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關係的最大價值,就是照見自己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3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點選標題下藍字“洞見”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
作者:洞見ciyu
人這一生,凡所遇見,皆可教自己某事。
♬ 點上方播放按鈕可收聽洞見主播雲灣朗讀音訊
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寫道:
“有一面鏡子,在其中你可以看到完整的自己,看到自己心裡所有的事情,所有的感覺、動機、嗜好、衝動及恐懼。這面鏡子就是關係的鏡子。”
生命中每一個遇到的人,都是一面鏡子。
我們與他人互為映照,才更容易看清自己、悟透自己。
01
照見自己的性格缺陷
古人說,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真正聰明的人,都能透過別人,來修正自己。
作家三島由紀夫性格敏感且悲觀。
每次創作卡殼時,他就感到十分痛苦,認為自己根本不是寫作那塊料。
有一次,他在街上認識了一位朋友。
每一次碰面聊天時,這位朋友臉上,經常掛著笑容。
三島由紀夫很是詫異,便主動問對方:你有什麼開心的事嗎?
對方笑道:沒有好事發生,我們也要微笑生活呀。
朋友的話,一下就點醒了三島由紀夫。
三島由紀夫開始自省,不再因一點小事就鬱悶,也不會因一點挫折自怨自艾。
少了許多內耗,他很快就找到靈感完成了小說。
後來,三島由紀夫在書中感激道:是他的笑容,給了我力量,幫助我度過人生中最困難的時光。
無論是誰,性格里都有我們學習和反思的地方。
多看別人性格的閃光點,彌補自身的缺陷。
看到別人的勇敢,改掉自己的怯懦。
看到別人的達觀,改掉自己的消極。
人這一輩子,是一個不斷完善自己的過程。
那些闖入我們生命中的人,等著我們去發現其身上的閃光點,完善自己內在的性格。
02
照見自己的認知侷限
剛畢業那會,年輕氣盛的我總覺得自己最厲害。
後面認識了一位前輩,跟在他身邊做事,才知自己的無知自大。
評估一個專案時,他會從各個維度去考量;向客戶提方案時,他能站在更高的立意。
從待人接物,到處理事務,他領先了我好幾個段位。
那時,我總會有這樣的感慨:還能以這樣的角度考慮問題呀。
砂石不登高山不知天高地厚,江河不遇大海不知自我渺小。
很多時候,自己所遇到的困境,說到底都是認知不夠。
跟那些高認知的人相處,我們會洞悉的思維侷限,也會在耳濡目染之間,提升自己的段位。
巴菲特經常感慨:“芒格用思想的力量,拓寬了我的視野,讓我以非同尋常的速度,從猩猩進化成了人。”
剛建立投資公司那會,巴菲特喜歡撿菸蒂股,花費了大量的時間。
芒格建議他改變投資理念,買入有價值的公司,並選擇長期持有。
他告訴巴菲特:投資是門學問,並非簡單的投機,要懂得放長線釣大魚。
還有一件事,巴菲特收購了不少企業,總忍不住介入公司的運營管理,搞得自己筋疲力盡。
尤其是收購伯克希爾後,他懊惱地說:這是我這輩子幹得最糟糕的一件事。
關鍵時刻,又是芒格指點他:學會放手,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隨後,芒格親自打造了一支管理團隊,成功把巴菲特從瑣事中解放了出來。
不再井中觀天,學會向優秀的人看齊,才能開啟自己的視野。
邁克爾·戴爾說過一個觀點:別做房間裡最聰明的人。
人一旦自恃才高,就會囿於原地。
只有見賢思齊,明白自己與別人的認知差距,我們才能日有長進,月有收穫。
03
照見自己的能力不足
社會學家霍桑做過一個實驗。
他安排了兩組技術水平相當的工人,統計他們在相同時間內製作零件的數量。
實驗開始前,他向第一組工人提出要求:儘自己所能,做出更多零件。
而對第二組,霍桑引入一位試製組的組長,技術水平高於普通工人。
這一組的工人很快看到自己與組長的差距,便情不自禁地觀摩和學習起來,企圖趕上組長的進度。
實驗結束後,第一組工人的平均試製量,不及第二組工人的一半。
很多時候,限制一個人發展的並非智商,而是讓你感覺不到差距的環境。
知不足而奮進,望遠山而力行。
與人相處中,當我們意識到了別人的優秀,就有了變好的動力和方向。
在豆瓣話題“職場那些事兒”上,網友@阿靡分享了自己的經歷。
她大學畢業不久,就入職了一家連鎖服飾店。
初入社會的她,工作非常賣力,一見到顧客便笑容滿面地迎上前,熱情介紹新到的款式。
可任憑她怎麼下功夫,業績始終在公司排名墊底。
而跟她同一時間入職的同事,卻很快就成了公司的銷售之王。
明明出售的東西差不多,可同事的店裡客人絡繹不絕,還有不少忠實的富婆客戶。
阿靡怎麼都想不明白,便請那位同事吃了頓大餐,主動向對方請教。
同事也不藏著掖著,指導她,一方面要去市面上做調研,打造屬於自己的風格。
另一方面要去學習故事營銷,喚起顧客的情緒共鳴與消費熱情。
阿靡立刻按照同事的建議,做出了一系列調整,銷量果然有了明顯提升。
隨著門店業績的提升,她的工資和提成也漲了好幾倍。
人與人的能力,水平參差不齊。
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容易閉門造車,不見精進。
發現身邊每個人的可取之處,對照自己的不足,才可以將差距化為進步的力量。
04
照見自己的內心需求
1983年,導演林汝為開始籌拍老舍名作《四世同堂》。
演員李文玲猶豫許久,在想要不要去試鏡。
她有些不自信,之前都是表演舞臺話劇,對於鏡頭前的表演心裡沒底。
但她的丈夫知道她心中的熱愛,也知道她喜歡《四世同堂》,一直鼓勵她去試戲。
李文玲準備了兩天,就去試鏡了。
沒想到導演對李文玲很滿意,並在開拍前確定讓其演“胖菊”這個角色。
心理學家武志紅講過一句話:每個人的真實需求,都是渴望被看見。
人走著走就躊躇不已,過著過著就迷失了方向。
或是因為觀念,或是因為害怕,我們容易壓抑在自己的內在需求。
這時候,我們需要被人看見,喚醒內心,照亮腳下的路。
看《無問西東》時,有一個情節讓我印象深刻。
清華學子吳嶺瀾的國文成績很好,卻選擇了實科(理科),並把精力都放在了物理上。
可當考試成績出來後,他在公告欄前陷入了迷茫,他的文科門門滿分,物理卻掛了科。
校長梅貽琦找到他,問道:你文科這麼好,當初為什麼非要學實科呢?
吳嶺瀾答道:最優秀的人才都讀實科。
梅貽琦聽後沉默了,好一會才說:人把自己置身於忙碌中,會有一種麻木的踏實,卻喪失了真實。
吳嶺瀾後來慢慢明白了:自己應遵循內心,與文為伴。
此後,他不再強迫自己學習實科,而是把更多的時間拿來閱讀、鑽研文學,終成一代大家。
每一個人總有迷茫痛苦時,但多數人不善於自察,往往難以憑藉自己的力量走出困境。
慶幸的是,世上沒有誰是一座孤島。
人是眾多關係的集合,有人助你,有人渡你。
我們在困頓時,可以找人指點迷津;在迷惘時,尋求別人指引正確的道路。
羅伯茲在《項塔蘭》中寫道:
“命運早晚會使我們和某些人相遇,一個接一個,從而讓我們知道我們可以讓自己,以及不該讓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
人這一生,凡所遇見,皆可教自己某事。
當我們懷以這樣的心態去處理每一段關係時,任何人都可成就自己。
點個推薦,與朋友們共勉。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請長按下方圖片
識別二維碼 關注洞見

3秒加星標,再也不擔心找不到洞見君↓↓
你若喜歡,為洞見點個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