早讓孩子吃苦。(這才是正確的教育觀)
豆豆媽這段留言,像極了在家訓孩子的家長,“媽味”過重,以至於不少人帶入了,留言點贊有上萬人

但博主爸爸下場回覆後,畫風一下子變了。
這位爸爸先是回應了“孩子中高考考不上好學校怎麼辦”:女兒走國際路線,不需要中高考,初中就去英國讀私立。
又談到了“吃苦教育”:孩子不需要吃苦,家裡的錢可以花幾輩子。
最後這位博主爸爸也語重心長地勸了勸豆豆媽:你不是焦慮孩子的成績,而是焦慮不能給孩子兜底!
真·殺人誅心啊


看到這裡,有一種“北京摺疊”的感覺,兩個不同空間的人,就這麼陰差陽錯搭上了話。網際網路,讓我們如此直觀地感受到了世界的參差。
在博主爸爸的留言後面,有高達3.7萬的點贊。
評論區也湧出好多人,對豆豆媽冷嘲熱諷。

但不得不說,這些人裡,大部分都是生活中的“豆豆媽”

看“豆豆媽”的IP,理解了她為什麼這麼耿直地勸人“雞娃”。
河南,高考大省啊,孩子從上學起,一路“地獄模式”,起早貪黑,住校、補習,“奮鬥吃苦”是刻在DNA裡的。
在沒有網際網路的時代,大家以為全中國所有孩子都吃一樣的苦,都過同一座獨木橋,結果費盡洪荒之力,拼到大學,才發現,各省之間,差距竟然這麼大。
同一個宿舍,高考分數能差出一兩百分


山河四省,很多考出來的,都很難接受再回去,因為一旦回去,孩子又要重走一遍自己的老路。
當年自己熬一熬,拼一拼,行就行,不行也認了。現在,沒有最卷,只有更卷——孩子比以前多,分數線比以前高,題目比以前難,別說985、211了,能考個一本,都要集全家族之力。
豆豆媽顯然不是“走出來”的那波家長,所以在她的認知裡,“吃苦”教育仍然受用。
她眼前的世界,只有孩子作業打卡、課外補習、期末考試,因為只有盯緊每一步,讓孩子習慣吃苦、主動吃苦,才有可能在中考高考中,敲開好學校的大門,進而改變命運。

遊學、旅行、見世面……在豆豆媽看來,既花錢又無用,能給中考提分嗎?能保送上大學嗎?
藝術、體育、科技等興趣培養,在她看來,也沒有存在的必要,孩子一玩起來,心都散了,還怎麼學習?中高考又不考,浪費時間。
豆豆媽不是不重視教育,相反,她太重視了,她堅信“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但是在她的認知裡,似乎只有卷分數這一條路。
其實她未必沒有選擇,只是她不知道還可以有其它選擇。
另一頭呢,博主爸爸的IP在美國,也許暑假正帶著閨女在美國遊學。

光看那幾句回覆,我們就能腦補出這個精英家庭的精英教育,財務自由,教育自由。孩子生來不是為了“吃苦”的,三輩子都花不完的錢,可以支撐她做任何想做的事。
女兒的作業裡不會有乏味的抄寫單詞、日復一日刷計算,沒有披星戴月去上學,不需要假期報班提前學語數英。
女兒的成長有自己的節奏,彈琴畫畫,棒球高爾夫,機器人、AI……女兒在學校裡上課,更多是小組討論、專案制學習,或者走班,去選修自己感興趣的課。
可以偏科,允許不擅長,沒有升學壓力,唯一要做的,就是健康快樂,找到自己的熱愛。
至於說“家裡的錢,孩子三輩子都花不完”,大機率也是事實,甚至還保守了。

豆豆媽和博主爸爸,有一點是一致的,就是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託舉”孩子。
最近看到一些留言,說豆豆媽只是“耿直”,甚至有點“天真”,這年頭大家都在暗暗較勁,誰能這麼真誠地“勸人雞娃”?還有人說“任何時代,勤奮都不應該被嘲笑。”
沒錯,無論怎樣,豆豆媽不該被全網群嘲。
但豆豆媽,以及給豆豆媽點讚的人,也是時候醒醒了。

前面我說了,豆豆媽不是沒有選擇,也許她不知道還有其它選擇,也許她選擇了活在hard模式裡,不去爭取別的可能(某種程度上,hard模式也算是她的舒適區)。
辦公室有同事跟我講過,他們老家的親戚或者發小,有不少為了孩子不在山河四省高考,小學階段,就搬到西安、天津、海南、東北的。
當然,如果夫妻兩地分居,或者工作沒法協調,孩子跟著老人生活,也並不是最優解,但至少他們在為孩子尋求一種相對更easy的模式。
咱們中國家長普遍缺少教育規劃,鄰居家上早教,我們也上早教,朋友家學鋼琴,我們也學鋼琴,同事家上幼小銜接,我們也上幼小銜接,同學上什麼補課班,我們也報什麼補課班……雞娃18年,有15年都在隨大流。

其實教育應該是很個性化的,除了拼“努力”,還要拼機遇、拼人脈、拼選擇。
所以教育就不只是“盯孩子學習”這麼簡單了,要全盤整合手裡的資源,哪怕豆豆媽,也未必就無“牌”可出。
我一個同事,來自江蘇這樣的高考大省。以她當年在高二的成績,如果正常高考,踮踮腳也只能拼個二本。
升高三前的那個暑假,同事爸爸的一位朋友來家裡做客,提到侄子透過藝術類考試考進了中國傳媒大學。同事的父母眼前一亮,覺得機會來了。
他們翻遍了各大藝術類院校,以及有藝術專業的綜合性大學所有的資料,最後鎖定了攝影專業。
因為當時攝影專業不像美術、樂器,需要從小學習,攝影不需要童子功。於是全家迅速調整高考戰略,從高二升高三的那個暑假開始,把複習文化課的一部分時間拿來攻克攝影專業考試。最後成功被北京電影學院的攝影專業錄取了


高二還在為拼二本苦苦掙扎,這麼一招“曲線救國”,同事不僅考上了一本,而且這還是藝術類院校中的“名門”。
所以,一次巧妙的選擇,孩子未來的命運大不相同。
當然現在拼藝術也很卷,我想說的是什麼呢?無論什麼時代,都有屬於自己的機遇。
時代變了,當年“小鎮做題家”是“全村的希望”,但現在,如果只會做“小鎮做題家”,即便上了大學,以現在畢業生的就業形勢,很難再說,就一定有光明的未來

20年前,“小鎮做題家”是非常會學習的那波人,掌握考試技巧、刷題方法,不需要天賦異稟,只要肯花時間,考個大學還是容易的。

這20多年來,“小鎮做題家”們享受了時代的紅利,經濟大環境給力,大家在大城市買房、安家,進入大廠、外企,哪怕不是top大學畢業,也沒關係,這麼多年,只要不出差錯,大機率混成了中高層,或者在自己領域裡積累了非常強的人脈和經驗,混得好的甚至早就實現了財務自由。
但未來,我們還需要大量“小鎮做題家”嗎?
早在2017年,北京高考狀元熊軒昂的一番話,就道出了真相。
他說正是因為他生在北京,出生在中產階級,衣食無憂,才能在教育資源上享受得天獨厚的條件。

熊軒昂的父母都是外交官,從小他就跟著父母去過很多國家,在這種家庭氛圍中成長,一切也都是水到渠成。
父母的實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決定了孩子的彈跳高度,拼的不僅是經濟實力,還有父母的眼界和格局。
就像老一輩,喜歡吃剩菜,喜歡囤東西,其實是因為自身成長過程中,物質匱乏,生活沒有安全感。
而我們這一代,靠努力學習,成就了現在還不錯的生活條件,所以依舊相信“讀書改變命運”。
但下一代,跟我們又不一樣,他們未來要接受的機遇和挑戰,是全新的,是我們預想不到的。

所以,我們家長真的不能再用自己的“執著”去禁錮孩子的無限可能。
豆豆媽和博主爸爸,雖然同在一個時代,但經濟條件不同,生活環境不同,人生閱歷不同,教育方式自然有所不同。
以前,我經常說:雞自己的娃,讓別人說去吧!
這兩年,孩子大了,經歷的也多了,外面的世界紛繁複雜,我想說:低頭雞娃的同時,也別忘了抬頭看天。
本文作者米粒媽,美國海歸、暢銷書作者,原500強高管麻麻一枚,專注於科學育兒、親子閱讀、剁手推薦。新書《影響孩子一生的親子英文書》火熱上市!5-12歲寶媽請關注米粒媽頻道 (ID:MilimaPinDao ),0-5歲寶媽請關注米粒媽愛分享(ID:milima6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