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6.26億港元!2025年3月10日,南向資金單日淨買入創下互聯互通機制開通以來的歷史最高記錄。僅隔兩天,3月12日,又有262億港元資金南下,年內累計流入已突破3600億港元,幾乎接近2023年全年水平。
這是一個什麼概念?相當於每個交易日都有超過50億港元的內地資金湧入港股。
這股資金"洪流"下,恒生科技指數年內漲幅已達24.97%%,橫掃全球主要市場,遠超美股納斯達克指數的-8.60%。港股究竟有何魔力,能在開年領跑全球股市?(截止3月12日)
南向資金:同比大增“越跌越買”
回顧互聯互通機制開通以來的歷史,這種資金流動模式前所未有。
首先是持續性強。過去南向資金多為短期行為,波動較大,而這次從去年四季度至今,已經延續近半年,2025年僅前兩月就完成了去年45%的流入規模,增速同比超400%。
其次是逆勢買入。以往市場回撥,資金往往撤離,而這一輪中,即使恒生科技指數單日跌超6%,南向資金反而加倉,展現出"越跌越買"的獨特邏輯。
第三是全球共振。不只是內地資金,韓國投資者2月對港股投資額環比增近2倍,創2022年8月以來新高,且遠超同期韓國投資者對歐洲和日本股市的投資規模。貝萊德、高盛等國際機構紛紛調高中國科技資產配置比例。
從具體的資金流向看,南向資金採取了典型的"啞鈴型"配置策略:一端是阿里巴巴、騰訊等科技巨頭(近7日淨買入阿里超170億港元),另一端是中國移動、招商銀行等低估值高股息標的。
這種佈局既追求成長,又注重防禦,頗具專業投資智慧。其中,買得最多的還是恒生科技指數(恒生科技指數ETF 513180)

為何偏愛港股科技?三大邏輯解構
第一,市場的非理性修復。
談港股投資,最近流傳一個說法:便宜是硬道理。
看看這組數字:恒生科技指數當前市盈率25.08倍,而美股納斯達克達40.01倍,A股科創50更是高達115.61倍。阿里巴巴市盈率僅19.9倍,而特斯拉高達119.1倍。(時間截止2025年3月7日)
在全球資本市場,港股科技板塊就像一位被嚴重低估的天才,它的價值被市場忽視了太久。2021年以來的監管風暴和疫情衝擊,曾讓恒生科技指數從最高點跌去近80%。但基本面並未如此惡化,這種"非理性悲觀"終將修復。

恒生科技指數成分股南向資金淨買入額(截止2025年3月7日)
第二,技術突破重構行業格局
進入2025年,中國AI技術進步速度令世界震驚。以DeepSeek為例,其R1大模型推理成本僅為國際同類產品的十分之一,而效能卻能與GPT-4媲美。
港股上市的科技公司恰好構成了AI產業鏈的完整生態:半導體端有中芯國際,解決算力底座;基礎設施層有阿里雲,提供計算能力;應用層有騰訊、美團等,賦能消費場景。
這種全產業鏈佈局,是A股科創板難以比擬的。資本市場最擅長的,就是對未來進行定價。南向資金的湧入,本質上是對中國科技創新潛力的提前定價。
第三,宏觀政策與資金環境的雙重催化
2024年末以來,宏觀層面也在發生變化:
一是貨幣環境持續寬鬆,M1增速自2024年9月的-3.3%回升至2025年1月的+0.4%,釋放了大量流動性;二是政策對科技創新的支援力度顯著增強,平臺經濟監管由"嚴控"轉向"鼓勵"。
阿里巴巴宣佈三年投3800億佈局AI與雲計算,規模超過過去十年總和,這種資本開支擴張表明企業家信心已經恢復。

恒生科技會能漲成"中國版納斯達克"嗎
此次行情也存在明顯分化。
阿里巴巴(+63.59%)、騰訊(+27.62%)等龍頭企業表現搶眼,而直播電商、金融科技等曾經的熱門板塊則明顯降溫。恒生科技指數最近一次成分股調整中,東方甄選、眾安線上被調出,騰訊音樂、地平線機器人被調入,這本身就是產業趨勢變遷的縮影。
部分個股短期漲幅過大,恒生科技指數相對強弱指標(RSI)超70,技術面超買嚴重。
放長週期看,隨著科技的不斷突破和業績驗證,港股科技牛市將成為中國科技企業全球競爭力提升的體現。
回顧歷史,美國納斯達克指數的崛起伴隨著蘋果、微軟、亞馬遜等科技巨頭的成長,連續多年創下新高。如今,中國科技企業正處於類似的歷史拐點。
南向資金的湧入,實際上是中國資本市場"走出去"與全球市場接軌的過程。無論是估值體系還是定價權,都在向東方轉移。如高盛所預測,若DeepSeek等國產大模型持續驗證技術領先性,未來可能有千億美元級增量資金流入中國科技資產。
正如德魯克所言:"預測未來的最好方法,就是創造未來。"在這個意義上,港股科技板塊的崛起,某種程度上就是中國科技創新力量的一面鏡子。
資料來源:W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