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容納商業評論
所有卓越的企業家,都是企業戰略家。
任正非是中國企業家中少數的具有哲學智慧的戰略思想家,也是實業家中成就最高的企業家之一。
他用了38年時間,把華為從一個代理交換機的小公司發展成為一家擁有20.7萬員工,業務覆蓋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世界級科技企業。他創辦和領導的華為,是中國為數不多的走向全球的品牌、也是以自主研發技術領先世界的企業之一。
本文用“厚黑”這個詞來形容任正非,或許會引起一些爭議。但客觀上而言,“厚黑”可能是所有卓越領導者的一個共同特質。
在我看來,“厚黑”至少是一箇中性詞。它的另外一種表達叫“自在”。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說:什麼是能力?就是覺得自在,無障礙,沒有被剝奪或缺乏什麼。
卓越的政治家、企業家、藝術家,都因為在認知上“幾近於道”,因此內在上活的通透,外在的表現就是灑脫而自在。”
本文將從三個方面為您解讀任正非的“灰度”哲學與主要的十大戰略思想。
1.“厚黑”的最高境界是“灰度哲學”
2.任正非的十大戰略思想,充滿辯證法
3.領導者的任務是勝利,不是完美人設
如果您認為本文有借鑑意義,歡迎轉發與分享。
全文約:11354字 | 預計閱讀18分鐘以上 | 建議收藏
|
《厚黑學》作者李宗吾把厚黑的境界分為三重:第一重:黑如煤碳,厚如城牆。第二重:黑又亮,厚而硬。第三重:黑而無色,厚而無形。
那麼,我們怎麼理解這個最高境界“黑而無色,厚而無形”?
所謂黑而無色。從深層的意義上說,是指一個人認知極高,從而內心深沉、不露聲色,因為其能夠洞察事物的本質,從而可以運用智慧來應對人生中的任何困難和挑戰。
所謂厚而無形,表面指“臉皮要厚”,實質上指一個人內心有極高的戰略定力,能夠平和、從容面對外界的各種壓力甚至反對的聲音及危險,不被外界所幹擾、始終圍繞著自身要達到的目標,保持堅韌、冷靜,甚至有悠然自得的自在。
從“厚黑”的本質意義上看,任正非無疑已經達到上述的境界。
而這個境界,來自於他最重要的一個頂層認知,任正非把它稱之為“灰度”。
01
“厚黑”的
最高境界是“灰度哲學”
說任正非“厚黑”,定義的前提當然是以傳統的、儒家所倡導的“道德標準”(仁義禮智信)作為評判的標尺。
最主要的一個例證就是他對於一些企業的重大決策,最喜歡說斷語。然而在斬釘截鐵的斷語之後,這些觀點和後續的行動常常前後不一,自己推翻自己。
例如:
1998年的《華為基本法》中關於華為的業務戰略定位是這樣描述的:為了使華為成為世界一流的裝置供應商,我們將永不進入資訊服務業。
據說當時華為內部部分高管對“永不進入資訊服務業”的說法是有爭議和反對的,但任正非的態度非常堅決,一定要寫上這句話。
10年後,華為先是進入智慧手機,後進入雲服務,再之後又佈局智慧物聯網,最近3年全力佈局智慧電動汽車。
華為最新的願景和使命是“構建一個萬物互聯的智慧世界”,資訊服務業已經成為主營業務之一,華為做手機、做電視、做電腦、做耳機、做汽車,做作業系統,進入了眾多的領域,成為一個完全多元化的生態型企業。
“而永不進入資訊服務業”的斬釘截鐵的定義,維持了不到10年。
2019年任正非在接受BBC採訪時,關於接班人他這樣說:孟晚舟永生永世不可能做接班人,因為她沒有技術背景。(孟晚舟女士為任正非長女)
在孟晚舟經歷了1000多天的“美國施壓下的加拿大扣押事件”,載譽歸國後,成為了華為的英雄和新一代的精神領袖之一,個人的聲望也全面提升。
在過去3年,孟晚舟兩次輪值為華為董事長(華為體系的最高領導者),一直擔任華為副董事長、CFO(首席財務官),已經實際的成為華為的掌舵人之一。
而任正非在華為的一票否決權,未來也大機率會轉移給孟晚舟。
這算不算接班人?我想至少是接班人之一吧。
任正非此類相關的矛盾的言論和行動較為常見。
從儒家道德的立場去理解,這算不算是言而無信,前後不一?
但如果你瞭解任正非深度認同、提出和踐行的“灰度理論”,就不難理解以上看似矛盾之言。
什麼是灰度?任正非認為,世界不是簡單的對與錯,也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而是存在大量中間地帶的“灰度”,企業經營真正的智慧在於在矛盾中找到平衡點,只有如此,才能在複雜的、動態的環境中以變化的、辯證的思維方式來應對外部的不確定性。
什麼是變化的、辯證的,就是“因時而變”、“因需而變”、也可以充滿矛盾、自己推翻自己,因為一切的變化、矛盾都服務於最終的目的,就是組織獲得勝利。
因此,我們再回看上述兩個例子。
1998年,華為的目標是要在電信領域成為全球化的強勢裝置供應商,當時在世界電信行業對陣的主要是摩托羅拉和愛立信。這個時候,華為營收只有89億人民幣,企業和對手相比,還比較弱小。因此,戰略上要聚焦主航道,力出一孔,才有機會獲勝。
另一個因素是:華為當時的主要使用者是電信運營商,他們的主營業務就是資訊服務。如果在自己還未站穩腳跟的時候,就去和客戶搶生意,關係怎麼處理?
因此“永不進入資訊服務業”這句斷語,是為了讓華為人心無旁騖,不受任何戰略猶疑干擾下去奮力拼搏,在一個城牆口衝鋒,戰勝強大的對手而獲勝。也要處理好客戶關係,確保市場地位的快速提升。
所以,“永不進入”這句沒有退路的話的力量,與其植入給華為人的能量要遠遠高於“不進入”或者暫時不進入等表達。
而到了2008年,華為營收已經超過1200億,與愛立信、摩托羅拉分庭抗禮,海外收入超過70%。
到2010年華為營收1852億,進入世界500強。2013華為實現營收2,390億元人民幣(約395億美元),首次超過愛立信成為全球電信裝置領域的第一名。
實際上,到2008年,華為聚焦電信裝置供應商戰略已獲得成功,而進入資訊服務業已經是順應發展而不得不做的戰略。
究竟是說話算數重要,還是企業發展重要?
何況,世界上也沒有任何一部企業基本法永遠不變的道理。別忘了任正非還說過一句話:華為基本法透過之日,就是過時之日。一句過時的話,使命已經完成,大可不必較真。
關於孟晚舟接不接班的問題,同樣如此。
2019年,孟晚舟剛剛被美國施壓下的加拿大羈押,與美國的鬥爭剛剛開始,異常危險。
這時與BBC的採訪去談及孟晚舟接班,既不合時宜,又影響軍心,還關乎孟晚舟的安全。
當然要斬釘截鐵,絕了外界的猜測,斷了炒作,宣稱孟晚舟永生永世不會做接班人,實際上是對外宣稱,孟晚舟之於華為沒有那麼重要,沒有她的華為一樣的前進,這在當時其實是一種鬥爭策略和對孟晚舟的一種保護。
何況,接不接班,歸根到底還要憑孟晚舟個人的努力和威望。
2021年,孟晚舟經歷“苦難”,英雄歸來,華為面對美國的極限施壓,也需要一個新的精神領袖和具備聲望的年輕一代的英雄。孟晚舟實至名歸,成為華為輪值董事長之一對華為的發展有利,又有何不可為?
這就是灰度哲學。
它的表現是“此一時、彼一時”。他的本質是:“開放、妥協、寬容。”
組織發展要永遠跟上時代和事物的變化,靈活的調整、變通(即妥協),只要能夠對組織的發展有利,符合“企業和天下大義”,所謂前後矛盾、自相矛盾、推翻承諾,都是走向勝利過程中的戰術法寶。
什麼是灰度,就是不走極端,而是在對立的、矛盾的事物中不斷的變通,達到讓組織充滿活力,始終對抗“熵增”,避免組織走向教條、僵化,從而戰勝不確定性,取得勝利。
中國人講:剛則易斷,柔者長存。和鮮明的黑白相比,灰度更有韌性、彈性、更加低調和內斂,也就更加長久。
與其說“厚黑”最高境界是“灰度”,不如說擁有灰度世界觀、思維方式的人的外在表現是“厚黑”。
對於任正非而言,他對事物的認知是灰度,他也用這個方法論去改造世界,這就是他的“灰度哲學”。
正因如此,任正非的戰略思想中充滿了矛盾和辯證法。
02
任正非的十大
戰略思想,充滿辯證法
一張圖,梳理任正非的十大戰略思想。

任正非十大戰略思想梳理—容納諮詢
本文將從企業文化、戰略抉擇、組織管理、企業運營四個層次為您解讀任正非的十大主要戰略思想。
先講企業文化層面:包括任正非的組織發展觀、企業核心價值觀兩個最核心的觀點。
1.任正非的組織發展觀:“活下去才是硬道理”
任正非說:“華為的最低綱領是活下去,最高綱領也是活下去。”
這句話看似矛盾和簡單,卻道出了企業經營的本質——生存是發展的前提。而“活著”永遠比強大更重要。“惶者生存”,任何組織時時刻刻都不能丟掉憂患意識。
這個認知,可以說是對組織穿越週期,打破歷史週期律的最核心、最本質的思考。
任正非在“華為的冬天”一文中這樣說:十年來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敗,對成功視而不見,也沒有什麼榮譽感、自豪感,而是危機感。失敗這一天是一定會到來,大家要準備迎接,這是我從不動搖的看法,這是歷史規律。
正是因為這樣的危機和憂患意識,華為做了非常多確保自己能“活下去”的戰略儲備,在春天就思考如何過冬天,是華為長期堅持的戰略。
任正非一直談“狼來了”,喊多了,大家都不信了嗎?事實上,“狼”的確一直都在。
2020年,在華為智慧手機發展如日中天之際,美國切斷了華為的“晶片供應”和在全球範圍的全方位打壓。
華為為了應對這次“真正的狼來了”,做了非常多的前置的及後續的戰略準備,例如華為海思半導體在禁令生效前,提前儲備了大量晶片,確保手機業務的連續性。
華為迅速啟動了過去準備10餘年的備胎計劃,推動晶片、作業系統的核心技術自主研發。為了回籠資金,確保現金流的充足,也為了榮耀手機能繼續生存,華為選擇出售榮耀。
同時,在業務上迅速調整結構,加大對雲計算、智慧物聯網硬體、智慧汽車等新興領域的投入,從而確保了在過去近4年時間的極端環境的生存能力。
回看華為資料,2020年華為實現營收8914億,直到2024年,突破8600億,但還沒有回到巔峰時的水平。
2021-2023年,在華為被切斷供應鏈最困難的三年,華為淨現金為2412億元、1763億元和1669億元人民幣,期內資產負債率為57.8%、58.9%和59.8%,雖然現金遞減,但依舊還有1669億人民幣,足夠償還國內債務,同時資產負債率未超過60%,未進入高風險階段。
這和任正非總是在企業發展最好的時候發債,始終重視現金儲備,著眼於執行“活下去”的戰略直接相關。
現實的商業世界中,我們會發現很多企業已經很強大了,但是卻忘記了企業的風險,讓做大成為了主線和牽引,結果最終導致全面的失敗。
曾經風光無限的恒大集團,2020年合約銷售金額7232.5億,總資產超過2萬億,但不斷的追求做大,最終在行業出現變化時,企業債務高企,導致全方面崩盤。
因此,危機意識喊喊口號容易,真的貫徹成為一種文化和行動,是非常困難的。
人和組織一樣,在成功的那一刻,容易忘記潛在的風險,這是人性和規律。能夠真正客服這個弱點的組織才是真正的強大。
2.華為核心價值觀:“以客戶為中心,長期艱苦奮鬥”
任正非說:“華為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為客戶服務。因為,只有客戶給我們錢。”
正是基於這個信條,華為一切的行動都圍繞著客戶需求展開,對待客戶上可以說是竭盡所能。
為了服務好客戶,華為在全球建立了多個客戶服務中心,確保快速響應客戶需求。華為還成立了“客戶滿意度管理委員會”,定期收集客戶反饋並改進產品。
服務好客戶的另一個重點是開拓客戶,這就不得不說到華為另一個文化價值觀“長期艱苦奮鬥”。
這個長期艱苦奮鬥,外界也把它總結為“狼性文化”。
華為推行“狼性文化”,要求員工始終保持奮鬥精神。公司內部實行“末位淘汰制”,激勵員工不斷進步。華為員工經常加班加點,甚至在春節期間也堅守崗位,確保專案按時交付。
任正非多次提到:“華為沒有成功,只有成長。”他要求員工始終保持危機感和奮鬥精神。
例如:華為無論是在國內做業務,還是在國外開拓市場.,最初都走過“農村包圍城市”的市場策略。
那些在國內外不被摩托羅拉和愛立信重視的市場,華為卻用心的耕耘,終於建立了自己的根據地,成為最後進入城市市場的堅強後盾。
在非洲偏遠地區,華為工程師冒著生命危險為客戶搭建通訊網路,甚至在戰亂地區也堅持服務,贏得了客戶的信任。
任正非說:“資源是會枯竭的,唯有文化才能生生不息。”
危機意識(惶者生存)和長期艱苦奮鬥(狼性精神)是華為企業發展的基石,一個確保企業生存,一個決定了它的發展。
戰略抉擇層面:
3.任正非的戰略決策觀:方向大致正確,組織充滿活力。
任正非所說的“方向大致正確”,重點要先正確,而不是錯誤。
但正確不需要精準的正確,因為任何組織在不確定的未來環境下,面對黑天鵝、灰犀牛,要完全看清楚方向是很難的。
等到你完全精準的看清楚了方向,又可能失去了機會點。
這也是灰度,在不完全清晰的情況下,透過摸索前行,取得成果。
組織充滿活力是什麼意思?和方向大致正確是什麼關係?
任正非這樣闡釋:做事業就像舞龍,龍頭要抬起來,這就是方向,大致要正確;更重要的是隨後龍身子要舞動起來,要有力,整個龍才能舞起來、活起來。這就是組織充滿活力。
這句話我們也可以理解為:當方向大致正確的情況下,先上車,再調整姿勢。
華為進入智慧手機市場就是一個例證,做智慧手機顯然是正確的決定,但華為先是做低端機、後做電信定製機,都沒有取得成功,直到進入到消費的中高階市場,走品牌之路,才開創了自己的全盛時代。
這裡面也有灰度的問題,也是矛盾和辯證法。
究竟是先定方向,還是先執行,本質上並不是二元對立的問題。完全可以一邊發展,一邊執行,一邊修正,最終走向勝利。
4.長期主義:板凳要做十年冷+聚焦主航道
聚焦主航道,長期堅持取得絕對優勢,這就要求華為要保持戰略耐心,拒絕機會主義。
什麼是主航道?任正非的定義是:別人難以替代,又可以大量複製使用的就是主航道。聚集主航道就是不在非戰略機會點上消耗戰略競爭力量。因此,就要拒絕機會主義。
對此,任正非形象的說:“華為要像烏龜一樣,聚焦主航道,一步一步爬,不要被路邊的鮮花迷惑。”
例如:2000年代,華為始終專注於通訊裝置領域,即使在房地產和金融行業暴利時期,也從未涉足。華為將大部分資源和鉅額資金投入5G、雲計算等核心技術的研發,最終在全球5G競爭中佔據了領先地位。
聚焦主航道,拒絕機會主義,是指要在主航道保持長期主義。
但任正非又說:抓住了戰略機會,花多少錢都是勝利;抓不住戰略機會,一分不花也遲早死亡。因此,要敢於機會主義。
這裡的機會主義,是指大時代的趨勢,是開闢新的主航道,比如智慧手機、智慧物聯網、智慧汽車,這些賽道就是大時代的大機遇。
當發現一個新的戰略機會點,華為又千軍萬馬壓上去,後髮式追趕,敢於投入,堅決投入。
這又是灰度,不走極端、不教條主義,因時而變。
5.“開放合作,共建生態” :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
任正非提出:“華為要做一個開放的‘黑土地’,讓合作伙伴在上面種莊稼。不做成吉思汗,獨霸天下,而是共建共享。”
華為最新的願景與使命是:把數字世界帶入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組織,構建萬物互聯的智慧世界。
這麼宏大的願景,依靠自身封閉的力量是很難完成的。
華為推出“鴻蒙系統”和“HMS生態”,邀請全球開發者參與,共同打造一個開放的生態系統。華為還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推動技術創新。
從企業未來發展的角度看,合作是趨勢,在全球化時代,單打獨鬥已經行不通。開放合作,才能實現共贏。
企業要開放,個人也不能唯我獨尊,要能接受新思想。因此任正非還說過一句話“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鼓勵和要求華為人走出去,多與世界的各界人士、專家交流,透過開放、溝通來提高自身,實現共贏。
因為過去4年多華為被技術封鎖,智慧手機等供應鏈端全球化採購並不順暢,華為的供應鏈依靠國產替代,獨立供應。
而在已經能國產替代的2024年,任正非對華為下達的要求是“應買盡買,只要能合作,就繼續合作”。所以華為仍然希望和全球一流的供應商合作下去,不能完全依賴國內供應鏈,這樣又會變得封閉。
而對於網上激烈支援華為、支援完全本土化聲音,任正非卻警告說:“口號如果氾濫成災,或將成為華為的葬歌”。“華為只是一個商品,買蘋果手機不代表不愛國。”
作為一個全球化的企業,任正非的這種論調,恰恰體現了一種經營者的冷靜很深謀遠慮。
現在和美國鬥爭,但也不排除未來的合作,還有華為還是要進入歐洲、美洲市場,當然要留有餘地。
方向大致正確,在行動中最佳化,這是灰度,也是實用主義的戰略哲學。
長期主義,聚焦主航道,是戰略上確保勝利的法寶。
開放、合作、共贏是商業成功的基礎邏輯,搞一家獨大、封閉運營,終會失敗。
以上三點:是戰略層面的方法論、價值觀、行動綱領。
組織管理:
6.“以奮鬥者為本” :不能讓雷鋒穿破襪子
任正非認為:“華為的價值分配要向奮鬥者傾斜,不能讓雷鋒吃虧。”這源自於他對企業經營機制的頂層思考,即本質上說,企業的經營機制就是一種利益的驅動機制。
因此,我們不能單純的看華為的狼性文化,文化和激勵機制是合二為一的有機體,兩者缺一不可。因為狼是要吃肉的。這裡的狼,就是奮鬥者。
什麼是奮鬥者,就是我們前面講的具有狼性精神的人。任正非認為有三個特徵:一是敏銳的嗅覺、二是不屈不撓、奮不顧身的精神。三是群體奮鬥。
但群體奮鬥不是吃“大鍋飯”,狼性精神的誕生和驅動力是要有“幹部的迴圈流動機制”、“末位淘汰制”和“論功行賞”等管理與激勵機制。
華為推行股權激勵制度,讓員工分享公司成長的紅利,確保了員工與公司利益的深度繫結,這是讓普遍的華為人能吃“肉”。
同時,華為的績效考核體系嚴格向高業績員工傾斜,透過責任導向和結果導向向“奮鬥者、貢獻者”傾斜。
華為的人力資源管理是其一大特色和核心競爭能力,包含了“核心目標:即員工全心全力的為客戶和企業創造價值”、建立公平公正的機制與評價體系、合理的分配價值,更主要的是人的培養。
一個20多萬人的知識分子型企業,如何“上下一心”,除了文化和價值觀,更主要的是在組織管理運營上的細節、長期的建設。
7.自我批判,持續改進
任正非常說:“華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只有不斷自我批判,才能不斷進步。”
任正非將自我批判視為華為的“生命線”,認為其是“拯救公司最重要的武器和法寶”。
這仍然基於任正非對於熱力學中“熵增”概念的引入。組織會天然的趨向於僵化和混亂,而如果要保持活力,就要引入“負熵”,而自我批判和持續的變革就是引入“負熵”的行為。
“自我批判”當然也是華為的文化特色,為什麼我把它單獨的作為組織管理的戰略思想,是因為自我批判不是一句理念,而更重要的是組織實踐。
如果你把它只作為文化理念,沒有機制,它的作用是極其有限的。
華為的組織之所以能夠持續保持“狼性”和“活力”,源自於其將自我批判轉化為企業的常規化的組織管理機制。
例如:2006年,華為成立的藍軍參謀部,專門扮演“假想敵”,透過模擬對抗的逆向思維挑戰現有的戰略,找出自己的弱點並改進。任正非甚至認為“升官先到藍軍去”,未經歷藍軍的幹部不得晉升。
華為的“民主生活會”、心聲社群都是自我批判的制度化的設計。
自我批判不僅僅在人才管理上,在業務上也會起到重要作用。
例如華為內部批判手機業務中攝像頭技術不足,因此迅速與徠卡合作,提升了拍照體驗,贏得了市場認可。
華為的自我批判在多年實踐中已經總結出一些實踐方法、原則、甚至和幹部的選拔和考核機制掛鉤。
自我批判不是無目的的胡亂批判,包括反思、總結、改進的流程,講主觀而非客觀、講內因而非外因、講自己而非他人的原則等等。
自我批判本質上是自我自信,也是自我強大。只有一個真正強大和自信的人,才能“聞過則喜”,並持續改進。
而任正非希望用這個法寶將華為人全部變成這樣的人。經歷過自我批判的人,當然“皮糙肉厚”,也會變的堅強。
自我批判不是“相互批評”,任正非反對“相互批評”,也強調批判要“適度”,防止過度內耗和挫傷士氣。這就不得不提到另一個思想,灰度。
8.包容、妥協:歪瓜裂棗的人可能反而更甜
前文我們講過“剛則易斷,柔者長存”,一個企業一直講“狼性”、全部的推行“狼性文化”、不斷地打“雞血”,是不可持久的。
組織建設的最終目的是“上下同欲”,什麼是“上下同欲”?就是團結一心,團結就是力量。
要把20多萬的知識精英團結在一起,要減少內耗,要始終前進,這裡就需要管理的灰度,就是包容和妥協。
任正非關注在矛盾中追求和諧,這種思想源自於中國傳統的中庸之道思想,歷史上王安石變法因激進而失敗的教訓,很多偉大組織走向極端的管理而導致組織鬥爭不止,內耗不斷,都給了任正非以警示。
因此他主張“幹部政策要灰色一點、沒有人沒有問題、歪瓜裂棗的人反而更甜”,這些就是包容和生態共存的思維。
包容可以促使開放,吸引新的思想和人才,對抗內部的教條與僵化,他認為“假積極也是積極,假積極一輩子就是真積極”。
因此,華為的“末位淘汰制”並非單一的剛性執行,而是結合了培訓再上崗,降級後回升等柔性措施,即保持了競爭力,又避免人才流失。
還有在“分錢機制”上也並非單一的重金獎勵英雄和功臣一刀切,而是設立彈性薪酬包、飽和配股等多種妥協的、平衡的解決方案。
任正非自稱“妥協派”,以“傀儡角色”自嘲,實際上透過包容不同聲音(如藍軍的尖銳批判、心聲社群的匿名反饋)保持決策的彈性,也讓華為的管理者能夠嚴謹決策,避免走極端。
“激勵機制、自我批判、包容妥協”是三位一體的,它即保持了團隊的狼性和戰鬥力、又避免驕傲自滿,還維護團結,這種三力制衡的管理模式,使華為團隊始終保持團結。
企業運營:
9.“技術自立,創新驅動”
任正非非常清楚:“華為要站在技術制高點上,不能被別人卡脖子。”
作為一家科技公司,技術的研發和創新本來也是常規戰略。那麼,華為有何特別之處?
這個特殊之處就在於,華為在技術創新上是堅決化的、壓倒性的投入,華為在人才的引進、技術研發真金白銀的投入上是不遺餘力的。
在過去10年中,華為大約投入了超過上萬億人民幣的資金用在研發和技術創新上,在被“切斷供應”的四年中,2021-2023年,華為研發投入分別為1427億、1615億、1647億,而2024年預計研發投入將超過1600億。過去四年總投入就超過6200億。過去3年的研發投入均超過營收的20%。
這個研發資金的投入比例,無論對比國外的科技巨頭還是國內的科技企業,都是非常高的。
例如2023年蘋果公司營收3832億美元,研發投入299億美元,研發佔營收的7.8%。
2023年,中國企業研發投入前三名的企業是華為、騰訊和阿里巴巴,華為的研發投入超過騰訊、阿里兩家公司總和,騰訊研發投入佔營收約為10.5%,阿里巴巴研發投入佔比為5.6%。
迄今為止,華為在全球建立了26個技術研究中心,與多個大學、全球著名學者進行多角度合作,甚至投入基礎理論研究領域。
根據2023年的財報顯示,華為的研發人員佔總人數的55%,全球有效專利總數14萬件,連續7年全球第一。
所以,我們說一個企業是否有科技實力,關鍵就看你投入了多少錢、招攬了多少優秀的人才。
而最終取得的成果,是任正非堅持數十年如一日在研發上的壓倒性投入的魄力換來的。
正是這種科技的真正實力,才會讓美國以國家之力打壓。
10.“全球化思維和佈局,本地化運營”
走向全球,成為國際化的企業,是任正非很早期就想好的戰略佈局。
1996年,成立不到10年的華為開啟了國際化戰略,最初採用“農村包圍城市戰略”,從非洲、亞洲的第三世界國家開啟,到2001年,海外營收約為3億美元。
2002年到2013年,華為逐漸從非洲、亞洲、俄羅斯、獨聯體國家到歐洲、美洲,成為全球化電信裝置供應商,到2013年,華為的全球銷售收入為2390億元,其中營收的約66%來自海外市場。
2020年(被美國切斷晶片供應前),華為總營收達到8914億,其中海外市場總營收約3064億。因為已經遭遇美國的技術打壓,包括非洲、亞洲、歐洲、美洲業績全面下滑。但這個數值,仍然是中國企業在海外市場營收最高的品牌之一。
我們可以做個對比,海爾智家是以自主品牌出口海外市場的最大企業之一,2023年海外市場營收為1364.12億。美的集團2023年海外市場營收為1509億,同期儘管華為遭遇美國製裁,但華為的海外營收仍約為3700億,遠高於美的和海爾智家。
到2023年,華為在海外設立了16個研發中心,包括俄羅斯、義大利、美國、德國、日本、加拿大、英國、芬蘭等國家,吸納本地人才。
同時,華為也會根據不同市場的需求,定製化開發產品,以適應客戶需求。
過去20年中,華為的海外營收大多數時間都超過了國內營收。為什麼美國要不遺餘力的打壓華為,因為如果任其發展,華為在全球的很多領域,都將佔據重要的市場地位。
研發與技術驅動是經營華為的核心競爭力,而全球化佈局則是華為向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謀局的策略。兩者一個助力華為做強,一個助力華為做大。
本章小結:
在任正非的戰略思想中,處處充滿辯證法:
一面是聚焦主航道、拒絕機會主義,一面又要抓住戰略機遇,集中優勢打殲滅戰。
一面要開放合作,堅持“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透過全球合作打破技術邊界(如與徠卡合作手機影像技術)、堅持實施全球採購,建立合作伙伴的利益共享機制,一面又堅定不移走自主研發之路,備胎計劃轉正,建立國產替代。
一邊是倡導狼性精神,實施末位淘汰制,將激勵傾斜給奮鬥者和“英雄功臣”,一面又包容不完美的人,允許歪瓜裂棗,實施全員持股計劃。
一邊是軍團正面作戰,開疆拓土,實現業績的增長,一面是藍軍模擬攻擊公司戰略,讓企業始終有危機感。
任正非運用灰度哲學,以“熵減”對抗熵增,始終致力於打破組織平衡,在混沌中把握方向,在對抗中尋找共生,在變革中保持定力。
03
領導者的任務
是勝利,不是完美人設
商業世界的競爭,本質上是一場殘酷的“生存遊戲”。
一個指揮千軍萬馬打仗的將軍,要想自己的隊伍不被對手殲滅,就不能心懷慈悲,也不能透過所謂“高尚的道德”追求和平。
一個企業的領導者,要想讓自己所領導的企業在商業世界殘酷的競爭中存活下來,“皮糙肉厚”可能是一個基本素養。
有人喜歡用道德標尺衡量企業家,但任正非的實踐揭示了一個更深刻的真相:在生死存亡的邊界上,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才是組織領導者要承擔的最大責任。
領導者的任務是勝利,不是完美人設。當然,有時候一個領導者打造了一個完美人設,但他的目的還是為了勝利。
一些知名的企業家和任正非比起來,會像劉備,會或多或少的刻意打造一個公眾視角下的令人喜愛的人設。而任正非卻並不在意這個,他更為真實和純粹。
要說厚黑,全球第一的就是美國總統“特朗普”,他幾乎沒有什麼確定性的結論,一會可以和你成為朋友,又可以立刻翻臉,成為你的敵人。但我們別忘了,他是美國總統,它的任務是美國利益至上。
我們解讀任正非的戰略思想,最重要的是去除掉那些美化他、神話他的東西、去除掉一些“人設”和幻想的成份。
任正非曾經對員工說:
完人實際上是很少的,我不希望大家去做一個完人,因為做完人很痛苦。我們為了修煉成一個完人,會抹去身上很多稜角,自己的優勢往往會被壓制,成了一個被馴服的工具。
正因如此,任正非一直呈現的就是自己真實的自我。
他對待工作認真,有時對高管脾氣暴躁,像一個“暴君”,他常常為了表達對一件事情重要性的強調,會極盡所能使用斷語,之後又說話不算數,再用更堅決的語言推翻自己的話。
他的一切目的,都圍繞著讓企業更成功,而不是自己成為一個完美人設。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域性者不足謀一域”。作為企業經營者,站的更高,才能看的更遠,做的更大。
卓越的企業家,都是企業戰略家。
2025年,國際在職博士有很多熱門專業,適合各行各業的管理者:
1、高階工商管理博士EDBA:如果您是總經理、CEO等企業高管,可以選擇高階工商管理博士(EDBA),可以幫您解決管理和企業發展中的問題,並拓寬您的管理知識,給您一個成為業內先驅的機會。→點選檢視簡章→【蒙彼利埃大學高階工商管理博士EDBA】招生簡章
2、智慧製造管理博士DBA(IMM):如果您身處製造業,您可以選擇智慧製造管理博士。智慧製造作為實現製造強國的重點,受政策鼓勵和資源傾斜,現在正處於時代風口。選擇智慧製造管理博士,在時代的風向到來之時乘風而起。→點選檢視簡章→【巴黎高科路橋大學智慧製造管理博士(DBA-IMM)】招生簡章
3、醫療健康管理博士DHM:如果您從事醫療健康領域,醫療健康管理博士將是不二之選。身處後疫情時代,每個人都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責任人,人人都將更重視醫療與健康,更多的機會將會集中在該領域,現在是提升自我的好機會。→點選檢視簡章→蒙彼利埃大學【醫療健康管理博士(DHM)】專案介紹
4、數字化轉型管理博士DDT:如果您的企業有轉型的想法,數字化轉型將是大勢所趨,那您一定要來看看數字化轉型管理博士(DDT)。轉型方向、企業規劃等,該專案將全方位進行培養,讓您在企業轉型過程中無懼任何風浪。→點選檢視簡章→【巴黎高商ISTEC數字化轉型管理博士DDT】招生簡章
5、數字經濟管理博士DDE:如果您在鼓搗數字經濟,那您可能是下一個時代的弄潮兒!數字經濟作為新時代所孕育的產物,正在改變這個時代,並即將反過來孕育下一個新時代!此時將是充實自身的好機會,選擇數字經濟管理博士,在真正屬於數字經濟的時代到來之時,成為時代的弄潮兒。→點選檢視簡章→【法國蔚藍海岸大學數字經濟管理博士DDE】招生簡章
6、教育管理博士DEM:如果您是教育行業資深管理者,有志於系統提升教育思維、知識體系,以及應用實踐能力,想在教育行業走的更遠,洞察整個行業的發展趨勢,那麼教育管理博士DEM將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點選檢視簡章→【法國巴黎ISTEC教育管理博士DEM】招生簡章
新增徐老師微信
立即諮詢
國際在職“MBA/EMBA/DBA”


點選底部“閱讀原文”檢視更多
在職“MBA/EMBA/DBA”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