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來源:投稿。餘勝海,《活下去才是硬道理:華為的36條生存法則》作者。
責編 | 柒 排版 | 五月 第 8847 篇深度好文:4555 字 | 15 分鐘閱讀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從1987年創立至今,經歷了四次“寒冬”和八次重大危機事件,但是華為卻奇蹟般地活了下來。
尤其是在美國持續的不公平打壓之下,華為不僅沒有倒下,反而迸發出更加強大的生命力,成功實現了戰略突圍,擺脫了對西方技術的依賴,不僅展現了極強的韌性與風骨,而且走出了一條教科書式技術自立自強的發展之路。
為了總結華為生存之道,我於2024年出版了《活下去才是硬道理:華為的36條生存法則》一書。
華為在36年的成長曆程中,經歷了四次“寒冬”和八次重大危機事件,不僅沒有被這一系列的考驗擊垮,反而一次次浴火重生,蛻變為世界級的知名企業,創造了中國乃至世界企業發展史上的一個奇蹟。
華為九死一生的成長經歷堪稱一部“悲壯戰鬥史”,不僅展現了極強的韌性與風骨,而且走出了一條教科書式的技術自立自強的發展之路。那麼,面對美國製裁,華為憑什麼能夠生存下來?華為的生存法則給我們帶來哪些啟示?
我在《法下去才是硬道理:華為的36條生存法則》一書中寫道:居安思危是華為生存之道。
眾所周知,華為公司創始人、總裁任正非是一位具有強烈憂患意識的企業家,他在《華為的冬天》裡寫道:“十年來我思考的都是失敗,對成功視而不見,也沒有什麼榮譽感、自豪感,而是危機感。”正是這種憂患意識讓華為活了過了過來。

對於生存危機,任正非始終保持著與生俱來的警惕,他每隔三五年就在華為拉響“冬天”的警報,要求華為人保持清醒的頭腦,戒驕戒躁,居安思危。
因為他知道天道迴圈的道理,企業的生死其實只在一線之間,唯有在“冬天”來臨之前,把過冬的“棉襖”(現金流)準備好,才能活下去!
活下去,是華為貫穿於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綱領性主張。
從2001年IT泡沫破滅後,任正非就一直高喊“活下去”,並把“活下去”作為公司最高綱領,使得華為的幹部堅持自我批判、自我反思,不斷謀求內部變革,應對各種挑戰和潛在危機,做好極限生存準備,併成功地化解危機,順利渡過一個又一個“寒冬”。
堅守商業常識是華為的生存法則之一。三十多年來,華為始終把“以客戶為中心”作為極致追求,從未動搖,並把“以客戶為中心”的價值觀融入到公司的制度與流程體系,融進了華為人的血液之中。
一流管理只講常識,敬畏常識。華為的成功並不精妙,也不高深,都是企業經營管理中最樸素的常識。只要堅守這個常識,企業就可以長久生存下去。
持續創新是華為不死的基因,也是華為應對不確定性的秘密武器。
華為能從當年2萬元起家的程控交換機代理商發展成為全球ICT行業的領導者和世界500強企業,不堅持創新是不可能的。對於企業而言,創新未必能活,但不創新一定是死。
為了活下去,華為把每年營收的10%以上用於研發,在過去的十年裡,累計投入研發資金9773億元。近四年來,華為在極度困難的情況下,研發投入有增無減,實現了從技術追隨者到領導者的跨越,這就是華為絕地重生的真正原因。

三十年如一日的持續高投入,讓華為成為全球最大的專利持有企業。目前,全球有數十家企業與華為簽訂雙邊協議和付費專利許可,現在也輪到華為“摘果子”的時候了。
華為紮根基礎研究,敢從“根”上問大道,每年將30%的研發費用用於基礎研究,這對於一個企業來說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目前,華為擁有1700多名數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和6000名技術專家以及7萬名工程師。如果沒有基礎研究,華為就沒有全球領先的5G技術和晶片技術上的突破。
基礎研究是一個企業從優秀走向偉大的標誌,比如IBM、谷歌、蘋果等科技公司都有很強的基礎研究能力。過去120年,世界上偉大的科學成就都是從基礎科學研究開始的。

在基礎研究上,華為主張“向上捅破天,向下扎到根”,不斷逼近“夏農”極限,突破工程技術瓶頸。同時鼓勵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在基礎研究上大膽探索,寬容失敗,讓華為的領先技術和產品在不斷試錯過程中變得更加強大,在世界上遙遙領先。
美國為什麼害怕華為,傾全國之力打壓華為?就是因為華為在搞基礎研究,做底層架構,而且在一些重大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方面領先美國,動搖了美國的根基,打破了美國科技霸權。
華為是一個用理想牽引發展的偉大公司,始終保持戰略定力,專注ICT領域。
在華為快速發展時期,正逢中國房地產業爆發,很多做實業的企業家都去做房地產,一夜暴富,賺得盆滿缽滿。面對巨大的誘惑,華為從沒有動搖過,始終堅守實業,不搞房地產,不搞資本運作,堅守自己的理想。
華為的生存之道就是不搞多元化,聚焦主航道,“不在非戰略機會點消耗戰略競爭力量”,一旦出現重大戰略機會就不惜代價,飽和投入,在關鍵領域建立起了絕對領先優勢。
提起華為,大家都說其組織執行力強,信奉狼性,能打硬仗、勝仗。其實,華為的執行力源自自我驅動和機制驅動。任務下達,馬上行動,立即執行,現在就幹,絕不拖延!
如果戰略是正確的,但執行力跟不上,那麼企業仍然是失敗的。研究表明,一個企業的成功,20%在於戰略,80%在於執行。
當目標確定,執行力就變得最為關鍵。很多企業的失敗不是戰略的問題,而是戰略執行的問題,再好的戰略,如果不執行,只是空談。

組織結構是決定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第一要素。華為構建起了“以客戶為中心”的矩陣式組織,推行在董事會領導下的輪值董事長制度,實行集體決策。
同時簡化業務流程,把決策權授予給一線團隊,讓“聽得見炮火的人來決策”,形成一個倒“鐵三角”的組織架構,一線員工直接面對市場需求,整個系統為前線提供資源和服務,讓整個組織形成了強大的執行力和戰鬥力。
為了活下去,華為堅持“以奮鬥者為本,長期堅持艱苦奮鬥”。不管是在早年野蠻生長時期,還是在IT泡沫時期,或是後來的“黃金十年”以及近幾年的至暗時刻,華為始終保持艱苦奮鬥,並讓“奮鬥文化”落地生根。
“以奮鬥者為本,不讓奮鬥者吃虧”的分配原則,給華為注入了強大的生命力,一個“勝則舉杯相慶,敗則拼死相救”的鐵血軍團就是在這種土壤裡培育出來的。
華為能走到今天,就是因為這個組織擁有強大的個體和群體奮鬥的精神力量,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華為之所以能保持三十年的快速發展,與其基於人性的管理機制設計是密不可分的。
任正非對人性有著深入的洞察。他說:“管理就是洞察人性,激發人的慾望。慾望的激發和控制構成了一部華為的發展史。一家企業管理的成與敗、好與壞,背後所展示的邏輯,都是人性的邏輯、慾望的邏輯。”

任正非的高明之處在於,他既能看到人性的“善”,又不迴避人性的“惡”,用機制激勵人天使的一面,用制度約束人魔鬼的一面。
通人性,方能聚人心。於是,員工對財富自由度、權力、成就感等的多樣化訴求,構成了華為管理哲學的底層架構。
任正非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分票子、分位子(權力)、分面子(榮譽),與員工一起共享財富、權力和成就感,大家“力出一孔,利出一孔”將華為推上讓競爭對手難以企及的高度。
員工持股是華為“利益共享”制度設計的核心。華為一直在迴避資本市場的誘惑,拒絕上市,實行員工持股。
目前,華為有14.2萬名員工持有公司股份,佔公司總股份的99.16%,而任正非僅持有不到1%的股份,這在中國乃至全球商界都是絕無僅有的。
近幾年來,儘管華為困難重重,收入和利潤大幅下降,但華為堅持分紅。2022年,華為拿出719.6億元給員工分紅,人平分紅50.5萬元,這是華為歷史上給員工派發的最大“紅包”。
員工持股制度不僅吸引、團結、黏住了優秀人才,企業和員工之間形成了一個利益共同體和事業共同體,把秀才變成戰士,給華為注入了強大的生命力。
研究表明,捨得在員工身上花錢的企業,管理成本是最低的。華為把賺到的錢拿出來與員工分享,收穫的是人心的依附。
華為之所以能夠在美國極限打壓下生存下來,其中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未雨綢繆。任正非早在2004年就做出過極限生存的假設:“10年後,我們要面臨與美國企業的激烈衝突,要有思想準備!”
於是,華為成立了海思半導體有限公司,數千名海思人不忘初心,隱姓埋名,踏上了科技史上最為悲壯的長征,為華為未來的生存打造“備胎”。2016年,華為啟動了“鑄魂工程”,鴻蒙作業系統正式立項。
2019年5月16日,美國商務部以“國家安全”為由將華為公司及其70家附屬公司列入了出口管制“實體名單”,禁止華為從美國企業購買技術和配件。面對美國的圍追堵截,華為放棄幻想,以向死而生的勇氣,打響絕地反擊戰。
當天,華為的“備胎”在一夜之間全部“轉正”,華為自己研發的麒麟5G晶片替代了進口,鴻蒙和尤拉作業系統相繼投入使用,給華為帶來喘息的機會和硬槓美國的底氣。
為了解決“卡脖子”的問題,華為啟動了“南泥灣專案”,加快“去美國化”的步伐。經過4年的艱苦努力,華為重新構建了一條半導體全產業鏈和元器件供應鏈,在自主晶片設計生產方面已經取得全面突破,華為麒麟5G晶片已經強勢迴歸。
同時,華為啟動了對舊有ERP系統替換,其自主研發的MetaERP系統也投入使用,重新定義企業核心商業系統。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華為經過四年的艱苦努力,終於突破了美國的技術封鎖,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各項經營業務已經迴歸正常,2023年的銷售收入超過7000億元人民幣,再次把所有競爭者都拋到了身後。
任正非說,“沒有退路就是勝利之路。”我認為,勝利有三種:機會主義者只能得到暫時性的勝利,實用主義者會獲得階段性的勝利,長期主義者才能贏得持續性的勝利。
華為能夠戰勝強大的美國,就在於堅持長期主義,因為只有長期主義者,沒有對手。
“活下去”不僅是華為的最高綱領,也是企業家的使命以及所有企業追求的終極目標。一個企業活下去並非易事,要長期地活下去則更難。
有資料顯示,中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有2.5年,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存活下來已實屬不易,能夠做大做強的更是鳳毛麟角。對於企業家來講,應該長期要研究企業如何活下去。

尤其是在這個高度不確定性的當下,我們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企業的信心與韌性面臨挑戰。
對於企業而言,如何構築長期競爭力,提高生存力成為一個極其緊迫而有著重大現實意義的課題。華為的逆境生存之道為中國企業提供了一個從“活下去”到“活得好”的學習範本。
華為破繭成蝶,五年磨一劍,重登科技巔峰。華為的36條生存之道告訴我們:面對困境和挑戰,唯有不斷創新、持續投入,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正如任正非所說:“沒有退路就是勝利之路”華為的成功經驗,無疑為更多中國科技企業提供了寶貴的啟示和借鑑。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好文閱讀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