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爆火的糞菌移植還不如直接調整飲食!Nature研究發現:只有適當的飲食干預才是腸道菌群恢復的關鍵因素!

在《Nature》期刊發表的這篇文章中,來自美國芝加哥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的聯合科研團隊研究了飲食對小鼠腸道微生物群恢復的影響。研究發現,高脂低纖維的西方飲食(WD)會導致微生物群失調,降低其多樣性和代謝能力,從而增加代謝、免疫和全身疾病的風險。研究表明,常規飼料(RC)飲食的小鼠在抗生素治療後能夠迅速恢復微生物群,而WD飲食的小鼠則恢復緩慢且不完全。研究還發現,適當的飲食環境是微生物群恢復的必要條件,而微生物移植(如糞便微生物移植)並不能有效促進恢復。此外,WD飲食的小鼠在抗生素治療後更容易感染腸道病原體沙門氏菌。這項研究挑戰了糞便微生物移植作為解決微生物群失調策略的普遍熱情,表明特定的飲食干預可能是更安全、自然和非侵入性的替代方案。
01
研究背景
在現代社會,西方飲食,即高脂、低纖維的飲食習慣,已經成為許多國家的普遍飲食模式。這種飲食不僅熱量密集,而且缺乏必要的膳食纖維,這種情況下的腸道微生物組失調已經被認為是誘發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代謝綜合症的原因之一。腸道微生物組是一個複雜而動態的生態系統,參與人類主機的營養代謝、免疫調節及屏障功能等多種生理過程。而西方飲食模式中,膳食纖維攝入不足會導致微生物組多樣性的顯著減少,使得代謝功能不平衡,從而增加慢性病的風險。此外,缺乏纖維的飲食模式也可能導致有害菌群的增殖,這些細菌會進一步破壞腸道屏障功能,從而增加系統性炎症。因此,研究飲食模式如何影響腸道微生物組及其恢復潛力,對於理解和改善由飲食引發的健康問題至關重要。
另一方面,抗生素使用對微生物組的影響同樣值得關注。抗生素是一類強效殺菌藥物,常用於治療各種細菌性感染。然而,它們在治療感染的同時,也可能對體內有益菌群造成不利影響,導致微生物組失調。研究表明,抗生素治療後的微生物組恢復情況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其中飲食是一個關鍵因素。在傳統觀點中,糞菌移植(FMT)被認為是一種可以恢復微生物組平衡的有效方法。然而,本研究質疑了這種觀點,認為如果宿主在不適當的飲食環境下,即便是糞菌移植效果也可能有限。因此,理解飲食與微生物組相互作用的機制,有助於開發更有效的干預措施來改善腸道健康。透過探索不同飲食背景下腸道微生物組在抗生素治療後的恢復過程,本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旨在揭示飲食對微生物組恢復的根本性作用,為臨床實踐中應用更自然和安全的飲食干預策略提供證據。
02
研究發現
研究表明,高脂肪、低纖維的西式飲食(WD)會導致微生物群失調,表現為分類學多樣性和代謝廣度的降低。研究發現,在抗生素處理後,只有食用常規飼料(RC)的小鼠能夠快速恢復其腸道微生物群的分類學和功能特徵,而食用WD的小鼠則表現出顯著的恢復障礙。代謝建模顯示,RC飲食促進了合成營養交叉餵養的互動,而WD飲食則導致單一優勢菌株壟斷資源,缺乏合成營養副產物的釋放。
飲食是快速和穩健的微生物群恢復的必要和充分條件,而微生物移植(如糞便微生物群移植,FMT)則不是。研究還表明,WD飲食下的小鼠在抗生素處理後長期的微生物群失調使其更容易受到腸道病原體沙門氏菌的感染。這些結果挑戰了廣泛使用FMT作為解決微生物群失調的策略,強調了特定飲食干預作為有效FMT的基本前提,並可能提供一種更安全、更自然和更少侵入性的替代方案。
03
臨床意義
飲食對微生物群恢復的影響:  在接受標準飲食(RC)的情況下,小鼠的腸道微生物群在抗生素處理後迅速恢復,其生物量和多樣性在短時間內回到基線水平。 西方飲食(WD)導致微生物群恢復受阻,生物量和多樣性在較長時間內未能恢復至基線水平。這表明高脂低纖維飲食對微生物群的恢復具有長期不利影響。 功能恢復的差異:  RC 飲食促進了微生物群的功能多樣性和冗餘性恢復,而 WD 飲食則未能顯著恢復這些功能,特別是在代謝功能方面。 這種功能恢復的障礙可能導致宿主對病原體感染的易感性增加。 微生物移植的侷限性:  研究表明,微生物移植在沒有適當飲食支援的情況下並不能有效促進微生物群的恢復。飲食資源環境被認為是有效微生物移植的必要前提。 對臨床實踐的啟示:  這些發現對臨床上使用抗生素後促進腸道微生物群恢復具有重要啟示。飲食干預可能是一種更安全、自然且非侵入性的替代策略,尤其是在對抗生素使用後促進腸道健康恢復中。 對抗病原體感染的影響:  在飲食不當的情況下,如 WD,抗生素後的微生物群失調狀態可能延長宿主對病原體如沙門氏菌感染的易感時間。因此,飲食調整可能在抗生素治療後恢復期內對降低感染風險至關重要。 綜上所述,本研究強調了飲食在微生物群恢復中的關鍵作用,並對當前依賴微生物移植的治療策略提出了挑戰,提示需要更多關注飲食因素在微生物干預中的基礎性作用。臨床上,對飲食干預的重視可能幫助改善抗生素後腸道健康的恢復與維護。
04
實驗策略
1. 動物模型:選擇了86只特定病原體無小鼠(SPF)C57BL/6,分別餵養標準低脂高纖維飲食(RC)或西式高脂低纖維飲食(WD),持續4周。
2. 抗生素處理:在飲食適應期後,小鼠被給予三種抗生素混合物(Abx)或5% PBS作為對照,處理72小時。隨後採集糞便樣本進行長達4周(部分長達9周)的觀察。
3. 微生物群分析:透過16S rRNA基因測序和宏基因組測序分析微生物的種類多樣性和功能能力。透過代謝建模評估微生物相互作用。
4. 代謝分析:使用靶向糞便代謝組學分析腸道代謝產物,包括短鏈脂肪酸、氨基酸等,評估飲食對代謝環境的影響。
5. 干預實驗:透過調整飲食和微生物再植予以驗證,分析飲食對微生物群恢復的必要性和充分性。
6. 感染實驗:在抗生素處理後的小鼠中引入沙門氏菌以評估腸道微生物恢復對宿主免疫保護的影響。
05
資料解讀
圖1:在西方飲食(WD)條件下,小鼠的細菌生物量和分類學恢復在抗生素治療後受到影響
Figure 1 探討了在西方飲食條件下,小鼠在抗生素治療後的腸道微生物群恢復情況。  A. 為了評估抗生素治療對小鼠腸道細菌生物量的影響,作者對接受抗生素治療的小鼠和未接受治療的小鼠進行了細菌生物量的測定。結果顯示,接受抗生素治療的小鼠細菌生物量顯著降低,尤其是在西方飲食組中,這種降低更加明顯。  B. 透過16S rRNA基因測序分析了抗生素治療後小鼠腸道微生物群的分類學變化。結果表明,與標準飲食組相比,西方飲食組的小鼠在抗生素治療後,腸道微生物群的分類學恢復受到顯著抑制。  結論:在西方飲食條件下,小鼠在抗生素治療後的細菌生物量和分類學恢復均受到顯著影響,表明飲食型別對抗生素治療後腸道微生物群的恢復具有重要作用。
圖2:不同飲食和抗生素處理下小鼠腸道微生物群的恢復
Figure 2 為了研究不同飲食和抗生素處理對小鼠腸道微生物群恢復的影響,研究人員對小鼠進行了相關實驗。  A. 小鼠被分為正常飲食(RC)和西方飲食(WD)兩組,並在飲用水中加入PBS或抗生素(Abx)處理72小時,隨後收集連續的糞便樣本以評估微生物群的恢復情況。  B. 透過檢測糞便中的微生物生物量,研究人員分析了RC-Abx和WD-Abx處理組小鼠的微生物生物量變化。資料以平均值±標準差表示,具體統計資料和P值在補充表1中提供。  C. 研究人員透過分析糞便的α多樣性(Faith’s系統發育多樣性)來評估不同飲食處理和時間點的小鼠微生物多樣性。實驗包括所有小鼠群體,每組4到13只小鼠,具體統計資料和P值在補充表2中提供。  D. 研究人員分析了不同微生物家族的相對丰度,結果顯示在第1組中(每組6只小鼠),不同處理組的小鼠腸道微生物家族的相對丰度差異。  結論:不同飲食和抗生素處理顯著影響小鼠腸道微生物群的恢復情況,具體表現為微生物生物量、α多樣性和微生物家族相對丰度的變化。
圖3:代謝建模預測在西方飲食(WD)下小鼠的共營養不佳
Figure 3 旨在透過代謝建模探討西方飲食對小鼠共營養關係的影響。  A. 為了評估西方飲食對小鼠腸道微生物群落的影響,研究者進行了代謝建模分析。結果顯示,在西方飲食條件下,小鼠的腸道微生物群落表現出較差的共營養能力。  B. 透過比較正常飲食和西方飲食下小鼠的代謝網路,研究者發現西方飲食導致了代謝網路的顯著變化,特別是在共營養相關的代謝途徑中。  C. 代謝建模進一步揭示,西方飲食下小鼠腸道微生物的代謝產物種類和數量減少,這可能是導致共營養不佳的原因之一。  結論:代謝建模結果表明,西方飲食會導致小鼠腸道微生物群落的共營養能力下降,這可能與代謝網路的變化有關。
圖4:飲食干預促進抗生素後微生物群的恢復
Figure 4 探討了飲食干預在抗生素治療後對腸道微生物群恢復的影響。  A. 為了研究飲食干預對抗生素後微生物群恢復的影響,作者對小鼠進行抗生素處理後,給予不同飲食干預,透過16S rRNA測序分析微生物群組成。結果顯示,飲食干預組的小鼠腸道微生物多樣性顯著高於對照組,表明飲食干預有助於微生物群的恢復。  B. 為了驗證飲食干預對特定微生物群落的影響,作者分析了不同飲食組中特定細菌屬的丰度變化。結果顯示,飲食干預組中某些有益菌屬的丰度顯著增加,而對照組中變化不明顯。  C. 為了評估飲食干預對微生物群功能的影響,作者進行了代謝組學分析。結果表明,飲食干預組的小鼠腸道代謝產物譜與健康狀態更為接近,提示飲食干預不僅影響微生物群組成,還影響其功能。  結論:飲食干預能夠有效促進抗生素後腸道微生物群的恢復,增加微生物多樣性和有益菌的丰度,並改善微生物群的功能。
圖5:在西方飲食(WD)下,抗生素後長期菌群失調削弱了小鼠對沙門氏菌(ST)的定植抵抗力
Figure 5 探討了西方飲食對抗生素後小鼠腸道菌群失調及其對沙門氏菌定植抵抗力的影響。  A. 為了研究抗生素後西方飲食對腸道菌群的影響,作者對小鼠進行了抗生素處理,並在恢復期給予西方飲食。透過分析腸道菌群的變化,結果顯示,在西方飲食下,小鼠的腸道菌群恢復較慢,表現出長期的菌群失調。  B. 為了評估菌群失調對沙門氏菌定植的影響,作者在抗生素處理後的小鼠中引入沙門氏菌,並觀察其定植情況。結果表明,在西方飲食下,菌群失調的小鼠對沙門氏菌的定植抵抗力顯著降低。  結論:西方飲食導致的抗生素後長期菌群失調會削弱小鼠對沙門氏菌的定植抵抗力。
06
主要結論
飲食的組成在腸道微生物組的恢復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抗生素治療之後的恢復期中。研究表明,一種常見的西方飲食模式,以高脂肪和低纖維為特徵,會導致腸道微生物組恢復能力的顯著降低。在對比的實驗中,科學家發現,相較於糞菌移植(FMT)等微生物重建手段,僅僅透過提供一種適宜的、富含纖維的常規飲食,腸道微生物組的多樣性和功能效能在抗生素治療後得到更為快速和完全的恢復。此外,這種飲食還能夠在某種程度上保護機體免受抗生素後期細菌感染的侵害。  研究進一步指出,不同於西方飲食,常規飲食可以促進協同交叉餵養的微生物間相互作用,這對於生態系統的順序演替和社群多樣化至關重要。實驗的結果挑戰了糞菌移植在解決微生物組失調問題上的有效性,強調特定飲食干預的必要性,並認為飲食調整可能提供一種更為安全、自然且更少侵入性的替代方案來改善腸道健康。因此,在臨床上,簡單的飲食干預可能比複雜的微生物移植更有效,並且應該作為一種基礎的臨床前提來考慮。總體而言,這項研究為二十一世紀常見的慢性疾病的膳食管理提供了新的見解,突出了飲食習慣對健康恢復的深遠影響。
07
討論總結
研究進一步強調纖維在抗生素治療後微生物群恢復中的重要性,並指出高脂肪低纖維的西式飲食可導致更嚴重和持久的微生物失調。這一研究還提出了生態演替作為微生物群恢復的新正規化,強調在微生物群重建過程中,微生物群落與其資源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此外,研究建議在抗生素使用期間考慮飲食干預,以促進微生物群的恢復,並提高現有微生物移植策略的效果。  透過這些發現,研究為未來的臨床干預提供了新的視角,強調了飲食在腸道微生物群調控中的關鍵作用。
END

相關文章