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本次GeForce RTX 5070首測中ASUS仍然提供了旗下TUF Gaming系列的款式. TUF Gaming系列定位介於Prime系列與ROG系列之間.延續了軍工風格硬派造型的外觀特色,並同步了同期主機板,電源等產品在外觀設計上的細節以組成觀感統一的套裝.

產品規格
這款TUF RTX 5070預設了2610MHz的標稱Boost頻率.在非頂級系列中屬於較高水準.預設功耗限制維持標準的250W,支援手動解鎖到300W.按照ASUS一貫的傳統提供了雙模式BIOS.分為效能模式(P-mode)和安靜模式(Q-mode).兩種模式的標稱頻率和功耗限制設定相同.

GPU-Z資訊圖:
(左為P-mode,右為Q-mode)

樣卡的在基礎效能測試過程中最大頻率達到2925MHz(P-mode)/2910MHz(Q-mode)

產品解析
包裝採用正面黑底側面白底的撞色搭配.以品牌概念圖為底.搭配產品正面渲染圖與品牌商標.靠NVIDIA統一樣式的腰封做區別.

內層包裝印有TUF Gaming Logo和主題系列的各式圖示印花.

附件包括說明書,感謝卡片和TUF系列標配的可靠性認證卡.

一條電源轉接線.規格為兩個傳統PCIe 8-pin母口轉單個16-pin(12V-2×6/12VHPWR通用)公頭.

一根簡易的兩用式磁吸支架/螺絲刀.造型上與本代ROG款中配有的款式相同,但搭配了對應TUF Gaming的配色,Logo和塗裝.



其他附件還包括一條印有各TUF Gaming Logo和設計元素的魔術紮帶和一片TUF Logo裝飾磁貼.

顯示卡正面.造型和配色上延續了TUF系列近年來槍灰色的硬朗風格.細節上也與同期上市的TUF Gaming系列主機板相照應.結構與上代TUF Gaming顯示卡相同.且依舊是搭配傳統經典的大尺寸開放式三風扇散熱器.


顯示卡背面覆蓋與正面外殼相同顏色的金屬背板.


外露的核心背部與黑化的散熱器背板扣具.

TUF Gaming與GeForce RTX的標識文字.

大面積的粗條紋裝飾也是本代TUF Gaming板卡的標誌性外觀語言.

較短的板型設計給散熱器加長區域留出吹透區域.背板開孔的同時也在骨架中心區域鏤空出TUF的Logo.


雙BIOS切換開關.

電源介面旁提供指示燈.未插電源線或功率不足時會亮起警示.

輸出介面為三個DP 2.1b和兩個HDMI 2.1b.相比公版標準多了一個HDMI的優良傳統仍然保留.

半封閉的正面外殼上的斜紋開窗裝飾.

顯示卡頂部.

靠近擋板側的支撐包圍和塗裝.

GeForce RTX標識搭配警戒線風格的條紋塗裝填充了中心區域.

尾部與前部幾乎對稱的支撐包圍.搭配透明雙層風格的TUF Logo裝飾燈標.

正面亮銀裝飾片在邊緣切角面位置留出開孔透光區.

燈標的燈光效果展示.

16pin(12V-2×6)電源介面.依舊是ASUS更偏愛的反置(卡扣側朝背面)朝向.在插拔時更容易按壓卡扣和確認連線狀態.

顯示卡底部.

兩側的支撐包圍位置分別印有座標裝飾與標識標語.


包圍式的顯示卡尾部.背板彎折後提供固定孔位.

中心區域留出與擋板側相似的斜紋開窗裝飾區以及TUF Gaming刻字.

正面面板.

邊緣邊角統一的斜切面處理.




裝甲樣式的造型分割槽.拉絲風格的表面搭配品牌Logo和標語裝飾.




四角帶飾釘鎖固裝飾的亮面貼片.

首尾兩端位置,風扇外框裝飾圈上也刻有品牌標語.



三把同尺寸的十一葉風扇.兩側軸心貼有TUF Logo裝飾.

中置風扇方向相反以最佳化整體風道.軸心貼有ASUS Logo裝飾貼.

連框式扇葉結構.


風扇直徑尺寸規格規格為100mm.

顯示卡長度(不含擋板)約330mm.

高度(含擋板)約155mm.

厚度約64mm.

分解.


風扇外殼內側.

風扇鎖固支架.

風扇併線後的統一接頭.

散熱片模組正面.

近核心側的散熱片靠近風扇一側中軸位置作V字開槽.

散熱片模組底面.

鍍鎳銅底覆蓋GPU核心.採用相變矽脂作為導熱介質.視訊記憶體顆粒則由固定底座板覆蓋.顆粒對應位置已墊高.

額外的底座覆蓋供電MOSFET.對應位置散熱片針對性調高接入.


散熱器配備6條6mm熱管.底座區域外的散熱片高度並未緊貼底部.六條熱管彎折後貼於散熱片陣列邊緣.而中心的三條熱管進一步延伸從外側回穿.

六條熱管在中段位置改變走向穿入遠核心段的散熱片.三條回穿的熱管貫穿了近核心段散熱片後頭部止於中段空間.

遠核心段的散熱片陣列.散熱片造型採用階梯狀.為排風留出空間.

六條熱管一字排開.

散熱片模組兩側的結構排列.


俯視角度可以更清晰觀察整體結構和熱管走向.

背板內側.供電,視訊記憶體以及電源介面位置都配有導熱墊使背板輔助散熱.

板卡正面.為了適配散熱器固定特意加大了板型.

板卡背面.

對應於GeForce RTX 5070的GB205-300 GPU.

視訊記憶體由6片Samsung 16Gb 32bit 28Gbps GDDR7顆粒組成12GB 192bit 28Gbps的配置.

11相GPU供電和3相視訊記憶體供電.


GPU供電控制器uPI uP9512R.

視訊記憶體供電控制器uPI uP9529Q

每相均搭配一顆MPS MP87993 DrMOS MOSFET.


AURA燈控晶片提供RGB燈光同步控制.

測試平臺
顯示卡:
ASUS TUF Gaming GeForce RTX 5070 12GB GDDR7 OC Edition
CPU:Intel Core Ultra 9 285K
主機板:ASUS ROG Maximus Z890 Hero
記憶體: Acer Predator Pallas II DDR5 8200MHz C36 32G(16Gx2)
硬碟:Samsung 980 Pro SSD 500GB
電源:Seasonic Vertex GX-1000 1000W
機箱:Corsair 5000D Airflow
散熱:DeepCool LT720 (360mm AIO Water Cooling)+ NF-A12x25 PWM chromax.black x3(CPU,機箱頂部)
Noctua NF-A12x25 PWM chromax.black PWM x3(機箱前置)
Noctua NF-A12x25 PWM chromax.black x1(機箱後置)
(機箱與CPU散熱器風扇均定速在約1000RPM)
驅動:
NVIDIA GeForce Game Ready Driver 572.50
系統:Windows 11 Version 24H2
軟體:GPU-Z 2.63
3DMark 2.31
Furmark 1.38.1
測試環境照:


效能測試
效能測試基於本站以往顯示卡評測的專案與流程方式:在封箱環境下進行3DMark效能,待機與Furmark壓力測試下的溫度,功耗,噪聲測試.為節省測試時間以及突出有效資訊,3DMark效能部分僅測試Fire Strike Ultra及更高的專案的顯示卡分數,結果以列表成績彙總.

效能方面.兩種模式由於標定的頻率和功耗限制相同,3DMark跑分成績也只有誤差級區別.總體上符合該頻率與功耗設定下的預期表現.
Furmark烤機測試中,兩種模式能夠保持的平均頻率幾乎相同.兩種模式的風扇轉速相差大約400rpm,對應有大約7℃的GPU和10℃視訊記憶體溫差.由於轉速都不算高,噪聲有差異但也都不吵.使用者可按自己偏好低溫還是低噪的使用習慣進行選擇.
效能模式Furmark壓力測試10分鐘測試圖:

安靜模式Furmark壓力測試10分鐘測試圖:

附加測試:不同擺放朝向對散熱效能影響的測試.
在開放式平臺下,對比三種擺放姿態下Furmark壓力測試時的GPU溫度表現.測試在另行搭建的平臺下進行.
標準橫置方向:
GPU約61℃.視訊記憶體約56℃,風扇轉速約1330RPM,平均頻率2339MHz.

吊裝(I/O口朝上)方向:
GPU約63℃,視訊記憶體約56℃,風扇轉速約1530RPM,平均頻率2338MHz.
溫度和風扇轉速均出現可感知的提高.已略微影響使用體驗.

吊裝(I/O口朝下)方向:
GPU約63℃,視訊記憶體約58℃,風扇轉速約1540RPM,平均頻率2339MHz.
與向上吊裝的情況相仿.

總結
ASUS這款TUF RTX 5070在造型和尺寸上與自家同系列的TUF RTX 5070 Ti保持了一致.散熱器鰭片規模也極為接近,只是熱管數量調整到了6條.但對於功耗下調到了250W的RTX 5070而言依舊綽綽有餘.系列的雙模式BIOS和額外多一個HDMI的設計在這一檔上仍然保留了下來.兩種模式的風扇轉速和噪聲都不高,安靜模式下以烤機900rpm的轉速進一步最佳化靜音表現,而效能模式在預設頻率下也僅以1400rpm不到將GPU溫度壓制在了60℃出頭.結合最高300W的可調功率上限以及足額的供電用料也給手動超頻做了充分的準備.而吊裝的工況下散熱效能雖然仍有損失,但仍能夠應對預設250W TGP的標定使最終的效果維持在一個較為體面的範圍.
ASUS TUF Gaming GeForce RTX 5070 12GB GDDR7 OC Edition 官網連結:
https://www.asus.com.cn/motherboards-components/graphics-cards/tuf-gaming/tuf-rtx5070-o12g-gam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