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三聯生活週刊」原創內容
動態血糖儀走入個人消費市場,使用的群體也由糖尿病患者“破圈”到非糖尿病患者。當血糖數值被即時監測,也催生了一種新的焦慮。
記者|曹年潤
編輯|王珊
動態血糖儀走入個人消費市場,使用的群體也由糖尿病患者“破圈”到非糖尿病患者。當血糖數值被即時監測,也催生了一種新的焦慮。
記者|曹年潤
編輯|王珊
陳靜怡第一次戴動態血糖儀是在今年6月初。出於對針頭莫名的恐懼,她做了一小時的心理鬥爭才終於拆開包裝,陳靜怡對著鏡子,找到上臂上方三分之一處、後側“拜拜肉”的位置——社交媒體的攻略說,這個位置能避免扎到毛細血管,否則會流血。按動發射器上的按鈕時,陳靜怡緊張得屏住了呼吸,但手指頭有點不聽話,感測器沒有貼上皮膚。反覆幾次,她憋紅了臉,感測器上約一釐米長的軟針才成功被植入皮下。意外地,沒有一點痛感。

動畫《青春變形記》裡出現過佩戴血糖儀的青少年
動態血糖儀學名為持續葡萄糖監測,是一種持續監測人體血糖變化的裝置,硬體部分由感測器、發射器和接收器組成,發射器形似水滴,感測器是一個硬幣大小橢圓形的貼片。它主要是透過皮下的感測器即時監測人體葡萄糖濃度,將其轉變為電訊號,傳輸至配套的接收器或APP內。傳統的血糖儀測的是毛細血管血糖,只能提供某一個時間點的血糖值,而動態血糖儀測是的組織間液葡萄糖濃度,提供的是一條“線”,即24小時連續的血糖資訊。目前市面上的動態血糖儀使用週期一般是14天,每5分鐘讀取一次血糖數值,部分產品每3分鐘讀取一次。
陳靜怡今年31歲,戴動態血糖儀是為了隨時關注血糖變化,以達到減肥的目的。她一米六五,由於工作的壓力,半年間從96斤胖到了116斤。為了減肥,她一週至少在健身房上5節團課,但沒有效果。期間她看到一名運動博主分享過戴動態血糖儀的影片,大致瞭解到,使用動態血糖儀可以調整飲食和運動,以防止血糖快速上升和下降,會利於減肥,她被“種草”。

《急診科醫生》劇照
原本她以為自己只會在想到血糖時才會去看數值,沒想到戴上之後,她一直想著血糖值。“每過一分鐘就要開啟手機看下,如果數值和我身體的感受相符,我會感到興奮,好像能夠和自己的身體對話了。”陳靜怡說,一天下來,APP會顯示血糖控制在標準區間的時間,她把這個資料當作這天的分數,如果全天都控制在標準範圍內(空腹血糖在3.9-6.1mmol/L,餐後兩小時血糖小於7.8mmol/L),就是100分,她會鄭重地截圖儲存。陳靜怡對本刊記者說,動態血糖儀好像有種魔力,只要見過一次飆升的數值,她就會將導致血糖飆升的“元兇”食物扔進冰箱再不拿出來。“對我來說它就像個緊箍咒,戴上就是自律和健康。”
32歲的上海咖啡店主凌昕明確感到,那是一種焦慮。凌昕的父親是糖尿病患者,家族中還有幾位長輩有血糖方面的問題,她有些擔心自己,從五一假期後,她就開始使用動態血糖儀。接受本刊採訪時,她已經戴了兩個週期。
動態的血糖數值對心理和行為的約束遠超凌昕的想象。起初,她透過動態血糖儀發現了很多關於血糖的新知:比如早晨空腹狀態下,吃30克麵包,血糖就會迅速飆升到7.5mmol/L(毫摩爾每升)以上,而如果先吃雞蛋再吃麵包,血糖上升得就會平緩一些,從5mmol/L慢慢上升到6.7mmol/L,再過段時間到7.2mmol/L。液體的碳水比固體的碳水升糖更快。在店裡測評飲品時,即使每種飲料只喝一口,不到20分鐘,她的血糖就升到接近8mmol/L。另外,激烈的運動會令血糖不降反升。有一次爬山,由於強度太大,心率達到190次/分鐘,血糖飆到了11mmol/L。
有了這些經驗,凌昕開始調控自己的飲食和運動。比如吃飯之前先喝蘋果醋,吃蔬菜、蛋白質,再吃碳水,以減緩進食的節奏。而且她飯後會安排時間出門散步或騎車。當超出正常範圍的血糖值出現得越來越少,還瘦了兩斤,凌昕的心裡升起一股成就感。

《走走停停》劇照
然而在不知不覺間,這些改變開始滑向極端。她情不自禁地一邊吃飯一邊看APP上的血糖數值;兩頓飯之間堅持不吃任何東西,就算感受到明顯的飢餓,也忍到下一頓飯;聚餐時,看到別人點的肉、碳水、甜食,她條件反射地抗拒,一定要等到蔬菜上來才動筷;飯後同事們坐在一起聊天,她心不在焉,只想趕緊聊完去散步。哪怕一天裡已經跑過步,做過力量訓練,晚飯後仍然要出門散步或騎行,只為讓血糖趁早下降。“我每天像對待考試一樣對待我的血糖數值,一天的數值保持在合理範圍,就很愉快,一有異常,心情就一落千丈。今天達標了,明天也要追求達標。”凌昕覺得自己“活得像一個機器人”。但保持血糖平穩帶來的正向激勵超過了這種壓力,令她無法割捨。
醫院內部的使用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六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蔣伏松從業30年,他告訴本刊,醫學上一般推薦血糖波動大、有低血糖或高血糖危象風險,或平時不重視血糖管理的糖尿病患者使用動態血糖儀。
“良好的血糖管理對於延緩糖尿病及其嚴重併發症的發生和發展至關重要,血糖波動增加併發症風險。嚴重的糖尿病低血糖可能導致神經系統的損傷,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甚至危及生命。嚴重的高血糖危象可能導致休克,昏迷甚至死亡。”蔣伏松說,傳統的血糖儀,採用的是指尖採血的方式,有可能錯過血糖的最高值和最低值,而動態血糖儀能及時監測到危險並給予警示。另外,蔣伏松提到,過去有很大一部分患者因為害怕扎手指或覺得麻煩,不去檢測血糖,動態血糖儀減少了患者的痛苦,同時能夠輔助醫生了解不同食物、活動和藥物對血糖水平的影響,因而越來越被醫生和糖尿病患者所瞭解和接受。
全球首個動態血糖儀於1999年在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後上市。蔣伏松告訴本刊,中國市場自2000年後引入動態血糖儀,一個大背景是,20世紀90年代前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國的糖尿病人數量井噴式增長,“以前大家覺得糖尿病和自己關係不大,2000年左右發現身邊的糖尿病人多起來了。”

圖源:澎湃新聞
資料顯示,1980年中國的糖尿病患病率不足1%,而到了2018年,這一數字已經增長至12.4%。中國目前擁有世界上最多的糖尿病患者,超過全球糖尿病患者總數的四分之一。糖尿病的年輕化也是一個顯著的趨勢。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一項研究顯示,2008年到2017年,在2型糖尿病新發病例中,40歲以下人群的比例從3%攀升至10.9%,漲了3倍多。
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內分泌代謝科主任陳海冰回憶,2005年她剛成為內分泌科醫生,開始看診時,大部分病人都是60歲以上,一天100個病人中有幾個40歲的,她會感慨他們太年輕。慢慢地,40歲左右的患者越來越多,最近幾年已經見到不少18歲以下的青少年。糖尿病的知曉率也在提高。《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提到,2010、2013年,在確診的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的知曉率分別是30.1%、36.5%,到了2018、2019年,糖尿病的知曉率上升到36.7%。
在蔣伏松的記憶裡,2000年後國內引入動態血糖儀,主要在住院部使用,就是為了解決糖尿病人血糖波動的痛點問題。“住院的患者病情偏重,血糖不穩定,例如患者有可能在早晨出現血糖升高,當時醫學上難以分清是‘蘇木傑現象’還是‘黎明現象’。”蘇木傑現象是指口服降糖藥或胰島素使用過量致低血糖後,血糖反彈性升高,夜間低血糖可能導致昏睡或昏迷,黎明現象指人體分泌的激素導致血糖升高,可能造成整體血糖失控,增加併發症發病風險或加快併發症進展速度。錯判這兩種現象可能導致錯誤的治療策略,加重病情。
蔣伏松告訴本刊,分辨二者最常見的傳統方法是在凌晨三點為患者測指尖血糖,如果此時血糖很低,可能是蘇木傑現象,血糖高則可能是黎明現象。但血糖是不斷波動的,不能排除患者在2:50、3:30等時間點有沒有低血糖。當時引進的動態血糖儀5分鐘測一次血糖,最終提供三天的資料,已經能夠解決臨床的問題。”他記得,最早進入國內市場的動態血糖儀大小和非智慧手機差不多,掛在身上已經不影響生活,隨後體積逐漸縮小到硬幣大小,隨著通訊技術的發展,監測即時化。在蔣伏松看來,動態血糖儀的應用擴充套件了醫學對血糖的理解。他舉例,“一些糖尿病人用過藥後,說肚子餓,頭暈冒汗,以為是低血糖,一般就會趕快吃點東西,但實際上,他當時的血糖仍然高於正常值,那些症狀只是因為代謝紊亂。”
擴大的使用人群
蔣伏松在門診裡觀察到,大約在2015年之後,一天100個患者裡,總有兩三個人是因為血糖焦慮專門搶專家號來看診——他們的血糖沒有問題,僅僅是因為在網上或社交媒體上搜索文章,得到的結果和自己測得的結果有一點點差距。在此之前,門診患者都是明確的糖尿病患者。

《我在北京挺好的》劇照
多位接受本刊採訪的醫生和營養師提到,最近兩三年,主動諮詢動態血糖儀的人有比較明顯的增加,其中,二三十歲的年輕人、有一定文化層次和經濟能力的人居多。“在醫院裡,更多的還是有看病需求的人,很多人在來醫院前就已經戴了,約10%的人會在看病時順帶諮詢動態血糖儀的資料,能明顯感覺到他做過功課,會來問數值的波動意味著什麼。他們通常是透過網路瞭解過血糖相關的知識。”蔣伏松說。
動態血糖儀生產商矽基仿生的PR負責人王小杰在接受本刊採訪時介紹,目前其265萬用戶中,佔比最高的是2型糖尿病人群,佔比接近64%,其次是糖尿病前期和健康人群,佔21%,1型糖尿病人群佔10%左右。而從用量上看,1型糖尿病人群的使用量達到32%,2型糖尿病人群使用量佔比接近50%,糖尿病前期和健康人群接近15%。“糖尿病前期和健康人群的使用量佔比較過去兩年有顯著提升,說明他們對動態血糖儀的接受度正在逐步提升。”
開發血糖監測軟體“糖動健康”的北京華雲慧醫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峰告訴本刊,動態血糖儀的“破圈”是從近兩年開始的。2021年,矽基仿生的矽基動感動態血糖儀獲批三類醫療器械證。王小杰告訴本刊,矽基動感獲批後,其推廣思路是先開啟醫療市場。他說,動態血糖儀在國內具有著較強的消費屬性,但其作為三類醫療器械,專業醫療的屬性仍是根本,所以獲得醫療專業人士的認可,意味著獲得了權威的專業背書。商業化首年,該產品便被全國近700家醫院正式引進使用。
王小杰說,這之後他們營銷團隊在C端做了很多推廣活動,例如免費試戴等等。他們是從2023年開始,試著發掘健康人群的需求。資料顯示,在剛剛過去的“618”,京東健康血糖儀品類銷售破億,動態血糖儀同比增長64%。到目前,國內市場上已有21款動態血糖儀獲得醫療器械註冊證。據劉峰瞭解,目前大部分廠商都以拓展院外市場為主,主要的銷售市場在零售端。
企業能夠開啟營銷路徑的背後,還是人們對血糖認知和關注度的提升。如今在社交媒體上,血糖已經成為熱門話題。例如在小紅書上,控糖話題下有20.3億瀏覽量,505.9萬討論;動態血糖儀話題下有1.1億瀏覽,45.7萬討論。中國首批註冊營養師、首都保健營養美食學會理事谷傳玲最近四五年開始做影片自媒體,發現控血糖、控糖相關的選題閱讀資料都很好,“這其實就反映出,很多人關注血糖這個事情。”

《媳婦的美好時代》劇照
“以前很多人覺得血糖高沒什麼問題,依然能吃能喝能工作,現在很多人瞭解到糖尿病併發症的可怕,開始控制血糖。”註冊營養師白文俊接觸營養學20餘年,她說,醫學上對糖尿病管理的意識也有轉變。20年前學營養學的她,對於糖尿病前期的概念都不太瞭解,她記得書本上對於慢病管理的知識都是泛泛的,“更多隻是關於如何設計食譜”,而現在,她知道要根據糖尿病不同的發病原因、症狀和時期來針對性地干預,很多患者在走進門診前也都已經知道,糖尿病之前還有個“糖尿病前期”。
據《中國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預的專家共識(2023版)》,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發病前的過渡階段,在正常血糖與糖尿病之間的中間高血糖狀態。糖尿病前期個體每年約有 5%~10% 進展為糖尿病。2015-2017年全國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糖尿病前期患病率為 35.2%,主要的治療方式是生活方式干預。
糖尿病專科醫生、註冊營養師郭建輝提到,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的醫療系統對糖尿病前期的重視程度並不高——由於危險性比糖尿病低,沒有藥物治療方案,醫生給出的建議通常是控制飲食和加強運動,而對於患者來說,這樣的建議過於空泛,很難落地執行。郭建輝印象裡,2018年“糖尿病逆轉”的概念被更廣泛地接受——多項研究表明,生活方式干預等帶來的體重降低可以有效延緩或預防2型糖尿病的發生,改善患者生活質量,並在某些情況下實現糖尿病完全逆轉(緩解),醫療系統和公眾對糖尿病的關注才逐漸增加。

《逆行人生》劇照
陳海冰告訴本刊,她所在的醫院從2023年開設了生活方式干預的門診,首先對患者進行生活方式的評估,再針對性地制定干預方案,並監督患者執行。在廣東江門市一家三甲醫院營養科工作的營養師黃璐彤說,7年前她剛工作時,營養科的門診一天只有一個人,現在每天都滿號,十人,每人有半小時左右的就診時間。黃璐彤說,前來營養科門診就診的患者群體比較廣泛,增重、減重、腫瘤等慢病患者都有,近年來與血糖相關的患者增加了。“過去一些五六十歲的糖尿病患者,關注的是吃什麼藥,怎麼吃,現在很多人開始關注怎麼吃,怎麼運動。”
不過,註冊營養師白文俊提到,像凌昕這樣佩戴後產生血糖焦慮的患者並不少見。她指導的糖尿病患者中,也有人一看到血糖數值爬坡就緊張,一緊張血糖值就更高,陷入惡性迴圈,反而久久降不下來。“現在很多人對於血糖數值的波動及其意義的理解仍然不深,專業的指導和解讀很重要。”蔣伏松告訴本刊,從使用人群來看,從1型糖尿病到2型糖尿病,再到糖前期、健康人群,佩戴動態血糖儀的獲益是越來越小的。健康人群可以透過動態血糖儀來監測哪種食物升糖,調整飲食和運動,但其實沒有必要,這些行動離開動態血糖儀也能進行。“糖尿病是個數字病,我們需要數字來判斷和改善病情,但是不能被數字左右,成為數字的奴隸。”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陳靜怡、凌昕為化名)
備註:據國家衛生健康委釋出的資訊,1型糖尿病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由於免疫系統錯誤地攻擊並破壞了自身的胰島細胞,導致胰島素分泌異常,必須使用胰島素治療。2型糖尿病是由多種不良因素導致身體無法有效利用胰島素引發的疾病,通常與後天的飲食和生活習慣相關,可能透過生活方式干預緩解。

排版:球球 / 稽核:雅婷
詳細崗位要求點選跳轉:《三聯生活週刊》招撰稿人

大家都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