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重新回到至高點。
2月5日,華為董事長梁華在廣東省高質量發展大會上透露,2024年華為整體經營達到預期,全年銷售收入超過8600億元人民幣。以此計算,華為去年營收同比增長約22.12%,創下8年以來最大漲幅。
各項業務中,ICT基礎設施保持穩健態勢,消費者業務重回增長,智慧汽車解決方案業務快速發展,已經成為業績增長的核心動力之一。
消費者業務中,市場份額一度跌落谷底的華為手機也已強勢迴歸。Counterpoint資料顯示,華為在2024年四季度的中國智慧手機市場份額中強勢登頂,佔比達18.1%。BCI追蹤的市場資料顯示,2024年1-12月,華為手機銷量份額達18.3%,位列中國市場第一。這也是華為經歷低潮後,中國市場全年份額首次重回第一。

從被擠至“Others”,到2023年憑藉一部華為Mate 60重回高階陣營,再到2024年坐穩龍頭,華為手機業務經歷了一場浩蕩的蝶變。而在手機之外,華為終端也已在智慧汽車、智慧穿戴等領域多點開花,在改寫市場格局的同時,也重塑了消費者的生活體驗。

高階猛衝,收復失地
2024年,手機是華為增速最快的業務之一,而華為的迴歸也成為了中國智慧手機市場最大的變數。
無論在哪一家市場機構的榜單上,華為的銷量增速突出、且是少數仍在逆市增長的手機廠商。引領華為手機2024年重回旗艦巔峰的是Pura 70與Mate 70兩大旗艦系列,後者至今仍然一機難求。
華為對高階市場震懾的影響尤其明顯。市場研究機構BCI追蹤的資料顯示,2024年全年,在4000元及8000元以上的高階及超高階市場,華為手機銷量均位列第二,僅次於蘋果。而在2024年12月,華為已形成部分趕超之勢。在4000元以上的高階市場份額達37.8%,超過位列第二的蘋果。
大幅收復失地的華為,無疑對蘋果造成了衝擊。2025年第一財季,蘋果大中華區營收為185.13億美元,同比下降11%。這位華為在高階市場最大的對手,也不得不開始調整在中國市場的營銷策略,罕見地全年多次宣佈降價促銷。

華為重返巔峰的核心原因顯然是產品技術力。最好的例證是,是在智慧手機高度同質化的時代,華為仍然能夠讓新機發布成為一場現象級事件。例如Mate 70系列,紅楓原色影像、第二代靈犀通訊技術、原生鴻蒙和獨特的AI體驗,已經讓它成為2024年最具市場關注度的高階機型。
在傳統的手機影像中,由於感測器和影像處理演算法的限制,往往難以真實還原自然界中豐富的色彩。紅楓原色攝像頭少有地將影像重點放在了色彩的真實性和準確性之上,配備 150 萬多光譜通道,成功地補齊了常規感測器對於紅色光譜的缺失部分,在人像、夜景等高頻拍攝場景中做到了更真實的色彩還原。
紅楓原色影像成為華為繼超光變影像之後的又一標誌性技術,但這還不是Mate 70系列的全部。對於AI手機的熱潮,相比起其他手機廠商在噱頭上的較勁,Mate 70系列著眼於使用者的實際需求,推出了AI 訊息隨身、AI 運動軌跡、AI隔空傳送、AI降噪通話等功能,在大幅提升工作生活效率的同時,也提供了別樣的情感關注。市場研究機構益普索Ipsos釋出了《AI Phone白皮書》,研究針對AI終端智慧化水平提出了L1-L5的分級標準。當智慧手機已經極大範圍地覆蓋了人類的衣食住行日常生活,它所承載的AI功能也更應該在提升效率之外,關注到人的真實情感需求,真正為技術賦予溫度。這是手機AI區別於網際網路AI服務的最大特點,也是Mate 70系列與其它手機的差別所在。這也意味著,華為Mate70系列目前已經率先進入《白皮書》指出的L3水平。

純血鴻蒙同樣也是Mate 70系列的賣點之一。最新的進展是,HarmonyOS NEXT的小藝助手App已接入DeepSeek,智慧體廣場也已上線DeepSeek-R1的Beta版。使用者可在此直接與DeepSeek對話,實現無縫的AI體驗。
如果說Mate 60系列宣告了華為迴歸高階市場的訊號,Mate 70系列的熱銷則再次證明了它在手機行業的絕對的號召力,這背後需要極度敏銳的使用者洞察和持之以恆的技術創新。重回山頂的華為再次為手機廠商打了個樣:紅海時代,追隨和複製早已失去意義,只有創新才能真正讓行業煥發活力。

複製銷量神話
在手機之外的行業,華為也正在創造新的增長神話。
德國市場研究公司GfK追蹤的資料顯示,2024年,華為在PC(輕薄本)、平板、穿戴(智慧手錶)、音訊(TWS)等多品類都超越蘋果,拿下了國內市場份額第一。
高階市場的進步尤其明顯。例如在6000元以上輕薄本市場,華為銷量份額已達31.0%,而蘋果為30.1%,在2000元以上的高階穿戴市場,華為銷量份額達56.0%,排名第一,蘋果則以36.4%的份額位列第二。
隨著華為手機的熱銷,以及原生鴻蒙萬物互聯的特性加持,華為全場景智慧生活戰略正在迎來收成。其中,智慧汽車業務更是一匹難以忽視的黑馬。
2024年,鴻蒙智行旗下問界、智界、享界、尊界一齊亮相,全年交付量超過43萬輛,連續8個月蟬聯中國汽車品牌成交均價TOP1,同時也捧出了不少爆款車型。

2025年1月,智界R7成為2025年1月25萬以上中國品牌純電SUV銷量冠軍,問界新M7更是連續12個月穩居中國新勢力銷量冠軍車型。而在中國品牌過去少有涉獵的豪華車市場,售價46.98萬元起步的問界M9穩坐 50 萬元以上豪華車銷量榜首,像華為一頭闖進高階手機市場那樣,徹底改寫了過去由BBA品牌主導市場格局。
銷量的迅猛增長和恰當的成本控制策略,也讓華為車BU快速實現了盈利。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在2024年9月接受採訪時透露,車BU已經度過最艱難的時期,今年上半年已實現盈利,且有望實現全年盈利。據極客公園報道,2024年華為車BU的全年營收增長了約4倍,出貨量也實現了約7倍的增長。
鴻蒙智行的成功是華為在智慧化領域持續深耕的結果。透過自研AI算力、感測器、軟體與演算法以及雲平臺的全棧自研,華為智慧駕駛系統在感知精度、決策速度和安全性上均達到了行業領先水平。從率先實現“全國都能開”的智慧駕駛覆蓋,到鴻蒙智行全系在售車型全面進入智駕時代,華為成為了智慧駕駛領域的標杆角色。
更重要的是,華為在實現自身盈利的同時,也在將自身智慧化經驗賦能中國汽車產業。透過參與產品定義、整車設計、供應鏈管理乃至銷售網路建設,與合作伙伴共同實現商業成功——問界背後的賽力斯,已經從虧損車廠一躍成為中國市值第三大車企。

惟有創新高
無論是手機業務的快速反彈,還是汽車業務的異軍突起,都離不開華為一以貫之的關鍵三要素:深入的行業佈局、敏銳的市場洞察、以及堅定的研發投入。
作為全球研發投入佔比最高的企業之一,華為向來把技術創新視為立身的根基。2023年,華為研發投入達到1647億元人民幣,佔其收入的23.4%。十年來,華為投入的研發投入超過1.1萬億元人民幣。即便是在銷量急劇下滑的“求生存”時期,華為仍然把鉅額資金投入至根技術的鑽研中。
這也能夠解釋華為為何能夠快速重返巔峰。對華為而言,2024不僅僅是重返巔峰之年,同樣也是艱難的攻堅之年。
2024年10月,純血鴻蒙的正式釋出成為中國科技發展史上的標誌性事件。在數以億計的投入之下,純血鴻蒙不僅首度實現了作業系統的自主可控,更在續航、安全、效能等方面實現了對安卓的超越。而在最難的生態建設上,純血鴻蒙造就了中國網際網路行業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轉向。華為終端BG董事長餘承東將此形容為,“用10年幹了歐美30年的事”。
而在硬體層面,華為也是少有的仍在攻堅智慧手機形態創新的廠商。在外界普遍質疑智慧手機遭遇創新瓶頸的時代,華為推出了全球首款成功量產的三摺疊手機華為Mate XT 非凡大師。儘管它定價高昂,但一經發售就收穫極高的市場熱度。
嘗試推出三摺疊概念機的廠商並不少,但真正量產的卻只有華為一家。在商業前景尚不明朗時,堅定投入一款這樣的產品,不僅需要鉅額的資金投入,更考驗在技術遭遇封鎖時的戰略定力。這恰恰是華為擅長的事,正如六年前首次推出摺疊屏Mate X,此後引起大量友商跟隨與模仿那樣,華為擁有足夠的決心與勇氣做最早的嘗試者,也更有機會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在領先於行業的產品力之外,華為同時也在透過高水準服務向消費者傳遞品牌溫度。2024年,華為全年服務使用者超過1.6億人次,線下服務滿意度達到99.6%,形成高滿意度帶動高忠誠度,高忠誠度促進口碑傳播與業務增長,進而推動服務持續最佳化的正向迴圈。
跌落谷底之後,華為交出了一份幾近完美的迴歸答卷。它成為手機乃至汽車市場的最大變數,同樣也是無數中國廠商從困局中突破的商業樣本:在前路受阻的時候,創新是唯一的突圍路徑。

中國市場登頂之後,華為的下一個目標是重新向海外市場發起衝刺。它當然會面臨更艱鉅的挑戰:被蘋果三星長期把持的高階市場,不同於iOS和安卓的全新作業系統、以及又將從零開始的渠道建設。但經歷過重重考驗的華為顯然已更具韌性。挑戰的反面是新機會與新選擇,華為顯然已經做好了衝刺的姿態。
*以上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不代表刊登平臺之觀點,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請獨立判斷和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