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北方人比南方人更容易得糖尿病?

這個夏天,年輕人在外賣三巨頭聯手做的“飯局”裡,嚥下奶茶的甜蜜。
而另一邊,他們對血糖的擔憂也無法停止。中國疾控中心慢病中心最新發布的糖尿病地圖顯示,截至2023年,我國有2.33億人患有糠尿病,而患病者中的年輕人正變得越來越多。
對血糖的群體焦慮撐起了動態血糖儀和無糖茶的龐大市場。量化的血糖曲線和“無糖”標籤,讓他們心甘情願為“健康”付費。
本期資料欄目,我們來看看血糖焦慮背後的生意。
‍‍‍
文 | 常芳菲
編輯 | Yang
製圖 | 泡芙
運營 | 泡芙
資本做的“飯局”,只有血糖受傷
最近一段時間,“外賣三國殺”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各種優惠券不斷從外賣平臺彈出,年輕人們下了一單又一單,其中降價幅度最大的品類是——茶飲。
自取就能0元購薄荷奶綠,幾塊錢的楊枝甘露,還有1塊錢就能囤一箱的蜜雪冰城聖代……翻看社交平臺,薅到羊毛年輕人,一邊感慨“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雞蛋要搶”,另一邊也開始擔憂,商戰到最後,也許受傷的只有自己的血糖。
當代年輕人,對糖的態度可以說是又愛又恨。既無法放棄甜甜的奶茶,“就靠這一杯治癒一天的壞心情”,又時常懷疑“喝這麼多糖,怕是要得糖尿病”。在不斷的搖擺中,一些人會選擇走進醫院,查查自己的血糖到底有沒有問題。
一切正常,自然皆大歡喜,甚至可以繼續“點一杯奶茶來慶祝”,但也有一部分人,會被醫院確診為糖前期,從此開始“控糖”之旅。糖前期,是指糖尿病發病前的過渡階段。在醫院檢查時,會顯示空腹血糖指標、糖耐量指標異常,或者兩者兼有。它們指向這個人的代謝的情況,已經出現了問題。糖前期的腳步聲很輕,除了化驗單上的數字之外,患者幾乎沒有任何直觀的感受,但它正在影響更多人的健康。
國際糖尿病聯合會(IDF)的研究顯示,截至2024年,我國糖尿病前期患者總數已經達到2.74億,而糖耐量受損患病率已經從2011年的2.3%,迅速上升到13.3%,並預計在2050年將達到14.7%。

當然,患上糖前期不能直接歸因於奶茶,或者其他的甜飲料,能夠導致血糖情況異常的因素有很多,包括遺傳、精神壓力等等。
26歲的河北初中老師陳默,在確診糖尿病前期以前,經歷了長達一個月的焦慮。
最近正趕上學生期末考試,他短時間內體重從190斤飆升到210斤,一開始以為是壓力肥,並沒在意。直到發現自己總是口乾、尿頻,成為“糖尿病人”的恐懼促使他立刻去了當地三甲醫院的內分泌科。而等待診斷結果的時間,對他來說“就像是等待一場審判”。
最後,陳默被確診為了糖前期,拿到結果的那一刻,他反而鬆了一口氣,開始面對接下來的治療。根據《中國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預的專家共識(2023版)》,在中國每年約有5%~10%的糖前患者會進展為糖尿病,但如果有效控糖、干預,可以明顯降低轉化為糖尿病的可能性。
不過,糖尿病逐漸年輕化,是一個不可忽視的趨勢。
從 2005 到 2023 年,中國患糖尿病的人數從8848萬,增長到2.33億。18年時間,糖尿病患者數量翻了一番,相當於每天新增 2.2 萬人。其中,20歲成為了分水嶺。最高危的人群是大學生與初入職場的年輕男性。20歲左右的男性,每 13 個就有 1 個糖尿病,患病率是同年齡段女性的 2 倍。
更不容樂觀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年齡還在進一步降低。上海第一婦嬰保健院的主治醫師朱秀嫻從業10年,她看過許多內分泌紊亂、代謝受損的患者,最近兩年很多都是年輕面孔,甚至有不少未成年人被確診為糖尿病前期。而這種糖代謝異常持續,也會讓女性的月經“消失”,伴隨卵巢多囊樣的症狀。往往直到這時,家長才會意識到糖尿病風險已悄悄潛入孩子的生活。
資料也同樣證明這一點,中國疾控中心慢病中心最新發布的糖尿病地圖顯示,截至2023年,10歲至14歲的未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增速最高,年均增長高達 3.88%。

而不同地區的患病率差異明顯,北方普遍高於南方。2023年,北京糖尿病患病率高達28.45%上升到第一名,天津、上海分別以 25.8% 和 22.0% 位列第二名和第三名。研究結果顯示,如果不能及時干預患病率,預計到 2050 年,北京和天津的糖尿病患病率將超過 40%。

和糖的較量,也是和體重的較量
大多數人走進內分泌科之前,都被反覆減重失敗折磨過。
一位在河南工作的醫護人員吐槽自己減肥困難,最近一年,她的體重超過了160斤,嘗試過控制飲食,也增加了運動量,但體重反而一路看漲。
年輕也不意味著更容易減肥。剛剛步入職場的00後女孩也在社交平臺上抱怨短短兩年時間就胖了30斤。
她們都在這時意識到,自己反覆減重失敗也許和代謝有關。最終,經過檢查,前者的空腹血糖高達8.0,確診了糖尿病,而後者也存在明顯的胰島素抵抗和糖耐量受損,屬於糖前階段。
肥胖與糖代謝異常的關係相當緊密。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外科主任醫師鍾朝輝在科普影片中提到,“大多數肥胖患者都存在胰島素抵抗,而胰島素抵抗也是導致肥胖的重要原因”。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一項研究同樣指出,高BMI(體質指數)正成為中國早發2型糖尿病的頭號元兇。BMI是常用於判斷胖瘦的指標。統計顯示,正常體質指數的糖尿病發生率只有5.2%,而肥胖患者的患病率接近前者的3倍,高達14.6%。

而控制體重同樣有助於預防糖尿病。《美國醫學會雜誌》的糖尿病預防研究顯示,對於糖尿病前期人群,即使體重僅僅減輕兩三公斤,如能在兩年內加強鍛鍊,就可將患糖尿病的風險降低40%~47%。
資料顯示,北方人糖尿病患病率高於南方,而BMI也反映了同樣的結果。從2014年至2020年,北方人均BMI從23.85逐年上升到24.16,而南方人均BMI始終在23.7左右。按照國內的標準,BMI健康與超重的分界線為24,也就是說北方人均的BMI已經超重。而其中河北、內蒙、山東、天津、遼寧就佔據了肥胖率前五名。如此造成的後果就是糖尿病對北方人揮下的鐮刀更加鋒利。

而更令年輕人焦慮的是,胰島功能受損之後無法修復,只能勉力維持。每個胰島功能受損的人都要打一場長達一生的戰役,共同的敵人是體重、血糖。而大部分時間,這是同一件事。
和糖的較量,一開始都是新鮮的。
每一次吃飯,都成了一場考試。血糖儀是唯一的裁判,掌握最終解釋權。只要按下測量按鈕,機器自動顯示資料,而且可以指導每個人下一步行動。
在這場年輕人的控糖實驗中,每種食物都化作了一個個具體的升糖指標。他們曬出的不是一日三餐,而是每天的“實驗記錄”。
他們的對手相當強大。很多時候糖已經成為獲得快樂最簡單的方式。研究表明,當人吃到糖與脂肪的混合物,大腦會迅速分泌多巴胺,讓人感受到愉悅、快樂。控制糖分,就是限制了快樂。
控糖人把升糖指數較低的食物叫做“血糖菩薩”,比如麥當勞的漢堡幾乎不會造成血糖劇烈波動,草莓、藍莓之類水果也算血糖友好。升糖高的食物叫做“血糖刺客”。一片肉鬆沙拉醬吐司能把餐後2小時血糖“炸”到12mmol/L,有時候煮玉米、南瓜,也能把餐後血糖拉到10mmol/L。甚至連咖啡都能成為成為“升糖之王”,在一個網友的測試中,一杯400毫升的咖啡,在45分鐘內讓他的血糖從4.9mmol/L飆升到了8.5mmol/L的峰值。
而在社交平臺記錄這一切,無形之中也會加重人對食物和血糖的焦慮。陳默控制飲食了1個月之後,在中午買一份魚香肉絲蓋飯配西柚汁,發到社交平臺之後,很快就有病友指出他的錯誤,“蓋飯、果汁碰都不應該碰”,最後還警告他,“再放縱自己就要確診糖尿病了”。陳默感謝了對方的提醒,但他沒有說出口的是,就在幾天前,家人確診癌症,重壓之下,他實在太渴望從香甜的食物中得到些安慰。
社交平臺平等賦予了每個人“診斷”他人血糖的權利。一旦血糖儀顯示餐前血糖值超過5mmol/L,就有人“提醒”要控制血糖。餐後一小時血糖超過7mmol/L就判斷“90%要確診糖前”。
而朱秀嫻則強調,培養對血糖的認識相當重要,但也不必過度焦慮。除了到醫院抽血檢驗之外,體重變化也可以作為日常觀察的指標。一旦一個人短時間內“突然胖或瘦,都有可能代表處在糖尿病的某個階段”。
控糖上癮
想要控糖,第一步就是戒掉高糖飲料。健身女孩的書包裡,總有一瓶三得利烏龍茶;健康飲食的中產男士家裡,肯定得囤上一箱東方樹葉。
早在外賣大戰開打之前,無糖茶已經超越可樂、奶茶成為了控糖人必備的“水替”。當其他飲料用高糖小料、碳酸氣泡吸引人的時候,無糖茶靜靜地等來了打工人。
曾經他們的血液裡流的是奶茶,當發現血糖太高之後,徹底投身到新中式無糖茶裡。資料顯示,無糖茶新使用者中,超過84%的人年齡在30歲以下,購買最頻繁的人群中,30歲以下的人佔比也超過68%。
三得利烏龍茶連續兩年實現約200%的銷量增長。去年夏天,這家一向低調的日本企業甚至組織了一場媒體溝通會來公佈自己的戰績——在2020年至2023年,三得利除日本以外的亞洲與大洋洲市場的食品與無酒精飲料的整體銷售額複合增長率超過10%。其中為這個增長做出重要貢獻的是中國市場。
同樣逆襲的還有國內無糖茶品牌東方樹葉,2024年上半年銷售額大增90%。消品線下零售監測機構馬上贏做出的統計顯示,2024年4月至5月的無糖即飲茶類目中,農夫山泉和三得利集團市場份額合計超過75%。而果子熟了、茶小開也推出新口味向老品牌發起挑戰。

而為體重、控糖焦慮的年輕人,把醫用的血糖儀當成了24小時營業的“減肥搭子”。
最開始吸引人的還是分享筆記中不斷重新整理的減肥數字。佛系佩戴血糖儀28天,就減掉7斤,而對自己更“狠”的人只監控2周,就減重8斤。
動態血糖儀的使用方法相當便捷,只要在手臂或者肚子釘進一個塑膠小圓盤,就可以無痛連續監測血糖14天。最關鍵的是,動態血糖儀可以不間斷記錄每天完整的血糖資料。當代打工人有可能錯過多鄰國打卡,偶爾也把Apple Watch忘在家裡,但血糖儀就是裝在身體裡的攝像頭,“任何時刻都能看兩眼”。
血糖儀上即時顯示的數字,就是一個個即時滾動更新的任務,督促每個佩戴的人把血糖控制得更低一些。
小小螢幕上的血糖數字成為了控糖人生活的中心。他們要達到的目的只有一個——不要讓血糖儀上的數字上升。
有人藉此找到了最佳主食芋頭,因為吃下它,血糖儀上會出現一條平滑的曲線;有人徹底捨棄了快速升糖的食物。當數字上升到9的時候,他們知道未來就“基本告別壽司了”。管不住嘴也沒關係,運動的降糖效果同樣明顯。於是有人吃完午飯後圍著公司快走半小時,也有人一邊吃櫻桃一邊在家裡做滿30個深蹲。
食慾也會隨著數字起伏而波動。血糖降下來,他們就有胃口獎勵自己幾顆小番茄;一旦發現數字上升,就乾脆跳過一頓正餐。看著“低位橫盤”的數字,飢餓感就是他們的勳章。
有些時刻,它也能真實反應人的情緒。戴上血糖儀之後,不少人第一次直面了自己的“暴食”,畢竟血糖不會說謊。對食物的渴望會在任何時刻襲來,生活在福建的曉明吃完一塊蛋糕之後,再迅速給自己點了一份炸串外賣、一個漢堡套餐,明明已經撐得吃不下,依然給自己泡了牛奶麥片。最後,當她癱在床上看著跌宕的血糖數值,第一次意識到出了問題的也許不是血糖,而是自己的情緒。
實際上,動態血糖儀檢測的是人體的組織間液的葡萄糖水平。大多數情況下,葡萄糖是從血液傳輸到組織液中,但相較於直接檢測血液,動態血糖儀的結果還是存在誤差。但這並沒有妨礙動態血糖儀成為爆款單品。截至2024年8月,動態血糖儀銷量增速高達44%,遠遠超過指尖血糖監測儀。

而品牌之間的價格戰,也降低了年輕人購買的門檻。2023年以來,國產品牌快速入場,直接把動態血糖儀的價格打下了超過50%。而在當年年底,感測器的價格下探到100元至200元。年輕人能用“幾杯咖啡”的價錢,來掌控自己的血糖和體重。
這些人支撐起了血糖儀亮眼的銷售資料。去年的雙11,三諾生物、矽基仿生等國產血糖儀巨頭,接連發布了自己的銷量戰報。其中,矽基仿生的動態血糖儀銷售額首次突破一億元;而三諾生物同樣表示,自家動態血糖儀全網銷售超過40萬盒,增速高達400%。
和控糖朝夕相處,是一件很難堅持的事。不少人都曾經想過就此“擺爛”。而血糖儀似乎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堅持下去的理由。最近,陳默告別掛滿糖稀的炸肉,恢復了低碳飲食。他不能放棄,因為血糖儀上“新一天的血糖波動又開始了。”他說。
參考資料:
1、Zhou YC, Liu JM, Zhao ZP, Zhou MG, Ng M. The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prevalence and non-fatal burdens of diabetes in China from 2005 to 2023 with projections of prevalence to 2050. Mil Med Res. 2025 Jun 2;12(1):28. doi: 10.1186/s40779-025-00615-1        
2、真心建議,這個年齡段前控糖最好,丁香醫生
3、年輕人的焦慮,正在促成血糖儀的“大生意”,36氪
4、東方樹葉們的“備胎上位史”,表外表裡
5、2024初夏,無糖茶上演“三國殺”,馬上贏情報站
微信又雙叒叕改版了,如果不標星,容易錯過我們的推送,也無法看到封面圖片。還請點選星標🌟“每日人物”,及時接收每篇新鮮出爐的推文,我們期待與你的每一次見面。
每人互動
你的血糖還正常嗎?
文章為每日人物原創
侵權必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